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造文本与已有认知的碰撞。
其实,文本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一种挑战 。学生在研读文本时,会产生和已有认知的冲突,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文本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文本的理解的层次就有差别,必然会产生歧义,教师的引导还应当具有层次性。
例如:在教学《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当学生认识到聂荣臻将军不仅从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孤女,还把她们安全地送回日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卢沟桥烽火》。这时,学生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产生的强烈不满和认为应该以牙还牙的原有认知与文本发生了碰撞,引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将军此举更是为了缔结中日友谊。
三、 助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处。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在阅读文本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好似余音缭绕,细细品味让人回味无穷。通过发现和研究这些空白,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探索之门,任思维自由翱翔。
例如,在《望月》这篇文章的结尾之处,没有写出作者的幻想,这就留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去尽情地想象,关于月亮的或关于星星的,关于太阳的,关于风的等。
再如,在《负荆请罪》一文中,对于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描写存在许多的空白。如果要求学生排演课本剧,就必须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点,结合人物的对话,对空白处进行探索研究,创编出更加完美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