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议安排3课时)
[学法导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精美散文,语言中渗透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生活的视角、儿童的心理特征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渴望自由快乐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课文题目中可以看出,本文叙写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大部分内容。全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无论是描写百草园诱人景色或是叙写先生忘情读书,或是记叙长妈妈讲神秘故事,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新奇感,洋溢着一股欢快的情绪。准确的形容修饰,生动的动作表述成了这篇散文语言独具的魅力。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其次要仔细揣摩文章在写景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中的一些精彩段落如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过渡段的安排,捕鸟细节的描写等内容要反复朗读,了然于心,然后仔细品析其表达效果。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蹿向去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 段文字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写景物?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 加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
4. 文段中加点的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5. 你觉得这段文字中哪个句子写得最精彩?请抄出来,并简说理由。
6. 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选段是第一课课文的重点。
第1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的能力,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出了百草园勃勃的生机;第2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点文段的能力,解答这一题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描写角度,描写方法;第3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结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文段中可知,本句强调了后半段的内容;第4题考查学生对精彩字词的评品鉴赏能力;第5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段重点文句的理解感悟能力;第6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这6个题目涉及了字词的理解和精彩语句的评析等,基本上涵盖了记叙文阅读中的主要知识点。同学们在答题时应尽量将记叙文阅读的有关知识系统化,在脑中将知识点再作“回放”,这样答题时就不会答非所问,不着边际了。
参考答案:
1.描写百草园美丽有趣的景物。
2.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来描写景物,将画面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形有味。
3.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肥胖、轻捷”生动地写出了黄蜂、叫天子各自的形体特点,“伏、窜”准确地描述了黄蜂、叫天子各自的动作,这两个动词与前面两个形容词搭配极佳。
5.我觉得是“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这句。听说吃了可以成仙,便急于找到像人形的何首乌根,连弄坏泥墙也在所不惜,表现了孩子的童贞童趣。(此题为开放性题,喜欢哪个句子都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6.采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排比手法将各种景象列举出来,使内容更丰富,景象更美丽;用拟人手法将油蛉、蟋蟀写活了,使之富有了生命的动感;用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来比喻覆盆子,将覆盆子美化、理想化了,让人读着这样的句子,就想吃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 ) 菜畦( ) 秕谷( ) 觅食( ) 蝉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