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读书频道 >> 经典美文 >> 阅读正文
精华演讲稿69篇
        ★★★★★
【字体:
精华演讲稿69篇
作者:涧底松    阅读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
放自己的能量,挥洒着个性。年轻的我们怎能虚度这大好时光?我们没有理由不深入学海,扎根社会。还是古人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啊!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是一个人生阶段的终结,更是一个新的里程的开端。我们在这个夏天握别,是为了收获灿烂的金秋,去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朋友们,来吧!让我们握握手,握住友谊,握住青春,握住梦想!



今天我十八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借花献佛,为我们的十八岁唱一首赞歌。
  小时候,总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幼稚,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天赋,即使种下一粒石子,也能收获一座巍峨的大山。登上十八岁的舞台,才知道要实现理想,还需要许许多多现实的土壤;成功的路上,也不总是鲜花铺地,还有恼人的风雨,刺人的荆棘……
  但你畏惧了吗?退缩了吗?不,登上十八岁的台阶,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时间的滚滚流逝。岁月匆匆,难道你真的愿意作一名匆匆过客?青春年少,难道你真的愿意人生如梦?
  苦恼悲观的日子,鲜花凋零的日子,也曾仰头问天,冥冥中,也曾想起妈妈那颤抖的话:外面风大,要早些回家。是的,外面风很大,雨也很急。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已经十八岁了。我的肩膀虽然稚嫩,但我的心中,却有一枚辉煌的太阳!
  十八岁,明白一个道理:花有开有落,人有离有合;十八岁,记住那个道理:只有得失两忘的人,才会执着追求,风雨兼程;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得失两忘,勇往直前;十八岁,把那个道理,刻在心里,坦然地面对成功和失败,坦然地面对眼泪和笑容,因为我们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这个火一样的年龄啊!失败和险阻又能将我奈何?
  十八岁,我们不具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磅礴气势,却具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只要奋斗,就能成功,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社会上洪流滚滚,我们不用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八岁,我们脚踏大地,头顶青天;十八岁,我们仰望明月,追赶太阳;十八岁,不畏艰难,不畏险阻,敢踏出荆棘泥泞;十八岁,倾热血为江,以信心筑船,证明自己便是远方的航标灯。
  同学们,我的同龄人,我的朋友们!不为别人,就为自己,就为岁月赐给我们年轻的臂膀和这一腔热情,伸出你年轻的双手吧!擎起希望的火炬,让我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我有一个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自由的鸟儿飞不出辽阔的天空,人的行为总是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古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踏进校门起,父辈就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于是,法律意识就开始在我们心中萌芽了。
  一直崇拜威严的法官,折服于《法网柔情》中侃侃而谈的大律师,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成为正义的守护神。于是,今天的我做了一名法律系的学生,聆听老师畅谈法学之精髓,览阅古今中外法律之典籍,使自己将来无愧于头上的国徽和肩上的天平。
  我知道这世界有太多的无奈,严峻的法律有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法治常常有“人治”的色彩,且不说“朕即国家”的封建时代,就是在法制健全过程中的当今中国,法律也常常是一纸空文。即使在开始走上法制轨道的今天,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伪劣产品铺天盖地,行贿受贿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刑事案件逐年上升等等等等。
  中国有句俗话:饿死不告状——就是自认倒霉,而不是诉诸法律。万不得已对簿公堂,就设法给这个送礼、找那个说情。你看,秋菊为了有个“说法”找了多少领导。不过,在秋菊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老百姓法律意识觉醒的曙光。君不见,秋菊始终坚持要个“说法”;君不见,诸多名人走上法庭;君不见,普通女工因肖像权受侵而状告厂家;君不闻一男孩警告其父——打人犯法。
  我想,一个文明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制的社会。一位有识之士说过“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高举法制之杖,除此别无选择。”环视当今世界,“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他们拥有一套健全的法制。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深谋远虑地说:“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
  十多年了,中国,你握紧双手了吗?
