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玉环县东方中学 任容英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接受过同样课程教育的同一班学生,其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相距却很远。其原因固然种种,但本人认为语文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观点,并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等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维能力 感受能力 记忆能力 联想 想象 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接受过同样课程教育的同一班学生,其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相距却很远。其原因固然种种,但本人认为语文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
王尚文说:“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指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能力,对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能力,对说写的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方面的能力。语文学习中,思维常识可以大体上统领各类语文知识。例如由字词排列组合为句子的语言现象,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问题,是思维运动的表现,是借助语言这一材料的思维流动过程。思维流程终结了,一篇文章(课文)也就基本成形,而且其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文章(课文)的思想和艺术上的高低。语言现象中的常用字、句型、段式、章法就一个具体的思维流程来说,都遵循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必须从思维起点开始,逐步走向终结,即有一条思路。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也不论是求同思维还是求异思维,都是如此。只要捉摸住思路,就能提挈有限的常用词、句型、段式、章法。思路的条理性,要求用词准确、造句通顺、段落分明。这样就可以把语法、写作手法等等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思路十分畅达的时候,反映到语言文字上,往往使用到排比、反问、对偶等修辞法,联想丰富往往表现为比喻、拟人等修辞现象。周密的思路,形诸于语言文字,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这就又把修辞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贯通了起来。这样,就找到了贯通各类语文知识的线索,获得了解释各类语言运动形式的钥匙。下面就谈谈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开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等等。并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点观察、移位观察、立体思维观察等等。教师在平时的语文生活中还可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并能对记录下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和领悟。例如:夏天带学生到河塘边,学生看到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闻到了荷香,但这只能算是观察到了,感觉到了,还需要去体味、领悟。如果有学生觉得这荷叶绿得颤动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发现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感受了。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这样,在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书是活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教师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并投石激浪,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学生的间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奇效。例如:指导学生读《失街亭》,可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上波澜。教师向学生问:“马谡说的‘丞相诸事尚问于我’这句话有何根据?请联系有关史实谈一谈马谡的历史作用。”学生根据发问,便积极展开思维,经过一番议论之后,一位学生归结出:“诸葛亮征讨孟获,曾采纳过马谡的‘攻心为上’的意见,终于平定南方。从这里,说明马谡是 ‘深通谋略’,他在蜀汉历史上是起过一定作用的。”教师紧接着提出:“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小小的街亭,而马谡却又为何把守不住呢?”学生又马上联系课文进行思考,他们一致认为,马谡是败在一个“骄”字,而骄者必败的根本原因便是“言过其实”。至此,运用辩证观点,对马谡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从马谡这一形象中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骄傲了,连他所取得的成绩也会走向反面,成为前进的包袱,成为造成失败的一个因素。每个人都应该从马谡的身上吸取教训。在感受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感知没有记忆参与就不能实现;没有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人的认识图式就无以调整。本学期开学初,本人曾对2004年进入高中就读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初中背诵课文的默写测试,结果发现60%以上学生的答题错得非常厉害。事后学生反映原因是:当
例如: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用心背诵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段,然后,把它默写出来。
原文是这样的: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一位学生默写出来的文字是这样的: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1)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楚(2)的;(3)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4)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5)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星点之下,(6)月影之侧,(7)烟雾之中(8)的空中楼阁。
对这一语段,“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默写”就是明确的记忆目标。但我们发现,由于在短时间内,这位学生还没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因此出现了一些错误。(1)处漏了“品”字,是承接前句的“艺术”,却没注意到小屋在此处不该说成艺术,且不能和“一件”搭配。(2)处原句是“清晰”,默写成“清楚”,是没有很好理解区别好“清晰”和“清楚”这两个同义词。(3)处把“逗号”默写成“分号”,分号是用在表示并列的复句中,但句中如果没有逗号不能径直用分号的。(4)(5)处把原文“山下”“山上”的语序弄调了,并且把“亮”与“淡”默写反了,那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上下文的照应关系。前文先写“山下”,后写“山上”,且山下亮起的是“灿烂的万家灯火”,所以该是把黑暗“照亮”;山上闪出的是“疏落”的灯光,所以只能把黑暗“照淡”。(6)(7)(8)也属于没有理解语境而把语序弄调了,原文前有“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为了衔接的紧密性,该把“烟雾之中”放在“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前面。
由此可见,理解对于记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特点,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三、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个人想到那个人,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由此及彼地想;二是所想到的事物都是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想象是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常常要通过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形式来进行。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就自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并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例一,听说训练片断:
一个聋哑人去五金店,做锤子打钉子的手势告诉营业员要买锤子。那么,一个瞎子去五金店买剪子,怎样向营业员表明买剪子的意思?
