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
【字体:
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作者:张 娅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1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一、        自读课的性质及内涵

  明确自读课的性质与内涵是科学认识自读课型特征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关键。何为自读课?从教学内容来讲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来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为主的阅读训练课。

自读课是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化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的课。

  (一)      自读课有如下几个标志

1、教学时间的分配有它自己的比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是硬指标,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是自读课教学的基础。

2、在如何处理课文的点面关系上,自读课有自己的个性,在课文中选择自读指导的重点,把它当作例子解剖,以求获得从一滴水见太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3、自读课应成为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4、自读课应有它独特的课堂气氛。自读课文不考,此为网开一面,给师生以畅游的天地。

5、自读课的指导尤其要求精要有效。

(二)      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区别

自读课与教读课各有各的作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有人把它们比作数学课中的习题与例题,虽不十分确切,但能说明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说教读课是重在认识,是吸收,那么自读课则重在巩固,是运用;教读课是引路、示范,自读课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实践的阵地。

  二、        自读课的几种功能

  (一)自读——迁移知识的试验田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迁移普遍存在于一切有意义的教学实践中,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检验原有认知结构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按单元编写,每单元都安排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且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一半。教材如此编排的意图,为的是“利于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来” (《语文新教材新大纲讲解》)。组织完教读课教学之后,使学生初步构建了某一认知结构,就要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读自练,趁热打铁进行知识迁移以内化为他们的能力。

  (二)自读——培养自学能力的捷径

 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例。我们常对“无师自通”者刮目相看,这“无师自通”就是自学能力强的表现。我们也常听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善于学习的人。自学日益成为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进入中学,人生便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自立能力日渐增强,学习上明显地由被动的“喂食”变为主动的“觅食”,在他们有所了解的知识领域,可以逐渐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学习。所以,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对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大有裨益。     

(三)自读——激发创新思维的温床

 一般而言,在有限的课时内,单元教学为了建构起某一类文体的“知识结构”,教读课有一套便于操作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但这样难免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地,阻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对而言,在自读课上学生自主阅读,自动求知,有思维的时空自由,整个过程富有个性特点,积累、联想、想象、认识各不相同。自读课可利用学生追求新知的热情,适当引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量,扩大其对比面,深化其对比层次;可利用初中学生喜欢发表独特见解的心理,加强思维的训练,启发多角度思维,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深。有道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想与时俱进,就要努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富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人。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的表述,没有绝对一致的语句。学语文就是接受他人富有个性的语言所传递的带有共性的人类认识与思想,就是学习如何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述带有共性的人类认识与思想。毫不夸张地说,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真正的自读也是一种创新活动。

  三、        自读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自读课承担着一个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至于自如运用,使“知”(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向“行”转化的重任,教学应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初中学段自读课强调以学生活动——自我阅读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的权利交还学生,使自读课真正成为学生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实验地。自读课型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自读性原则

这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的,是自读课教学的根本点。教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为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在自读课教学时必须把“自读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原则。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二)引导性原则

这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的,是自读课教学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前面的“自读性原则”相辅相成。要求教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如此,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  

(三)反三性原则

        这是从教科书自读课文编排意图的角度来看的,是自读课教学的关键点。教读课与自读课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读课文“反三”的特点,通过与教读课的比较,引导学生将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规律正确迁移,尤要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一”的知识会更牢固、坚实,从而促进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有效促进能力的形成。  

四、        自读课教学的操作程序  

自读课教学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自动求知的过程,一般一篇自读课文只用一个课时完成,在自读课上,要求学生走好如下四步:定标→自学→练习→检测

 定标就是确定自读目标。通过阅读自读提示,并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自读目标,把握自读中心。

自学即学生自主阅读,是由“知”到“行”的实践。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自“行”其道,利用自读提示、课文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以及工具书自读课文,或圈点批注,或质疑讨论;教师负责课堂巡回指点,个别辅导,兼以及时把握自读进程,维护课堂正常秩序,必要时可集中点拨或答疑,发挥主导的作用。

练习,主要是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编写课文提要、自读小结,也可由教师根据自读目标事先设计几道作业题,安排学生当堂完成,强化学生“行”的效果。

检测即检查测验学生自读情况,可由学生根据自读目标自检自测,也可由学生之间相互出题互检互测,还可由教师统一命题检测。检测以“反三”的效果检测为主,突出拓展性。最后,教师提纲挈领小结本课自读情况。