  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骄傲。我骄傲未来的法官、律师将从我们中间产生。但我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活在校园中的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树文明班风,创优良学风。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必须磨练出“铁嘴、铁手、铁腿”,做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此时此刻,我要对我的老师、同学们说:纵使面临着今天甚至明天法制不健全的种种无奈和困惑,我仍然有个梦,这是一个深深植根于我所挚爱着的祖国的梦——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站在法律的圣坛上,为有罪和无罪的人们辩护,让正义的眼睛不再流泪,罪恶的灵魂永远忏悔。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民族不再做权力的奴隶,权力的法码将从法律的天平上拿开。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人们都自觉地运用法律的剑和盾,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后辈不在有阴影的阳光下,而是在文明与法制的绿洲里生活。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把崎岖地带铲为平川,坎坷地段夷为平地,法律的灵光大放光彩,芸芸众生共睹光华。
  屈原说:“怀信宅傺,吾将董道而其行。”这就是我们法律系同学的心声!也是我学习法律的初衷!
  谢谢大家!
  


肩负起山村的希望
同学们:
    我是一个从大山沟里走出来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父母给了我山的骨架与肌肉,而教师却给了我成长的乳汁和粮食。我的家乡是一个贫穷的山沟沟,陡峭如削的山崖,崎岖险恶的山路,曾令许多教师望而生畏,闻风而逃,甚至有的教师发誓:“我宁愿不要工作,也不到那个穷山沟去!”贫苦的村民又多么希望山外的教师来这片贫困的土地上看看,来安慰山里孩子们那饥饿的心灵。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老师——一个稚气未脱的师范毕业生。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马琅环。乡亲们则习惯地叫她马兰,说她像一束淡雅的马兰花,给穷乡僻壤带来了知识的温馨,带来了富饶的希望。
    琅环是天帝藏书的地方。是马老师给了我这张通往琅环的“通行证”,是马老师的悉心教育使我开始了新的生活。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拼命地吸取,我的羽翼渐渐地丰满了,终于在乡亲们的期盼中,在马老师的殷切关怀下,我振翅飞出了山沟沟,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乡亲们都说,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可担心故乡没有蓊郁的梧桐树能把凤凰招回来。马老师没有说什么,却送给我一个笔记本,扉页上赫然写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四句话。我看罢,泪眼蒙。我是山的女儿,当然会回到大山的怀抱。那里有我白发的乡亲,有渴求知识的孩子,有一位无私耕耘的山村女教师,还有我整个家乡贫穷的根呀!
    临行的那天,朴实的乡亲们用最热烈的方式为我送行。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了山村每个角落,大爷大奶们拄着拐杖来为我送行,含泪抚摸着我的头:“娃呀,到了山外好好学,莫学坏;学好本领来教峰伢子、伟伢子他们,嗯?”我泪流满面,哽咽着使劲点了点头,在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踏上了那条通往山外的路。
    山外的世界真精彩,可我却从不敢耽误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天天勤学苦练,因为我知道我肩负的是一个山村的希望。
    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个细雨霏霏的清明节,我百里迢迢地从学校赶到家中。临近毕业了,跟老师说好共同起草一份山村教育的论文。那天我多高兴呀,我又可以见到马老师了,又可以和她一起讨论问题了!
    然而,当我踏进马老师的家门时,我惊呆了。眼前的情景令我心似刀绞般疼痛。马老师含笑的遗像正置于灵堂的中央。我发疯般地跪到灵堂前:“马老师,您这是怎么啦?我们不是说好共同起草那篇论文吗?不是说好了,等我回来咱们一块教山里的孩子吗?可您现在怎么不说话呀?”
    乡亲们拉着我,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着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那天是星期三,是学校装上电灯的第二天。这两天孩子放学后总想在学校多呆会儿,只是为了多看几眼电灯泡发出的光。那天天黑了,马老师好不容易说服了学生们,让他们回家。可是,学生刚要动身,突然,倾盆大雨从天上浇下来。孩子们瘦弱的身躯在狂风中颤抖,孩子们惊慌极了。
    马老师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大雨一过,老师就送你们回家!”就在那一刻,雷声轰响,教室里的灯突然灭了。孩子们在黑暗中屏住呼吸,片刻一个女孩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我要回家。这儿太黑了,我害怕!”其实,马老师又何尝不害怕呢?她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山村女教师呀,而且还面对着这么多的孩子!