有生回答说:这个瞎子用手做剪刀剪布的手势。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孩子,大孩子叫大毛,二孩子叫二毛,三孩子叫什么?
有生回答说:三孩子叫三毛。
这两个问题,是脑筋及转弯式的问题,应该说,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有思维活动,但答案都是错误的。瞎子并不哑,他要买剪子当然是用说话的方式,怎么要做手势?小明的爸爸的第三个孩子就叫小明嘛,怎么会叫三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错误回答?因为由聋哑人做买锤子的手势,于是推想到瞎子会做剪子的手势;因为大孩子叫大毛,二孩子叫二毛,就推想到三孩子一定叫三毛。这是学生受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并未抓住要点认真思索,而联想需要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认真思索。
上述分析后,继续指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想”:你们从对这两个事例的错误回答中有没有得到什么启发?有的学生说:社会上有些人碰到新事物难以接受。他们的理由是:祖辈不是这样的,父辈也不是这样的,我们当然也不能这样。可见传统的习惯的常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产生保守落后、墨守成规的思维惰性、束缚思维的发展,难以展开思维的翅膀,难以出现思维的创新局面,经常抱残守缺,陈旧古板,荒唐可笑。这是学生积极联想的结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这样听说,他们的联想能力、语文思维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
例二,《威尼斯商人》阅读教学片断:
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位学生提出:“夏洛克明明借给安东尼奥三千块钱,就因为契约写得不严密,不仅丢掉了三千块钱,而且被法庭判得倾家荡产,这合理吗?”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说:“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很有深度。……是啊,夏洛克在这场官司中被击得一败涂地。应该承认,他确实很倒霉。下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夏洛克打赢这场官司。如果那样的话,面对鲍西娅的步步紧逼,夏洛克应该怎么说呢?”学生们陷入沉思。教师提醒说:“恐怕还得从这血和肉的关系上作文章。”“我知道了!”一个学生满怀喜悦地站起来,摹仿着夏洛克的语调说道:“好一位法官!威尼斯的哪条法律上写着割肉不许流血?你们这些吃肉的家伙,你们吃的哪一块肉没有血?肉铺里卖的哪
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多,却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起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在语言表达中,学生也获得了创造的乐趣。
例三,材料作文指导片断:
材料:西施耳朵小,进宫后她就做了一副金耳环,使耳轮下坠。人们便不觉得她的耳朵小了。
教师引发:“西施、
教师的问题,以材料为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并适时点拨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外,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文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1999年由北大、复旦、南开等全国七所重点大学和上海的《萌芽》杂志社联合推出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是这样的:一位监考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大苹果给大家亮了亮,然后咬了一口,放在讲台上说“这就是今天的作文题,被咬了一口的苹果”;1999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人脑可以移植》等等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文题。因为诸如此类的作文只可能让学生去写想象中的东西,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等思维方法进行开放性地思考、超前性地思考、创造性地思考,“异想天开”、“胆大妄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在想象作文中得到了提高。
从思维能力和整个智力的关系看,思维能力是核心。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俐略传》中写道:“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语文课就是要给学生以思考的快乐。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找出矛盾,带进课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拨、连接、深化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王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2)《语文教学艺术导论》钱威主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5年2月版
(3)《戏剧三种(伽里略传 高家索灰阑记 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潘子立 孙凤城
张黎 译 人文出版社 80年版
(4)《学校教育心理学》 潘菽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