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个性(毕业论文)
        ★★★
【字体: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个性(毕业论文)
作者:尧彬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2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个性 尧彬 重庆市南川第三中学校 重庆南川 408415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春雷一声掀起了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潮,语文教学总是冲在最前的弄潮儿。此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上。新课程改革以来,也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但在其推广中,由于教师不正确对待,或机械照搬,或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上升”成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改革终不尽人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上个性化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 模式 教师 个性 新课程改革如春雷一声,彻底打破了语文课堂“一部教材教到底,一张嘴巴讲到底”的教学模式。那么,课改之后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学模式吗?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之后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该如何塑造?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应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全面体现新课标“活”的宗旨。为此,我试从“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个性”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模式”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轮廓,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结构形式。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地研究的,应当首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我们将“模式”一词引用到教学理论中来,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可由两种方式形成。一种是对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提炼,并作简略地描述再现;一种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假设,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二、语文教学模式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则迟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已经含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然古代只是传授“四书五经”什么的,故也可看作是古代语文教学模式。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是教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是靠机械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方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课、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模式为代表。 传统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以教师活动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3、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其它课程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年来,各种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自学六步法,欧阳代娜的“预习、质疑、点拔、答疑、综合训练”教学法,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教学法,……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全国不下上百种。这一系列的模式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晶,在某些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主要特点: 1、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个性的重要性 上面谈到的上百种教学模式,凝聚着富有改革精神的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但在其推广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局面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更有一些教师常常学成“四不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些教师在学习名家教学模式中只是机械照搬,没有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如下理解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化是特殊的教学能力。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是对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对教师的共同性要求。特殊的教学能力是在一般教学能力基础上的发展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能力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教学个性化离不开创新性的教学艺术和方法。教学的个性化是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具体表现上可能是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的某一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说在一切方面都应表现为最佳的,是指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好,发展得比较好,实效比较明显。 教学的个性化是教学多样化的前提。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也是不现实的。教学的多样化才是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格局,才能有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才能体现新课标“活”的宗旨。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强调个性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精神培养精神的事业,语文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至上的职业,而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事业。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他当然应当有过硬的语言文字甚至表演的技术功底,但这永远不是主要的。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奠定语文教师深厚功底的,是语文教师的思想功底、情感意识、学术视野。而这正是人的个性,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而教师的个性又往往体现于他的教学个性,这也是教师本人创造性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师有着培养“真”人的重要职责。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需要字、词、句等基本知识的传授,以使学生掌握母语基本知识,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但是语文教育又包含审美性、政治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等,它又是传授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渠道。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个性的教师,难以培养出真性情的学生。顺应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育应当贯穿“民主、科学、个性”的“人”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首先就应有这样的胸襟和胆识,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卢梭就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一个教语文者上升为教语文之“师”,则须虚心好学,广泛吸收,纵横古今中外,融得众家所长,同时也要定位一门,苦心钻研,使自己就成为一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常言:“学海无涯,人生苦短”,中国文化卷帙浩繁,语文教师承载着过重的文化负担,然而在教学中却还力求面面俱到,导致事倍功半,形成无效教学。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不同类型能力的人才。语文教育不能只是一种知识传承的教学,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与其无济于事地力求完美的传授学生知识,不如将自己汲取知识的方法真切地传授给学生,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渔”,它对学生的影响也将可持续性的,远胜于把学生当作自己知识的贮藏器。这也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我们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这样,才能很好地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彻底得到解放。这一些不同程度地反应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 四、教师教学个性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而应该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 而语文的教育更是个性的教育。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提倡独特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反应在教学中就是要倡导教师有教学个性。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惟有此,自己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但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在过于教学模式化的操作中“追随于名家,模仿于技巧”,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埋首于应试,汲汲于分数”,哪有时间奢谈什么教学个性?又怎能把握教学个性与教学模式的关系呢? 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问题则是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等特点,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比,仍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它要走向实践,还需要转化为能够体现某个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就要靠教学个性。 