以上就是自读课文教学常实施的基本环节。由于自读课有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之别,课内自读一般就按此四步进行,即便有变通,也只是第三、四步中省略一步,或只做练习不再检测,或以检测代练习,而课外自读要求严格在课外进行,每个环节的内涵则稍有变化。比如定标,主要由学生自定,教师只布置自读篇目,提出自读要求;自学,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少数学生可以课外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练习,多少不等,形式不拘,可以写在课文的天头地脚、段落空隙之间,以作自读凭据;检测,可由学生互检,可由小组代检,也可由教师抽检。

试以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秋魂》教学为例:

第一步,定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三单元之单元提示及《秋魂》之“自读提示”,并结合教读课《春》的学习,确定本课自读目标:A、了解大意,体会“秋魂”。B、有感情地诵读课文。C、了解咏物散文的拟人写法。D、积累一批字词警句,学用课文中的句式。

第二步,自学。由学生仿照《春》教读时所示范的方法,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标记重点词句;然后参照自读目标、单元学习目标与课后练习,着重理解课文学习要点,即 1 课文写了什么:明确《秋魂》所写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能用概括的语言勾玄提要,准确表达。 2 怎样写的:明确课文体裁,理出行文线索,根据行文线索写出行文顺序,理清写作思路,弄清楚本文作者是怎样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的。再者,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技巧,如何写景,怎样抒情…… 3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寻章摘句,学习课文好的写作方法,把获得的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借以提高阅读能力和丰富写作方法。

第三步,练习。在有选择解答课后思考题的基础上,着重质疑——即师生间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疑问,训练“行”的技能技巧。学习《秋魂》学生就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列举一、二。

 问题一:本文写景与《春》相同吗?

 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的活跃,能够学会比较阅读,也真正呈现了学生阅读的困惑。本文写景与《春》确有不同。《春》是一篇真正描写自然景物的写景抒情文章,本文则不然,而是一篇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

     问题二:课文中的七则“短文”写法似乎相同,为什么?

这一问题并不难,因此,学生提问老师不必尽快回答,而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互相讨论,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这样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七则短文从总体构思上讲,每则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从表达意图上讲,每则“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达人,表达人的成长、人的人格、人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

问题三:本文词汇丰富,句式多样,怎样积累?

此问题涉及到学习方法,宜让学生自行讨论,互相交流,老师略加点拨:可用分类积累的方法。如“常用雅词”类有:憔悴、青翠、品味、萌生,等等。“四字词语”类有:孤芳自赏、银装素裹、忧心忡忡、弱不禁风,等等。“句式学用”类有: 1 它不是在……,也不是在……,更不是在……。它是…… 2 是……使……;是……使……;是……使……,等等。“警句摘录”类有: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既然生命已有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等,等等。

第四步,检测。除根据自读目标有针对性加以检查测验自读情况外,重点检测学生“反三”的效果,突出学生拓展能力的检测。《秋魂》学完后,可以“秋雨”为题,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最后,教师简要小结,归纳、总结本文学到的知识、方法,把“举一”与“反三”结合起来,深化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五、        自读课教学的优化与评价  

自读课在培养学生阅读与自学能力方面具有教读课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自读课是“学材”而非“教材”,一定要放手发动学生自读,设法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善于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动手、动脑,积极自觉地独立解决自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完成自读课教学任务。

自读课教学的优化与评价,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效果诸要素的优化与评价上。  

    (一)教学目标

自读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与相关的单元和教读课要求一致,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目标难易适中、有层次性也是优化评价的重要的尺度。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利于形成良好自学习惯,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发展思维;要以学会学习为目标,掌握学习策略;要以解剖一点为示范,实行点面结合。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保证学生读书时间,营造参与气氛;以指导学法为先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问设计为突破,善于激化学生认知冲突。 

(四)教学手段

要选用恰当的手段交流自读收获,有利促进学生自学。 

(五)教学效果

师生交流和谐,学生能举一反三,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上好自读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为使自读课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真正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应强化一个观念,即坚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读”出来的,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应注重两条途径,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手抓课内的阅读,一手抓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读懂读通与课文相近、相类、相关的文章,以求能力的真正提高与拓展;应切实做到三个“为主”即以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其角色由台前转为台后为主,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为主。

    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陆游曾赋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这么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取代不了。”语文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其重要部分。作为学生,这种能力的初步获取,需凭借学习课本中的教读课文来实现,其巩固与提高,则主要在于运用已有的能力去阅读课本中的自读课文和课本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应有尽有的“新”文章来达到。

 教师放心地让学生去读,学生放胆地自己去阅读,可以想象,无论是课内阅读这片天地还是课外阅读这片天地都必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 《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第1版

2.          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构想和基本课式》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  增城市教育局教研室)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