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经典美文 >> 阅读正文
君子之学
        ★★★★★
【字体:
君子之学
作者:作者:刘克…    阅读来源:中国文学评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4
  一位朋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几年后见到他时,已是在读博士研究生。我想明后年,他的名片上就得加上“博士”两个字了。他过去不过是个大专生,入仕几年,进步不可谓不大矣。“考研”听说是很难的,不下苦功是过不了关的,听说不少官员请人代考,甚至听课也让人代听,我深信我的这位朋友不会是这种人,他是很刻苦的,是真正攻读出来的。
  
  近几年,“考研”很热了一些日子,书到用时方恨少,抓紧时间继续充电,似无可非议。只要不搞歪门邪道,不图捷径,不弄虚作假,有更多的人“考研”,应该说是件好事。
  
  但是有一件事,使我好几年都难以忘怀。前几年,也是“考研”最热的那年头,忽然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上海市有个区的副区长,分管民政工作,常常下基层,而基层单位大都是福利院、救助站、养老院……与聋哑人沟通时,就遇到了语言障碍。为了直接了解聋哑人的疾苦,更加贴近这些残疾人的心,他花了许多的时间向人请教哑语,并且很快“毕业”,下福利院、救助站,遇到聋哑人,他就直接用哑语和他们对话,不借助翻译。而聋哑人有什么问题,也直接去找他反映。虽然我未能记住这位区干部的姓名,但我很为他的实干好学精神所感动。虽然学哑语比“考研”难度小得多,对功名前程也无多大用处,尤其一个副区长级干部,也大可坐在办公室,听电话汇报,有时间去学点外语。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懂得作为主管民政工作的领导,不学好哑语,就等于没有掌握打开聋哑人的心灵的钥匙,这把钥匙不掌握,当“衙斋卧听萧萧竹”时,就听不出“凝是民间疾苦声”,至少听得不很真切。
  
  几乎在看到这则新闻的同时,我还听说一件事,某乡乡长去世,上级组织部门要物色一位新乡长,原有的两位副乡长均不理想,而乡长秘书,论资历、经验,均赶不上两位副乡长,但这个秘书有个特点却为两个副乡长所不及:走遍这个乡,十里不闻犬吠。因为他常下基层,和村民关系很亲近。他自修毛笔字,向人请教声律知识,常给村民读报、写信、写对联,村民有事都找他诉说诉说,连狗都熟悉他的身影脚步。经过考察摸底,组织部门把他定为乡长人选。这个“不闻犬吠”很不简单,说明老百姓了解他,喜欢他,也说明他掌握了开启这个乡村民心灵的钥匙。
  
  两件事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但是说明中国的实情,是有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古代的圣贤提出要学以致用,并说学习有好几种类型:一种是用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这叫“君子之学”,使所学“天见(现)其明,地见(现)其光”(《荀子》);而为自己的功名富贵而学,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为群众办实事,只会背诵所学的平庸的教条,则不免为陋儒,这叫“陋俗之学”;还有为炫耀自己而学,以所学得的一星半点东西来傲人,谓之“小人之学”。可见学亦有道,立志要高,“路头一差,愈骛愈远”,其学只能是下下乘。有胸襟,有方向,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是涓埃之学,都是值得鼓励、值得称道的“君子之学”。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干部,以及干部自身的学习,都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切不可去追求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虚名。
  
  现在有些出国留学、游学、访学、进修归来的人士,称之“海归”,将自己的所学,用来报效祖国,这是值得鼓励的。一些地方也给他们许多优惠的政策。但也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令人忧虑的字眼儿:“水土不服”。如果侨居国外,或出国十几年后再回到中国,说“水土不服”尚可理解,才三五年的时间,就说“水土不服’,无论从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来分析,这种“生分”,都令人匪夷所思。这使我想起那支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无论何时何地,“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中国心,就是满腔热情,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黄河长江,在我心中重千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得更好些。 

                    作者:刘克定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