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中学古文教材注释商榷
        ★★★
【字体:
中学古文教材注释商榷
作者:wlyhjq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5

中学古文教材注释商榷

摘要}中国古文包涵博大精深,作为文化遗产,我们后人当然要很好的继承下来。在中学教材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加以学习,但教材也有不足之处。现就注释和注音方面的某些不当之处提出,加以探讨。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典籍,了解古代社会,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学语文的教学也要求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要做到这一要求,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文章,读懂文章内容,而读懂文章内容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其词义。但我们课本中的古文的有些注释和注音是不够正确或不够精确,现在对这些错误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注释方面

《殽之战》中“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课本注释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解。翻译时“暂”译为“谎话”,解释时“暂”释为“一下子”,这是两个不同的解释,何以并存呢?二解并存,相互矛盾,真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可以先来考察一下“暂”字的本义。许慎《说解文字·日部》:“暂,不久也,从日斩声。”说明“暂”是形声字,从其形旁“日”可知“暂”的本义与时间有关。张揖《广雅》:“暂,卒也。”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暂,犹卒也。”两例中的“卒”同“猝”,都是从“不久”引申而来的。所以,清代训诂学家多承此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左传》‘妇人暂而免诸国’,今俗语云:‘霎时间’,即此字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左传》‘妇人暂而免诸国’,暂,犹猝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暂,猝也。”由此可见,由本义“不久”可以引申出“仓猝、匆忙、一下子”等义项。

“暂”同时也是一个通假字,通“渐”,欺诈。《尚书·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倒不恭,暂遇奸宄。”王引之曰:“暂读曰渐,渐,欺诈也。”(《经义述闻·尚书上》)。章炳麟在《春秋左传读·妇人暂而免诸国》中也说:“暂,借为渐……此暂亦诈也。文嬴言:‘彼实构吾二君。’又言‘使归就戮于秦。’皆诈语也。不当如杜预训暂为卒。”

以上二解,究竟哪一个更恰当呢?还得看原文。“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先轸听说晋襄公听了文嬴的话,放走了秦囚时,顿时又急又怒,很不客气的称文嬴为“妇人”,而且对晋襄公就“呸”的一声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这种极度失礼的行为,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先轸这个忠勇为国的老将的暴烈性格。先轸只是知道晋襄公放走了秦囚,并不知道文嬴当时所说的话,因此,把“暂”释为“欺诈”或“谎话”,于事理不合。另外,从句式结构来看,“武夫力”与“妇人暂”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力”,竭尽全力;另一方面是“暂”,仓猝之间,一下子,很轻易。所以,教参将这一句译为“妇人家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应该说是文从意顺,合乎事理的。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句的“如”字,教材未作注解,而教参及各地出版的各种中学古诗文译释以及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对该句的注释、翻译皆大同小异:“男女衣着,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一翻译值得商榷。

1、根据原文,桃花源人“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既然长期与外界隔绝,可以断定,桃花源人的衣着不可能“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2、《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写道:“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此即说明:桃花源人的秦时服式未曾革新。

3、王维《桃源行》一诗,亦称桃花源“居人未改秦衣服“。

4、据有关史料,秦代及其以前的服饰,简易古朴,而汉代是我国服饰发展极快的一个时期,不仅“衣”和“裳”的款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连名称也改为“襦”和“裙”了,可想而知,从秦末至东晋太元年间,经历了580余年,服饰式样肯定有极大的变革。因此,说桃花源人古老简朴的衣着“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显然难以令人置信。

然则,“悉如外人”如何理解?窃以为关键在“如”字。据查《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如”字除有“如同”、“好像”、之义外,尚有“不如”这一义项。因此,“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作这样翻译或许更好:(桃花源人)男女衣着(古老朴实),完全不如桃花源外的世人(的衣着那样新颖、美观)。这种解释与后面的内容更为合拍:“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庖丁解牛》一文中,对“庖丁”的“丁”注解为“厨师的人名”。我觉得这个“丁”应是“掌厨丁役之人”,即是“从事某些专门职业的人”。“庖丁”应是一个词,而课本却把它解释成为一个短语。“庖丁”这个词的组成形式属于附加式,其主要意思是“庖”,“丁”作为它的词缀,加在后面。这个词类似于现在“学者”这个词,“丁”,在组成方式和意思上就类似于“者”字。

另外,“庖丁”的“丁”解为“从事某些专门职业的人”的意思一直沿用于后代,它和其他的一些字组成的词中的“丁”的意思都与“庖丁”的“丁”的意思相同。旧时代的一些词如“家丁”、“乡丁”、“保丁”、“兵丁”、以及现在人们常用的词“园丁”,这些词里的“丁”的意思都与“庖丁”的“丁”意思相同,谁能说这些“丁”字是指人名?

