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字体: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不详    文摘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素摘要:在创新教育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破口的形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使社会走上了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新阶段。新的社会经济形式及其发展要求人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知识经济在各个领域中也越来越占主体地位,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迅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这一深刻的历史命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当我们面对“三个面向”思考未来所需人才的标准时,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挑战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据此,中共中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同时还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3].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使命,核心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创造性思维是解决创造问题的活动中进行的一种内部心理活动”[4],“是智慧活动中最复杂最高极的心理现象”[5]。 

作为语文这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教育素质,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对现代化语文信息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运用,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体现为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和培养。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依据近两年在曲靖教院所学知识及亲身的教学经验,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学生逆向思维心理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可以开拓 

学生视野,大胆创新。如何进行训练呢? 

1、通过课文训练。例如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  一文提问 

“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这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如此一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的两重性是逆向思维训练 ,再如教《皇帝的新装》[7]一文,让学生讨论:(1)故事中的人物谁最聪明谁最愚蠢?(2)皇帝大臣是否愚蠢,为什么?经过讨论,皇帝大臣并不愚蠢,只是因为他们昏庸虚伪才造成他们的愚蠢。讨论中逆向思维活跃,讨论的结果,主题明确而清楚。 

2、指导写作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例如上完《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之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后续。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以此发生了逆向思维,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治国,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这是逆向思维的一大成效,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发挥。 

二、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8],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9]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学生这种矛盾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大大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 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学生只是将自己的看法与教材作比较;或以教材的观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孔已己》[10]一文中,孔已己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教材中充分肯定:“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最终走向死亡”[11]。但刚上完这一课时,有学生却提出“孔已己并未真的死了呢”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在班上展开了强烈的讨论,并鼓励那个学生说出他的见解和主张,他马上说出自己的理由:“中国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喜欢以喜剧的形式来结尾,人们才后会感到欣慰,那么当然可以让孔已己有一个好的结局。比如,可不可以设想孔已己受到某慈善机构所收留,而安度晚年?”其他同学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孔以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憎恶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激发人们的抗争意识。由于学生的积极思索,不仅使他们明白了孔已己悲剧性,而且明白了社会的悲剧性,同时学生也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同样地,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堂争议,教师点拨,深入思考,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三、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而“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得到良好发展的方法”[13]。   

创设思维的情境就必须倡导质疑。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14]。“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5]。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16]。爱因斯坦对牛顿定理产生怀疑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由此可见“以科学批判力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培养虚伪上最可贵的思维品质”[17]。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正如科学家所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到第一流的工作”[18]。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19]。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的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何为的《第二次考试》[20],吴敬梓的《范进中举》[21],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22],学生提出三篇文章中,两个重点描写的人物,谁是主人公呢?课堂上我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决,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先举例,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举例加以证明,因为事例经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地锻炼,达到预定的效果。比如教师讲解《大自然的警钟长鸣》[23]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先讲北京一带出现的沙尘暴,长江、黄河泛滥的恐怖,其他国家出现的酸雨,珍稀动物灭绝等例子。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何会出现如此可怕的现象。这样的处理无疑会大大超出教材的范围,而且有利于了解教材的内容,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但教师在利用教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不可以无边无际地举例,一定要结合教材进行举例,做到有的放矢,充分注意以下问题: 

(1) 教材要适当,要能够配合教材,有针对性,不可离题千里, 

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 所举的材料应尽量生动、形象,给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也就是要新颖、奇特,富有启发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对材料分析要全面、透彻,不可蜻蜓点水。 

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我们的情境教学才会事半功倍,不至于徒劳无益,枉费心机。 

四、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道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24]“其实质是使学生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25]。  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26]。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比如教学中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往往对问题会不假思索地举手回答,结果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我采取的办法并不是横加指责回答的学生,而是批评了取笑者,鼓励学生要积极回答问题。同时,对答错者循循善诱,引导其开动脑筋,准确作答。处理的结果,既使学生挽回面子,也充分调动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没有顾虑,放松心情,认真思索,思维活动得到真正开发。再如讲授有的文章,我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行讨论,自己走入学生群体中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讲解,热情帮助。学生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心情舒畅,敢于讨论,敢于说话,敢于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与学生争论激烈,学生与老师争论互不相让,有时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如此一来,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增进师生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充分训练。 

