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让“诵读”耀亮课堂
        ★★★
【字体:
让“诵读”耀亮课堂
作者:陈国    文摘来源:宜都二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9

语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语文的课堂,应是激情飞扬,语文的课堂,应是诵读的天堂。目前,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了文思泉涌,缺少了挥斥方遒,缺少了逸兴遄飞,取而带之的是无助的眼神,是喑哑的沉默,再也不没有了情感的碰撞。如何改变学生再课堂上的沉默,个人觉得:诵读——可以耀亮课堂。

诵读是语文 “读写听说”四大能力之一,可目前教学中,“读成了教学的点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可以看出读的功用。造成目前诵读较少的原因:一是学校教育受高考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二是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诵读能力的低下。难怪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感慨地说:“语文课堂再也难听见读书声了。”

     要搞好语文课堂的诵读,关键还在于师生的互动。

     首先,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

一篇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涌动的产物,再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心中的琴弦总能被文章拨动,学生同样如此,他们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严肃紧张的氛围压抑着他们,久之,使他们诵读的冲动逐渐衰退。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来营造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去感染学生,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记得我在上唐诗《兵车行》时,借用孙道临先生的诵读材料,营造了沉郁悲愤的气氛,在分析诗歌的时候,同学们很容易的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武皇开边意未已”,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民众的悲剧感触颇深。一文读罢,分明能看见学生眼里那晶莹的泪花。课堂上让学生来读,情感的把握极其到位,有多名学生主动要求诵读,通过读,他们发现:原来深奥的诗歌现在变得浅显了。这大概就是古人常说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吧!

其次,诵读要与文章剖析结合。

诵读是为了很好地理解文意;文章的剖析又能够促进更好的诵读。诵读还可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读者以自己人生的际遇,心中积淀的情感和文章相溶,可以使文章意蕴更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结合文章,要先直观的演示“怎样读”,然后讲明“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就很明了。明了的基础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剖析文章。几年前有幸聆听了洪镇涛先生的课,印象特深,先生是指导诵读的高手。在讲《为学》一文时,先生示范,学生模仿。当读到“子何恃而往”一句时,先生有的放矢,让学生针对两句“子何恃而往”进行剖析。学生对内容的把握虽能借助注解看懂,可这两句的情感、语气、语态大相径庭。第一句是疑问句,富僧满心的不相信。可第二句是感叹句,表现富僧得知贫僧出行的条件后的鄙薄之情。学生在处理这两句的诵读时,由于文意理解不清,导致诵读不到位。

第三,搭建诵读舞台,培养诵读习惯。

平日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为学生搭建诵读的舞台,可以开展以评促读的评价模式。我在班上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课前演讲,诵读竞赛等。课前五分钟演讲时,我将内容分为诗歌、散文等多个专题来开展。学生每一次演讲之后,我也会相应送给学生内容相近,风格相似的诗文,用我的讲解来影响学生,熏陶学生。现在我班的学生都可以担任“小老师”,对诗文诵读讲解能驾轻就熟。有一个学生讲解诵读了张可久的《醉太平》“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便稳。”后,我马上引用“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一曲来对比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诗庄词媚曲俗”的特点,一石多鸟的美事我们又何乐不为呢?同时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有针对地改正,假以时日,学生的诵读能力,不,整体语文能力会有更大的进步!

诵读,能够打开语文课堂的新天地!让诵读走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