可是,在孩子面前,她不能后退,她定了定神:“同学们,有老师在,你们别怕,老师这会儿就去给你们把电线修好!你们呆在教室,谁也不许出去。等老师回来,嗯?”说完,她拿着手电筒,毅然地爬上了校门口那根电线杆上。
    电,终于接上了。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可是,就在那一刹那,“啪”的一道闪电,马老师永远倒在那根电线杆下,再也没有回到那间教室,再也没有回到孩子身边……
    孩子们撕心裂肺般地喊着他们亲爱的马老师,山谷呜咽,却再也没有回音。
    我泪流满面,紧紧地捧着马老师的遗像。老师,我多想告诉您,当年您送给我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就是为了等我怀藏经卷回来吗?而今,我即将归来,可您却再也听不见我含泪的呼喊。老师,您忘了我们之间还有那么多的约定没有实现吗?老师您说话呀!
    当我从马老师的沉沉悲痛中醒过来时,我的思想在超越旧俗,我的感情在升华纯净,于是,在毕业之际,择途之时,我不再犹豫,不再徘徊,有什么比一个民族的无能更令人心悸的呢?有什么比一个社会的落后更令人心痛的呢?有什么比一个国家的贫穷更令人悲哀的呢?没有,没有!挑起民族落后的担子,挑起国家贫困的担子,关键在于挑起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我有什么理由逃避贫困的山沟?没有,没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渴望强盛的民族在等待,贫穷的村民在等待,清幽的马兰在等待,渴求知识的孩子也在等待!有等待就会有希望,我必须在等待的希冀中,让每一个等待都变成可人的现实,我必须像马老师那样,扎根山村,无私奉献。于是庆幸我选择了教育事业,我骄傲我能为祖国的基础教育像马老师一样生于幽谷的马兰花,把沁人心脾的芳香撒满山区,撒满人间! 



讲台,我永远的依托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雕塑家”、“手执金钥匙的人”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这些美喻鞭策和鼓励着教师努力进取,甘愿吃苦,乐于奉献,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教师精神”。这种精神铸成了教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气度与对讲台的一往深情。讲台,浸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多少情和爱;讲台,凝聚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自豪和执着的深情。这正是师德、师魂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正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
    在我的个人档案里,这样记载着我十四年的工作历程:讲台—教育电视台—讲台。人生会有许多十字路口,每个人也自有其不同的经历和心曲。我十八岁当教师,和许多老师一样,用青春在教育的“画卷”里绘上了最鲜明的色彩,写下了最灿烂的诗句。后来,县教育电视台招聘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童年时代曾有过的梦想驱使着我去经受过关斩将的层层角逐,没想到我竟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显然,是教育这方沃土养育了我,我的成绩得益于八年教书生涯的磨炼,得益于长期校园文化的熏陶,教学竞赛、录像课、演讲等活动,清晰地留下了我成长中的一串串脚印。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乃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的学校。”讲台,使教师照亮了别人也升华了自我。
    告别讲台时,我珍重地道了一声“谢谢!”这时,我仿佛听到了讲台的叹息:“真的走了,还回来吗?正是出成果的时候,多可惜呀!”可我还是走了,带着说不清的眷恋,带着道不明的兴奋,尽管跨进电视台的光闪闪的情绪也为此染上了莫名的惆怅与伤感。然而,电视台毕竟气象万千,我每天出现在荧屏上,不必再为备课改作业而废寝忘食了。
    但是,人一辈子永远忘不了的还是自己的专业,每当电视台播放教学录像时,我的脚就像被粘往了似的,我会情不自禁地为教师精彩的语言叫绝,为学生满意的回答击掌,为充满童真稚气的表情发出会心的微笑……其实,这不由自主的一切正源于我对自己专业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情感与依恋。不管我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份情愫并没有因为离开讲台而淡化。不知有多少次,我看着讲台发呆,曾经当过教师的老台长看出了我的心思,调侃道:“傻丫头,这讲台不跟你的播音台一样吗?”是呀,一个教育电视主持人所应具备的卓越的口才、精湛的思想文化素养,不也正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吗?也正因为如此,我在离别讲台五年后,重新站在讲台前的感觉竟是那样的熟悉,仿佛它始终与我同在。
