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语文创新教学案例分析
        ★★★
【字体:
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语文创新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9
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学  俞伯华    315500

这是我最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片断。那天,我上的课文是文言文《曹刿论战》。当我逐字逐句疏通课文以后,就开始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写作特色了。在经过有意识引导以后,我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却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原来是几个平时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难道我说错了什么?仔细一想,应该没有啊,我完全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讲的啊。于是,我把其中的一个叫起来,问他刚才在议论什么,没想到这位同学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不少同学也凑在一起低声附和。此时,我的心格登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也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

回答问题的同学还呆呆地站着,似乎是在等待我作出公正合理的评判,教室里早已沸腾开了。该怎么办?是维持“原判”,草草收场,还是让学生展开讨论,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蓦地,我心头一亮:这难道不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次绝好机会吗?于是,我趁机展开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有道理呢?请结合课文、历史,分组讨论,要求说明理由。”

于是,前后桌的同学都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之后,不少同学都踊跃发言,列举了一条条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有人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人说:“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有人说:“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又有人说:“鲁庄公在审问大大小小案件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据实情判案,决不徇私舞弊,足见他的公正廉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有同学说:“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有同学说:“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也有同学说:“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联系《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责职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主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景”,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作者邮箱: ybh27699@sina.com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