当然,“丁”字也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在当时,作为一个地位卑贱的厨师,他的名字一般是不为人知的,课本上又凭什么能断定这个厨师的名叫“丁”呢?

其实,《简明古汉语词典》和《辞源》对“庖丁”的“丁”已作了解释。《简明古汉语词典》解释为:“丁,从事某些专门职业的人”,并引用例句“宋之庖丁学解牛”;《辞源》解释为“丁,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并举例:“如园丁,庖丁”。由此看来,“庖丁”的“丁”并不是人名,而是“指从事某些专门职业的人”。“庖丁”也就是从事炊事工作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厨师。

白居易的《长恨歌》脍炙人口,名传千古。可是,有些诗句历来望文生义,或凭猜测进行解释,结果弄得面目全非。其中“纭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句中,“芙蓉帐”历来解释为“华丽的帐子”,或“绣有芙蓉花的帐子”。看上去好似毫无疑问,其实大错特错。

《开元天宝遗事》中对“芙蓉帐”的由来记载得一清二楚。唐明皇想要叫杨贵妃跳舞,必定要有花有月。唐明皇为了讨她欢心,只好在御花园中随时令选花。牡丹开罢选芍药,芍药开罢选石榴。这样一直选到秋菊开罢,白花凋谢,枯叶落地,再也无花可选了。于是,杨国忠便派人去江南寻花。终于从芙蓉江岸(应指湖南)起回百株木芙蓉,带回万朵鲜艳的芙蓉花。但因深秋,天冷夜寒,杨国忠担心妹妹在月下跳舞冻坏了身体,就做了一个大帐子,帐上挂满芙蓉花,送进宫去,让杨贵妃在帐内跳舞。唐明皇龙颜大悦,嘉奖了杨国忠,把帐子挂在宫中,夜夜看杨贵妃跳舞,并给大帐子赐名为“芙蓉帐”。

所以,“芙蓉帐”并不是供睡眠用的华丽蚊帐,“芙蓉帐暖度春宵”也不是指在帐里睡觉,而是指供杨贵妃宫中跳舞用的缀有芙蓉花的大帐罩,“芙蓉帐暖度春宵”指的是在帐里跳舞。

二、在注音方面

《〈指南表〉后序》一文中有一句话:“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对于“间”的读音,课文注为“jiàn”。实际上,在古汉语中,“间”是一个多音多义字。

一读为“jiān”,释为1、夹缝,间隙,空隙。《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2、中间,期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4、量词,指房屋的间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间”字的另一种读音为“jiàn”,可释为1、间隔,间断。《汉书·西域传》“间以河山。”又可引申为“间或,断断续续地”。《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2、隔阂,疏远。《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间。”又可引申为“离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信秦之间。”3、秘密地,悄悄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4、介入,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小路,走小路。《鸿门宴》:“道芷阳间行。”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一句中的“间”,本义为“空隙,间隙”,此处可引申为“机会”。依上所述,此处应读“jiān”,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得机会逃往真州”。文中另一句:“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此处“间”字可理解为“断断续续地”,作“以诗记所遭”的状语,因此,应读为“jiàn”,教参上解释为“空隙、间隙”是错误的。

《水浒》中有个小人物名叫陆谦,任职“虞候(hòu)”,许多人误以为是“虞侯(hóu)”。这不仅是因形似音近影响,更是因为人们不知“虞候”由来而致误。《辞海》、《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三大辞书注释都差不多。现将《辞源》的解释摘录如下,以正视听。

《辞源》〖虞候〗(一)官名。1、掌管山泽之官。《左传》:“薮之薪蒸,虞候守之。”《疏》曰:“水希曰薮,则薮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2、隋东宫置左右虞候,掌斥候伺非。唐末藩镇有都虞候、虞候,五代之君,皆以藩镇身份称帝,宋开国君赵匡胤在周时曾为殿前都虞候。自后都虞候遂为禁卫之官。元以后不设。(二)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

根据孔颖达疏可知:“虞候(hòu)”而不是“虞候(hóu)”;《水浒》中的陆谦为高俅心腹爪牙,他属于“官僚雇佣的侍从”。相当于后来的“打手”一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