    离开故乡来深圳后,我面临着职业的重新选择。我常呆坐着,看夕阳西下,火车北返,几多忧郁、彷徨。那天晚上,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邃的天空群星闪烁,这闪烁的星辰多像学生们调皮而又清纯的目光啊!我不由自主地打开相册,寻找昔日学生的身影,无意中翻到了一张绿盈盈的贺年卡。这是我曾教过六年的学生任毅在破格升入北京大学后寄给我的,上面写着:“陈老师,我离开您快五年了,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您对我的教诲,没有忘记您教我的汉语拼音。现在,这里的同学都说我的普通话讲得好,我每次都是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教的。’……”也许,这只是一篇平淡无奇的短文,而在我,则成了一种启示和诱导,我从中看到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这小卡片让我读到了记忆中天真活泼的形象,读到了自己的业绩,读到了一个永不破灭的希望。
    天底下还有比得到莘莘学子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赞美更叫人快乐的吗?一缕眷恋的柔情,一股燃烧的热情萦绕着、激荡着我的心!也许,教育过程中由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有一本说不完的故事,学生哪怕是道一声“老师好”,或者留下一个微笑,园丁们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这种甜美的感受并不在于毕业生的回报,而在于教书育人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以及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一种昔日从教的美妙感与带有失落意识的幸福感驱动着我做出了重返讲台的抉择。我庆幸,校园重新选择了我,讲台一直在等着我。于是,我又踏上了这由智慧、情感、信念、理想融汇成的三尺讲台。
    不知有多少人问过我:“从教育电视台回到讲台,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教育电视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做的也是为人师表的工作,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领略他们的风姿,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乐于接受作为一个电视主持人在才学、气质、智慧、品貌等诸方面的挑战,同时,出众的荧屏形象与高超的节目主持艺术更是我仰慕的境界。不必讳言,我喜欢面对成千上万电视观众的那份喜悦与惬意,然而,我更喜欢讲台下圣洁无瑕的孩子们那真诚的信赖与渴求知识的目光,喜欢讲台那道独特的诗意盎然的风景线。
    跨上讲台,你就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百科全书,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鲜红太阳,你会沐浴到人间最温暖的春风和雨露,体验到世上最珍贵的情谊和友爱。我崇拜讲台的高尚圣洁,在这里,你会生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我景慕讲台的淡泊宁静,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摆脱了世俗喧闹的踏实与坦然;我感谢讲台的养育与磨炼,在这里,你会有一种自我升华的愉悦。育我者,讲台;成我者,讲台!讲台,将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与依托。三尺讲台,融进的是辛劳,是陶醉,融进的是师德,是师魂。
    讲台,神奇的土地;讲台,魂牵梦绕教师魂!



教师,不要让你的事业清贫
     说老实话,在中学寒窗苦读的时候,我的理想原本不是当老师。可高考时,仅比预想中多错了一个填充题,这一小小的区别,就把我欢送到了师范,就把我多年五彩缤纷的律师梦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泡影。我想在座的青年同行中,和我有同等经历的不会很少。记得当时有个同学这么长叹一声:上了师范就等于上了贼船。还有人讥讽道:我宁愿上贼船也不愿上师范。
    是啊,我想,如果仅从功利角度讲,贼船烧杀抢掳,吃香喝辣,所到之处还令人闻风丧胆呢。即便是栽了,臭名昭著,也算“潇洒走一回”了。而教师这一行呢,老话说,“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为人师者的生活窘迫由来已久。吃得清淡,穿得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像蜡烛,一生半明半暗。充其量,只是一个破落的四处露风的却又载歌载舞的大篷车。其风光哪能与“贼船”相比?于是不少同行感慨,我是搭错车了。而窗外却变幻着扑朔迷离的现代风景。经商、大款、股票、汽车、别墅、日益膨胀的高消费……就像是一只只诱惑的手,拉扯人们易动的心。于是有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趁机跳槽了;于是个别人借商潮来临之际,利用学生拉起利益的关系网,像一只戴着红校徽的大蜘蛛捕捉网上的猎物;于是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身在课堂,心却在游荡,工作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半天钟。他们认为,金钱薄待了他们,而他们因此薄待了学生,薄待了自己的事业。  校园不再平静,讲台不再圣洁。
