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让诗意在学生的作文中荡漾
        ★★★
【字体:
让诗意在学生的作文中荡漾
作者:周艳    文摘来源:镇江三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7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尤其是作文教学。诗是美的,存在于意境中。诗是精练的,情感在此凝聚。诗是创造的,一诗一意境。我们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进行“诗化”的强化,让“诗”的内涵隐现在作文中,使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凝练、诗一般的激情……
         语文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意。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同时,语文的希望、出路还是诗意……语文的诗意应丰富多彩而韵味独特。语文的诗意要表现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潜的悠然自得,李白的飘逸雄放,杜甫的沉郁顿挫;要让学生感受到“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要表现茅盾的深密,巴金的缠绵,孙犁的素淡,秦牧的厚重……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尤其是作文教学。当前的作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是,因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薄弱,作文时主题单一、情感苍白、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习作不在少数。这就要求师生双方对言语对象进行创造性地把握和摄取,从而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和增强。
        什么是“诗”?诗是美的,存在于意境中。诗是精练的,情感在此凝聚。诗是创造的,一诗一意境。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进行“诗化”的强化,让“诗”的内涵隐现在作文中,使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凝练、诗一般的激情……
            1. 以诗般的想象,使文章空灵。
        没有想象,便没有诗篇;同样,没有想象力驱使,任何一篇文章都显得平实、
       呆板。想象,是孩童的“拿手活”,可为何在他们的习作中,产生不了“飞翔”的文字?在《皇帝的新装》的续写中皇帝不外乎的全部死去,不是大臣谋反就是百姓群起攻之再不就是邻国侵略。成人的思维束缚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用为之不多的生活经历来故作深沉,让人看了不觉心痛。但孩子的灵光乍现却又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可贵。
        皇帝找来了那个小孩。他拿出装腔作势的几分威严,“听说你看不见我高贵而美丽的衣服?”“没错,陛下,我看见了您高贵而美丽的身躯。”小孩子说。“住口!你是个不称职的人!”皇帝大喝。小孩喏喏:“可是……我的确没有任何职位啊。”皇帝近乎咆哮:“你,愚蠢!”小孩子无奈地说“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接着又接近自言自语:“我原来以为皇帝是最伟大的人,看来肯定是愚蠢的想法。”“够了!”皇帝完全不顾尊严,近乎疯狂的大叫。皇帝伤心透了,他决定以后只穿那件衣服,他希望有一天,有人能看见它。
        这是学生续写的结尾,她没有简单的让皇帝死去或改变性格,而是通过想象皇帝和小孩子的对话来描写皇帝的愚蠢,语言幽默,神态描写也很到位。小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厚的语言功底尽现无遗。
            雪,对南方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神奇。因为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整整一个冬天,天空飘不下一片雪花。冬天没有雪就变得非常寂寞。现在是炎炎夏日,雪竟然来了,而且是在美丽的天堂——杭州。我多想亲自去看一看,用手去摸一摸。
            这是学生写的一篇到杭州观赏“飘雪世界”
            的作文。读着这样的习作,我们觉得心旷神怡。随着文章的继续,我们恍若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身临其境的感觉,来自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空灵的文字表达能力。
            2. 以诗般的语言,使文章凝练。
            精练、干净且又以一当十、当百乃至千万,是诗遣词造句的绝佳表现。“诗化”
            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惜字如金,懂得“原子弹”为啥这般厉害?就是因为它的凝聚!对话描写在记叙文中是个难点,因此更能体现“语言”的魅力。《皇帝的新装》中我为学生设置了情景:皇帝在大街上游行时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中观看,他们之间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同学们通过骗子的对话写出了皇帝的愚蠢,骗子的狡猾、贪婪,以及众大臣的丑恶的面孔。
            刚才举到的学生创作的皇帝与小孩对话的例子充分反映了皇帝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对诗的语言有一定的把握能力,那么,他的文字便能体现凝练而传神的气度。有了凝练,才有张力的产生。
            3. 以诗般的意境,使文章丰厚。
            我们通常说情景交融,只有情的生发,才有意境的突现。那么,作文中的意
            境是如何构建的呢?