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 

例如通过学习《渔歌子》[27]这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浣溪沙》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自庇一身青箬笠,B、西塞山前白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鳜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这道题要求学生理清苏词的顺序。苏词是对张词的改写。张词用的词牌名是“鱼歌子”,有六句。其中有三句与张词相同,有两句与张词相近,对照张词,这五句的顺序基本上可以排列出来。但还剩一句,无法安插,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揣摩。从内容上看,这句写的是背景,应在前面交待,可以断定属上阙,再从形式上看,学生学过用“浣溪沙”词牌填的词,应知道。“浣溪沙”上阙是三个七字句,这句放在上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从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视觉是由上而下的,景物顺序应是山、鹭、洲、水鱼,还有,这句与“西塞山前白鹭飞”对偶,可以确定,它应该放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迁移,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苏词的顺序。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我们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地理及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六、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加强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多采用一些多段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具体到内容是比较,或从语言到风格上比较……。二是指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本真”,得到知识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辨伪存真的好习惯及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内容,具有“一桶水”的广博知识,善于同中变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与聚合思维相对而言的”[28])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教师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更好地发挥优势。 

七、通过“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和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尤其是人类社会跨新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需要重视思想和信息的传递及交流,无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物质文明建设都对语言信息载体的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语言能力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所具有的重要能力,是一个人内蕴素质的外在表现,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创造开拓型现代人的必要素质。 

时代要求我们要学生开拓具有思维敏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善于口头表达则是思维敏捷的重要表现。但是现代的中学生由于平时只注意书面语言的训练,不重“说”的训练。故而,学生只会“埋头苦干”,久而久之,则有“呆若木鸡”之感,或是一说话就面红耳赤,教师找了谈话,往往胆战心惊,前言不答后语,颠三倒四。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说话滔滔不绝,思路敏捷呢?  

课堂教学中,从现实教学目的需要出发,围绕课文内容、写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切磋性的“百家争鸣”,是训练的主渠道。课前两分钟命题“即席讲演”,课前两分钟一条格言谈心得体会,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题,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并用手势等适当的辅助手段。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作了准备,而且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一改初上讲台时困窘状态为落落大方,一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声调抑扬顿挫并且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侃侃而谈,其用词精当,思路清晰。 

八、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分节授课,不能一一讲完。每讲一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要求学生整理的知识,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标准,不宜过多或过少。因为太多,学生整理困难,学生会产生厌倦;过少,则达不到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2、学生整理知识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创新,允许出差错,教师不能因其有差错就横加指责,如果这样,创新便永远不会出现,“没有错误出现,就不会有真理降世”[30]  。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评价,对其缺点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创新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智力。 

3、对于中学生,教师可以尝试,未授完课之前,让学生整理知识,边整理边思索,教师再找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聚合思维能力。 

九、 变化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做题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只有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灵活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许多问题和试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试题的规律,做到弄通一题则解答一片的效果,从而摆脱了“应试教育”中题海的束缚,使学生的聚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训练。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中多给学生以广阔的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只有这样,才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开创教育的新局面作出重大贡献,真正发挥“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31]的作用。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 

[2][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1985年 

[4][5] 《试论创造思维及其培养》 内蒙师范大学学报 1987年 第三期 

[6][7][9][20—23][27] 九义初中语文教材 

[8] 叶奕乾 《心理学问题解答》  P7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1]初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五册 

[1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P8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1991-10 

[13]李暾  《现代语文教育漫谈》P212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12 

[14—19] 张楠主编 《杏坛新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0-12 

[24—25] 《现代教育理论》 P209 云南教委委员会编 1998-4 

[26] 张楠主编   同上 

[29] 章炳元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九义教材 第四册 

[3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的作用》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