    但我们同时也更看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无论是物质贫乏的年代,还是物欲横流的岁月……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也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而教育正是这样一种职业。
    昔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他曾出访海外26国,却满怀一腔热血布衣草鞋走向晓庄,让中国的教育在贫困中放出曙光。今有住着泥房子、用着泥桌子、教着泥娃子的半农半教的民办教师群,更有用自己可怜的工资为学生垫付书本费却又因交不起自己的医药费而郁郁而死的山区教师……
    他们有的名垂青史,但更多的却像山上的小草一样默默无闻,随风逝去了无痕。但是,正是他们树起了万世师表,无边师魂,擎起了我们教育行业的灯塔。若与他们相比,我们便又会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富足的,而事业上恰恰又显得那么“清贫”。
    工作至今,我已在讲台上站了六个年头。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我们是职业中学,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感觉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时,我常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之重。我曾被学生骂哭过,我崭新的摩托车曾被学生用刀片划破后座,我的宿舍门上曾“装饰着”学生的粗暴的脚印……这一切都没有使我灰心气馁,没有像朋友们讥讽和挖苦那样联想到自己微薄的工资值不值。那个时候,我只想到有苍白的灵魂需要我们去拯救、去塑造、去描绘。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我庆幸命运赐给了我这个职业。而几年后,那些走出幼稚成熟起来的学生们如桃李芬芳一样的时候恰恰证明了这点。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常在说服学生的同时,何尝不是在说服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摆正事业与金钱的位置。
    朋友们,同行们,无论是这个职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都应该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都应该让它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船过渡,尚需修行五百年。这个我们赖以生存,又拥有巨大价值的职业,与我们,或许是一种千古之约!让我们豪情满怀地告天下人:教书育人,舍我其谁!
    朋友们,清贫的日子,不要让你的事业清贫!



决不向偏见低头
朋友们:
    我应该算是那种“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我能行”的那种倔犟自尊的人。出身农门却不甘庸常,身材矮小却心比天高,这些念头就像暗礁,很早就潜伏在我思维的海岸。每每偶露峥嵘,偏见便如飓风狂涛般向我齐袭。所幸的是,面对各种非议与短视,多年来,我从没选择用语言同其交锋,而是笃信“世人睥睨我自笑,来日令尔惊苏秦”,用最后的实绩逐一否定那些愚蠢而浅俗的一面观,在偏见的惊涛骇浪中,硬是建起了不屈的命运“高脚屋”。
    当兵前,我曾在某沿海城市打工,这对于刚刚步出皖东乡野的我简直如同“糠箩里掉入米箩里”,但我却时常感到活得憋屈,因为我忍受不了城里正式工那种鄙夷而冷傲的目光。一天,一名“白领工”发现我在打工之余居然还向《黄金时代》和《演讲与口才》投稿的秘密后,当着众人,嘲弄地对我说:“哥儿们,这可是全国畅销的名杂志呵!你腿上的泥巴还没洗干净,就想当文人啦?”当时我简直被他气炸了!几乎淹没在这巨大的屈辱之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用实绩否定他的谬论!”为了“雪耻”,我开始玩命般读书写作,当年就在《黄金时代》上发表了一篇人生随感。此后不久,我入伍了,我多年积累的“文学底肥”终于派上用场,先后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200余篇文章,因为新闻报道成绩突出,20多次立功受奖,并由战士破格提干。其中刊在1996年12期《演讲与口才》上的《矮,我生命的鼓点》还在全国演讲稿征文中获奖。虽然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昨日流星,但对于当年的短视者却是一个有力的掌掴。
    偏见,是人类的低级体验,它总是伴随浅俗而生,以尴尬收场。尽管许多人反感它,但真正操作起来,大多却是“当局者迷”了。
    穿上军装的第6个月,我们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篇阅读:

  • 下一篇阅读: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