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发挥情感功能 促进语文教学
        ★★★
【字体:
发挥情感功能 促进语文教学
作者:许爱红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发挥情感功能  促进语文教学


摘要:
教学过程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的信息传输和接受过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的感染、迁移、调节等功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做到“三爱”,即爱工作、爱学科、爱学生。其次,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境生情,做到三点:发扬教学民主;精心设计导语;借助朗读、表演、音乐、图画等手段引人入境。再次,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做好“挖掘情感”“把握形象”“品味语言”这三项工作。
关键词:情感  促进  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双方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是由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个经纬线交织而成的信息传输和接收过程。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现象受到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惩罚。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力求知情合一,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其性质与特殊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而教材因素处于主导地位。故本文着重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与实践,以浙教版义务教材为例子,谈谈语文教师应如何运用情感功能,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具体地说,为师者必须具有“三爱”情感,即热爱教学工作、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是否健全的重要内容。
教师工作是一个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无私献身精神的工作,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更应潜心于本职工作,这种情感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与学生接触交谈,一是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能促进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三是能使师生的知识、才能得到互补(课余交流可谓是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的形式之一)。如我班陈超同学,患有肾病,常常因病请假,我就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补课。老师的爱生之情成了他学习语文的动力,原来对语文并不感兴趣、语文基础较差的他对语文兴趣颇浓,成绩提高得很快。
总之,情感的感染与迁移功能启示我们:为师者要舍得进行“感情投资”,因为,“教师的爱对优良的教和学能发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西班牙教育理论家维夫斯语)。
二、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境生情。
情感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正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而痛苦、恐惧等不良的负情绪则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会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定会出现“万马齐暗”、“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再次,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听说课文《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上《西湖的绿》时,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既感受到了西湖之美,又激起了阅读兴趣。上《歌词两首》时,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深情地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像一册中《难忘寄园情》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钱先生对先生的教诲之情,先生对学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其他如《沁园春·雪》、《诗两首》、《最后一课》、《最后一次讲演》、《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上《卖油翁》时,让学生以水代油,亲自将水倒入盖有铜钱(课前准备好)的瓶子中,便会更好地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也会萌发对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主人公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便能理解主人公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上《说“话”》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四、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小镇》时,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营造了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特定情境之中,学生的情绪便会迅速达到最佳状态。讲《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再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其次,利用图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如二册中《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插图,通过“繁华街景”与“孤苦老人”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激起学生爱憎情感。上《苦练》时,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能更深地感受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
现行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情感世界。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是说,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和结晶。因此,为了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并茂的目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并运用文章内在的“激情”,有目的地去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撩拨学生“入情”、“悟道”,从而发现并体验美好的情感,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的途径之一。具体操作时要做到:
(一)、挖掘“情感”。1、要充分展示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首先,教师备课时要善于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因为,要使自己在教学中用教学内容所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与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其次,要在备课时设计好表达情感的言语。如上《送牛奶的好爷爷》时,在进行听说训练后,我以这样的结束语感染学生:诗人藏克家的诗歌《有的人》中有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送牛奶的爷爷就是虽死犹生的人。学了本文,我们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2、要善于挖掘隐性情感因素。如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的教学,重在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但教师也应努力渗透思想情感色彩。如上《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时,在学生理解了电脑的多种功能及说明方法后,我因势利导,插入了一段简短的谈话:电脑虽好,但要靠人脑创造。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争取创造出具有更多功能的电脑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材料,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中有些课文,学生未曾感受到当时的情景,故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如鲁迅的《最先与最后》,不讲清写作背景,学生就不能感受作者针对时弊,反对中庸,提倡改革、创新和韧性战斗,争当“中国将来的脊梁”的精神。另外,也可鼓励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或图片材料。如上《扶摇直上九天》时,让学生收集我国火箭与卫星发射材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把握“形象”。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形象是生动的感情力量的负荷者。”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负荷”着“生动的感情力量。”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把握众多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为形象所负荷的“生动的感情力量”所感染,或崇敬,或爱戴,或同情,或惋惜,或鄙夷,或蔑视,一一激荡于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并使学生乐于接受课文内容与写作技巧。“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深刻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替父从军的木兰,登上国际科学殿堂、为国争光的陈章良,为排球事业顽强拼搏的陈招娣等。除人物形象外,还有其它可感的具体形象。茅盾笔下那力争上游的“白杨树“,高尔基笔下那敢于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刘基笔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与“世之为欺者”,郭沫若笔下的“炉中煤”等。抓住这些形象深入分析,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山水风物为主的写景状物类文章(如宗璞的《西湖的绿》等),议论文(如《批评和自我批评》、《起点之美》等)中也有富于可感的具体形象,也应以形象为突破口分析理解。
(三)、品味“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秦牧语:文学是语言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的,若忽视了课文中的语言,形象便是一种空架子,又怎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故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语段、关键词句,体会蕴涵在内的深刻人生哲理与丰富思想情感。如教学散文《小院》一文时,可抓住末段中的“醉”字分析小院环境与人物特点,让学生“品尝”人间最珍贵的心灵之美与人际关系之美。上《白杨礼赞》时,应抓住能体现白杨树不平凡的三个方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和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第2、5、7、8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反复吟诵。《故乡》中的心理描写段落,《核舟记》中的末句“技亦灵怪矣哉”,《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都是体会情感的重点。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诱发阅读主体(学生)凭借作者所提供的审美客体(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课文语言所提供的间接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让心灵参与进去,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与交流,产生情绪体验的高涨,悄悄然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沉醉在作品里面”,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普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体现、挖掘、创设情感,发挥情感的特殊功能,能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的目的,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书目:
1、卢家楣主编的《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马笑霞主编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