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浅谈新课标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
【字体:
浅谈新课标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者:vanmay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8

浅谈新课标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学生,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构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师生交往是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它的深层意义就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过一种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活出生命的价值与风采。本文将从“师生交往”、“目前师生关系的弊端”等方面阐述笔者对新课标下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些初步思考。

关键词: 师生交往     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

 

新课标的实质是对“人”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能够自觉、独立地完成学习,从而弱化教师“教”的功能,这样教学观念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教学活动中核心关系——师生关系的变革。

 

   师生交往在学校中的深层意义

交往,是人们从事任何一项活动的前提。它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改造活动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侧面、环节和因素。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交往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在交往中,人们能够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自己自觉成为历史主体,实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而作为社会交往特殊形式的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是顺应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的活动。它以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内容传授给个体,使人格丰富多彩,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种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拥有的不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单纯身份,他们也都是学习者和生活者。对教师来说,学校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和再学习的地方。在其中,教师通过教学这种方式,能实现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学校也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学习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地方。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能有意识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变化中不断学习,能成为学生楷模;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这就是学校中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所在。新课程正是着眼于解放人的心灵与创造力,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目前的师生关系,形成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变。

 

  目前师生关系的误区

简单地说,师生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互动的联系,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为之服务。因而师生关系也是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关系,又反映了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表现出的教与学的关系。所以,师生关系这种内在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的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和时代决定的滞后性。

1.师生关系之间难以形成人与人交往的正常关系。农业经济时代,培养的是少数统治人才,教育的形式是单项传递的个别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始终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古时将老师同“天地君亲”并列,师生之间必然体现出的是“师道尊严”。加上封建宗法社会里形成的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在我国几千年的影响,单方面的服从成为了人生的最高准则。因而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学生在教师眼中是无知无能之人,是可以任意塑造之物,是知识的容器。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学生心理受压抑,创新思维受限,潜力得不到开发。学生要么对老师唯唯诺诺,要么就阴奉阳违,这正如北大心理教授彭先生指出的:中国人社会化的过程一直就是从家长的权威到教师的权威再进入社会的过程。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就是遏制孩子的冲动,在家把他们教训成压抑感情,迎合成人需要的人。在亲子关系上没有形成平等、温暖的关系。而到了学校,教师本身就具有社会角色的权威,传统上拥有道德权威,学生就只能听老师的。这种关系本身就压抑了许多孩子的个性,违背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有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的人,希望他们成为拥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2.把教学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从而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交往理解成一种知识的传递活动。现代社会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学一技之长,并能学以致用。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主要功能是向学生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这样教师只成了传递知识是工具。以学生和学习为主的师生交往中,尽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但由于将知识教学作为唯一的目的,师生交往的中心也只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进步也只表现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为完善的有生命的人的其他一切方面都被遏制了。“教育的最终职能并不是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而设的,而是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设的”,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潜在性,没有看到人不同于动物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甚至丧失了教育中贯穿的主体间性的“教育爱”,它“必然走向重认识,而不重情感和意志,最终丧失学生内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生出成堆的犹如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机器人”。师生交往中的“成人”的目的就被遗忘了。

由此可见,为了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为了人的生存,为了人的目的,有必要重新认识并全面把握师生交往的意义,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实现其真正目的——关注人的生存,使人成为人。而今,正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个性发展,人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的多的人承认真正的教育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此,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要应运而生。

 

  创建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师角色

有人给师生关系大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中,老师处在一个更主动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因而,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自己的身份、角色,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相互的生活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和谐的一种对话关系,是一种师生心灵相互接纳的至爱的情感关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有了新的角色,新的定位。

1.引导者。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因此,他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扰的排忧者。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状态、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热情、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而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创造。

2.协助者。师生交往的学习是一种民主性学习,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的个性,自由交换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这,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3.倾听者。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是迷茫,无所适从。这就更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所以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是倾听的艺术。这种倾听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可以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的成长。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世界,适时调整教育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真正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植根于生命的活力,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4.学习者。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习者。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扩大、流行,社会文化层次大幅度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知识却是教师行使权力的基础、依据。因而,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这,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完善自我,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师生交往中,只有当老师把自己当作终身学习者,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不回将师生关系只作为一种教学关系,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从而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师生情感纽带对新课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使之行以实现。这种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老师天生有一种依恋和信赖心理。当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怀,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理解时,他们便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产生了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的心理。这创设了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是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因而,无论古今中外,都没人能否认教育是一种“爱的施与”的活动。教育的成功源自于对学生最大的热情。记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中学的孩子就像一株挂桃的棉枝,最需要关怀和支持,多给他们一些爱,果实就会丰硕。”

 

总之,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关系的师生关系理应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都将责无旁贷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优化的师德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

     (2000.7)《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

3. 《罗杰斯学说》

4. 《语文课程新探》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