教学模式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是一种双向生成、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出教师的人文个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学个性虽然要求随课堂充分发挥,但不是随意发挥,为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和作用,教学个性必须规范化,具有稳定性、简约性、健康性。 再者,教学个性的精髓在于“度”的把握。如果说,模式是对“度”的规定,个性则是对“度”的调整;模式从普遍性、必然性、理论性出发规定“度”,个性则是以特殊性、偶然性、灵活性为依据调整“度”;模式离开了个性,就会变得僵硬;个性离开了模式,则流于零乱、随意、低级;模式与个性在教学中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的这种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对立统一,也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教学模式以肯定的方式,将人们经过实践证明为有效的教学经验“定格”下来。同时也包含了对前人某种随心所欲的不规范的教学方式的否定。教学个性又以否定的方式打破(或部分调整)原来的“格”(即原有模式),也保留了原有“格”中合理的成分,而在此它的对立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孕育在其中了。所以说,模式是艺术的定格,个性则是一种更新发育中的模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模式是客观规律的总结,教学个性则是主观能动的表现,主观能动的发挥往往推动和影响着客观规律的变化。所以,教学改革以来,众多教师的个性教学影响着具已形成的教学模式: 以重庆语文教师较熟悉的“黎氏导读法”为例,参与实践的教师结合各自学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教学个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导读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具体教学模式:长安一中的文兰森老师在导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写作教学的特长,提出了“导写”的观点。由导读深入到导创的研究,响亮提出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创造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形成了“导创教学法”。重庆巴蜀中学总结出了问导型、读导型、写导型、议导型四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跳蹬中学总结出四步导读基本结构的教学模式:教师诱导、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教师归纳、学生质疑——教师转化、学生迁移。重庆三十二中则着重研究了“以问导读”的教学模式,提出在以问导读时要有目标有重点,要考虑层次性、发散性,要发扬教学民主,要讲求实效。重庆南岸教师进修校的胡登富和沙坪坝教师进修校的郭世汤、谭诚伟等资深教师把“导读”与“目标教学”结合起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黎见明的“导读”思想。 再看特级教师于漪是怎样成功运用教学模式的:于漪诱人的课堂教学魅力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就在于他十分重视情感的作用。她通过激情感染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爱憎以陶冶情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情感作用充溢教学全程,学生以充满情感的内驱力来理解、欣赏语文的精妙,工具论、人文论强调要掌握的内容在这里不也融为一体了吗?她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运用教学模式,不能只得其形,更要得其神。于漪曾言,语文课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他们相互切磋,你简直分不清谁是教师,谁是学生”,这就是和谐气氛的具体情景。教师的学生观变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和谐了,教学模式自然也就达到最佳了。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认为,对课堂心理气氛起决定影响的是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第一小学教师林素霞就充分利用科际资源,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充满个性的学习过程中活学、乐学,培养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教学中,她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乐园”。形成了“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 老一辈语言大师吕淑湘对教师个性影响教学模式也作过精辟的论述:“……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这个“活”就是教师教学个性,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我们一线的教师怎样才能把握“活”这把总钥匙,发展自我教学个性,推动或影响教学模式呢? 首先,厚积博学,“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教学个性与教师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而教师的个性品质又与其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关。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诗书能为语文教师的气质增华添彩。同时,在接受书的个性教养过程中,你又会用形成的个性眼光去解读书中的个性。如此相互作用,语文教师身上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语文味”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学富五车”,方有可能“才高八斗”。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乐读好学之人。学习前人所创立的众多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育家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法。但这些学习不能只是模式的模仿与肤浅的理解,更要学习的是他们的教学理论,追溯其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和理论支柱。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事实上,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卡耐基还是陶行知等,无一不是饱览诗书、满腹经纶之士,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 其次,整合创新,“它山之石可攻玉”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教学模式,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学,而不是照搬那些模式。因此,一个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要有“拿来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且善于发展自我的吸收改造能力,从而铸造自己的“杀手锏”。随着教育年轮的增加,有理想的语文教师都会尝试在教学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其中包括专家理论指导、名家范例模式和同事经验技巧等,如很多青年教师就喜欢将名家教学模式、经验技巧搬上自己的课堂。但是,教学是一动态系统,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的过程,尽管有些东西是跨时空相通相联的,但一味追寻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就成了“东施效颦”。其实,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是要有独立思想来支撑的。没有个性化的语文思想,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并在对他人经验改造吸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统摄提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习得的经验来印证自身实践的体验,通过不断对照反思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整合改造来重塑教学行为,如此教师才能创生出自己的思想,彰显自身的个性,揭示语文教育的真谛。 最后,因长施教,“彰显个性成一家”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个性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还必须把个性的彰显与自身特长相结合。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难做到同时具备十几“板斧”。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素质,科学而快速的方法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发展其教学个性,扬长补短,因长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在实践中扩展创新这一特长,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天高海阔、博大精深。每位教师就其人生阅历、气质禀赋而言,都具有差异性,这正如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有的教师擅长书法,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有的口才极佳,绝不亚于激情飞扬的演说家;有的演技不差,能即兴流露出喜怒哀乐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譬如音质动听、擅长朗读者,如我在《谁言寸草心——母子(女)互通书信》综合实践活动时,当场范读某生家长回信,听课的全体师生潸然泪下,乃至抽咽不止;又如在教学高尔基《海燕》一文时,十多分钟深情吟诵,全场耸然动容!当然那些笔锋犀利、写作一流者,如杂文家、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就以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爱好……这些无不是在自身禀赋基础上,不断创生发展乃至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流派,如就有丰子恺“美的教育”、朱自清“有信仰的教育”等。 因而,在教学论的研究与发展中,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不可偏废,研究与改进教学模式必须借助于多个教师的教学个性,而教学个性的“立格”(即形成教学风格),则要以“人格”为前提,亦即要立足于对多种模式的了解、掌握、灵活运用或重新建立的基础之上。教学模式的推广、扩散,必须与教学个性的探索融为一体。从这一点上说,研究教学个性是对研究和推广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是为了推动教学模式向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发展。 基于此,学习或建立教学模式的广大教师,要能逐步走出模式,走上教学个性化的道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具有较高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努力从中总结出相对稳定的,可供他人运用、借鉴的经验系统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参考: [1]《中学语文教育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 文兰森主编 重庆出版社 2000.10 [2]《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 李争平 孙红霞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2 [3]《反思模式教学》 蒋益明 (《中华读书报》1999年5月12日) [4]《论开放式教学模式》 林素霞(《语文课改通讯》2006年第一期 ) [5]《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致谢: 衷心感谢西南大学李茂康教授对本文的精心指导和修改!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