            意境是由场境和心境构成,两者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情形。在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场面描写没有被遗忘,却也未见重视,更不见对其作用的张扬。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场面(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非同小可。没有场面(环境)描写的刺激,心境(内因)便波澜不惊。当指导学生如何描写一个人时,老师往往把心理活动描写与动作、语言描写同处于并列关系:某人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作与语言是对心理活动(情意)的充分揭示。不管是生活还是写作,动作和语言应该从属于心理。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强调:一个人物、事件的充分表现,要注意环境、对话、动作描写的紧密配合,适时穿插自己的心理活动。一旦心境(情)与场境(景)紧密融合,意境便产生。我们在诵读欣赏中学到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前两句中“杨花落尽”表明季节写出景物特征,而“寄愁心与明月”则抒发了作者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她似乎很开心,抖了抖翅膀,向着太阳,她挣扎着,要飞!要完成一只蝶生命的使命,在翻飞中死去,我托着她向更高处,伴着清风一同飞在空中,而她再也无力飞翔,一抖,坠入了草丛,我连忙看她,她像我来时的样子。浸在雨水之中,可她在也没有动弹,安然离去。
            这是我们班学生习作《美的瞬间》中的片段,她描绘的是一幅飞蝶图,同时展示的也是一幅生命之图,真正美的瞬间就是展现生命的瞬间,就是生命灵动的瞬间。学生通过景来表达情,这不能不说是个飞跃。
            诗(作文)的意境来自诗人(作者)情感的激发,诗人情绪激化后“幻化”的“景”——或轻盈、或沉重、或欣喜、或激愤……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都明示“情”的指导作用。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之后,隐藏于文字里边的意境便呈现出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你对它进行再三的细细品味,然后汲取到它的精髓。
            4. 以诗般的情感,使文章动人。
            现在的作文教学,看起来空前繁荣。每家书店里,都有数百种的作文选。可
            真正没有几篇能让我们动心的。这是因为作文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表达是因为情之所使。而今学生的习作,太多的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全是单纯的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进行习作。由此看来,将学生真情、激情重新唤起,是作文指导者的首要任务。诗是真、善、美的结晶,作文也是一样。作文题:“那一次,我……”学生很多虽然填写的是“后悔”等词,但通篇只是在讲故事,没有感情,更不用说后悔、经验、教训了。套话在文章中屡屡出现。
            5. 以诗般的创造,使文章新颖。
            创造性是诗的显著形象,或者说“元素”。在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审题时,
            提出注重创造的要求,并对之进行剖析,学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结果。比如有一个半命题作文“第一次……”,对他们强调的是:想得高分,首先要想和别人不一样。学生中没有一个写到“常规”的第一次烧饭、钉纽扣
            、拖地……而写出了第一次当小偷、采访、赚钱……还有一篇《星期天的故事》是这样写的:
            我们的星期天是日历表上的红字;妈妈的星期天随车间主任的安排;退休的爷爷,每天都是星期天;乡下的外公,只有下雨天才是星期天(可以不上山做活)
            ……
            学生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诗的创造性在作文中悄然渗透,使学生的眼界大开,思维的风帆得以极度张扬。想象的翅膀在天空在任意的遨游。
            6. 以诗般的逻辑,使文章缜密。
            诗以简练、含蓄著称。短短的三五行,开始到结束,处处给读者留下空白,让读者用联想、经验去填补。但它在逻辑上是极为严密的。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写作,使学生对眼前的、心中的事物有了更为细致的探察。稍有心弦的触动,如诗般的文字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诗与作文的关系犹如母子,诗意正是那根“脐带”,它们看似悄无声息,实质却是生机勃勃。这个诗意是丰富多彩而韵味独特的。
            语文是诗意的代名词,或者,诗意是语文的代名词。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