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语文课的导引技巧
        ★★★★
【字体:
语文课的导引技巧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短短的一节课,要充分利用,提高效率,就必须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开始就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如果只是干篇一律地“今天我们讲▪▪▪▪▪▪”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乏味,影响教学效果。而如果方法巧妙,讲究艺术性,就会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事半功倍。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导引方法。

1、温习旧知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课前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引出要讲的课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渗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在讲《再别康桥》一课时,因为上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检查背诵,然后向学生提问:“毛泽东词的风格是什么?”接下来老师就可以这样导入:“毛泽东的词风格豪迈奔放,抒发了革命家的情怀,那么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诗的风格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他的《再别康桥》”

2、引经据典法

这种方法就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掌故、传说等,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使课堂增加趣味性。

例如要讲《勾践灭吴》时,我先在黑板的两侧写上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然后这样导入:“清末小说家蒲松龄几次考试落第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放弃科考,立志写鬼狐故事。在他的书房有一副自勉联(指向黑板读出来)大家知道‘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勾践是如何卧薪尝胆灭掉吴国的。”

3、介绍背景法

这种方法就是介绍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许多文章,尤其是现实性较强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其思想内容紧紧和时代相联系,不交代背景就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而如果在课前简要介绍背景,讲课时再有意识地予以点拔、提示,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因为作者当时抒发的情感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经历有直接关系,离开背景就难以把握主题,因而可以这样介绍背景导入:“1925年,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省的农民运动。这年秋天,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数日,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豪迈奔放的《沁园春·长沙》。”

4、设问引思法

这种方法就是老师设计问题,让大家思考回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引出所要讲的课题。

比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上课前我先问大家:“21世纪应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导入:同学们的发言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这种思想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道德。1998年诺贝奖获得者曾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儒家思想在新的世纪里仍闪耀光芒,继续发挥着作用。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论语》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展示图片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挂于黑板前或印发给大家,从欣赏图片入手引入课题。

比如讲《名人传序》,可以事先找来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家的头像图片挂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导入:这三位都焕发着智慧的光彩,也都流露着苦难的印痕,我们今天看一看分别为这三个人做传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是怎样认识评价他们的。”

6、音乐欣赏法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做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讲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月满西楼》(为《一剪梅》谱曲),学生在和唱中体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习第二部分时可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中体会母爱的朴素与深沉,从而领悟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与儿子对母亲的热爱。

另外,还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入课题。只要能很好、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情境就是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导引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方法要灵活多样,因为再好的方法总用也会乏味的。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