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中国教师报》深度报道--苏教版教材:要品质更要服务
        ★★★★
【字体:
《中国教师报》深度报道--苏教版教材:要品质更要服务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8月底的桂林,一如既往地美丽。

    这几天,门前碧水萦回的漓江剧院,汇聚了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800多名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实验教师,这些代表或是擦肩颔首,会心地微笑;或是执手问候,真诚地交流。虽来去匆匆,真情却溢于言表。

    “像我们这种一年两次的国家级培训,这已经是第6次。”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会主编、江苏省教研室朱家珑副主任的语气里有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虽然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投入多,但我可以保证,我们对实验教师培训的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而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王瑞书同样肯定地告诉记者:“为了这次会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苏教版小语编委会联合投入了近200万,对实验教师的培训,我们一向不遗余力。” 

俏起来的教材 


    自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江苏省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已从最初的12个国家级实验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个实验区,四年级实验人数为97万,二年纪是240万,到三年级已经是180万,而今年一年级的实验人数则高达300万。实验人数逐年剧增,特色鲜明的苏教版教材本身可谓首要因素。

    “教材起步时,我们就希望在小语教学园地里作些探索,使之在思想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个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母语学习应是多姿多彩的,用现成的文章和从书山中选出一批文章作为教材,花费的精力是不一样的,首先文章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回忆起当初教材建设的经历,朱家珑主编无限感慨。

    “在课改纲要里面讲得很清楚,每个学科都要精选本学科孩子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那就要使教材面向未来,面向孩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而究竟哪些才是孩子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呢? 我们认为就是7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学习习惯)。”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介绍说,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实际也就为突出这7个字而设。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以‘便教利学’为主要特点。

    为真正体现出这些特点来,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人员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练出来的习惯 


    翻开任何一册苏教版教材,第一页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像认真倾听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在第一册,编者则用5页的篇幅,以彩图的形式介绍了正确的读书姿势、执笔姿势,提出了爱惜书本和文具的要求。“这都是从课程标准中分解出来的,它不是老师给学生说说就完了,而是要把这个东西贯彻在整个学期里面,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

    在任何一课的文末,都有一项“用钢笔描红”的练习,所写字体也从低年级段的电脑字,到中年级的硬笔书法,直至高年级的行楷不断地提高要求。“这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策略。” 张庆老师说,“以往我们不强调学生把字写好,只看重学生把字写对,而且都是在开始的时候描一段,过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无法形成定式。长大了自然写不出好字来。”

    他认为,现在只要使用苏教版教材及配套的习字册,认真写好描红及仿影的字,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学生六年下来,想不写好都不行。

    “别的东西或许可以弱化,但像这些孩子终生学习必备的好的习惯一定要抓住。”张庆老师有点激动:“什么是素质教育,从语文的角度看,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的,就是素质教育;目标是瞄准孩子的试卷的,就是应试教育。我们编教材的指引教育,更应该是以孩子为本,瞄准孩子的一生。”


串起来的词语 


    传统蒙学中,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识字经验,那就是韵文识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孩子背会了,记住了,文中的字也就认识了。几千年过去,这些蒙学名篇仍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苏教版教材在继承这种优良母语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韵文形式:

春天 春风 春雨

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

    “4句话,12个词,全面诠释出春天的情景,学生读得有趣,自然学得认真。”在给记者聊起这个细节时,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的黄达老师双眼发光,似乎又回到了课堂上:“但它既非诗歌,也非文章。孩子在刚刚开始学习识字的时候,理解一个词并不容易,但要是记住一句合辙押韵的话就容易多了。这些词语就像是语言模块,孩子在以后碰到其中一个,那么其余相关的词语就会立刻全部涌现,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起初我们不靼渍饨惺裁矗罄床胖勒馐撬战贪媸状吹摹蚀!?BR>


    作为苏教版小语教科书独有的一种识字课文,“词串”把几个词性相同的词语置于一行,犹如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分开来念,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上口的韵语小诗。寥寥二十多个字,勾勒出一幅含有多种景物的多彩画面,言约而意丰,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仔细玩味,颇有一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子。

    张庆主编也曾在电话中给记者上过这样一课: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这个词串浓缩了4种典型的中国地域景象,而且蕴涵着四季风光。再深入钻研,还会发现词语排列很有规律,前面是典型动植物,中间是节气,后面是地域。”电话那头的张老师笑得特别爽朗:“这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是我们从老祖宗那儿学来的。但又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通过这样一整合,母语教育的内涵大大增加,除了识字外,还具有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的功能。还能给孩子以美感,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的确,这些单列的词语只是一些孤立的意象,要想在脑海中映现出含有这些意象的美丽画面,必然要借助想象把它们联结成景象,添补出文中的空白,这个过程对于训练孩子的想像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带着学生去读这种准韵文,不但能完成从读词语到读整篇文章的过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不仅如此,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苏教版还在每个单元后设置了成语串。作为汉语的集成块,成语字数虽少但内涵丰富,积累成语不光能积累语言,还可帮助孩子积累文化常识。“在安排上,很多成语都与前面的课文相协同,它们虽未在课文中用过,但都与课文密切相关,这就可利用课文中的故事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成语的意思。” 

    在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文后的单元练习中,记者就看到其中“颂读与积累”一项的部分内容: 

千帆竞发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湖四海  心悦诚服


    “成语本身描述了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影响,但其依托是前面的课文,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这些成语一下就理解了;当然还可反过来根据成语找文中的相关文句,丰富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用心如此,智慧大矣!

 渗进去的德育 


    “其实在苏教版的小语课本,编者的用心和智慧是随处可见的。”黄达老师兴致勃勃地给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拼音学习中的细节:“在学声母‘y’、‘u’时,编者设计了一幅图,主体部分是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织补一件衣服,窗外落叶纷纷,枝头上一个老乌鸦正往一个小乌鸦口中喂虫子。这样不但‘衣’、‘乌’联系起来了,而且动物界的乌鸦反哺和人类的母子深情也联系了起来,再配上旁边的语境歌,整个设计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孩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怎么做人。”

    “我们经常可以从媒体上看到遗弃父母的报道,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需要重点加强的。” 在谈到设计这个细节的初衷时,张庆主编的语气有点沉重。据张庆老师介绍,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忠贞不渝等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都已通过多种形式而渗透到了苏教版的课文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完成对传统美德的学习。

    “此外,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一些新理念,像环保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都已形成一个系统在课本体现出来了。”


大起来的字号 


    张庆老师曾告诉记者发生在朱家珑主编身上的一件事情:朱主编的女儿在上小学时,因读书过多,书中字号又太小,结果把眼睛读近视了。后来孩子配上了眼睛,但戴在女儿脸上的眼镜却似乎压在了朱家珑老师心上。在讨论教材字号的时候,朱主编曾动情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自己的孩子近视了,但不能让全国更多的孩子变得近视。最终,苏教版教材的字号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是字号最大的。

    “这就真正做到了以儿童为本,节省孩子的视力,现在的孩子近视眼太多了。”张庆老师很感慨。

    “现在的家长已不再满足于教材只是供学生汲取知识的书本,而希望能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视力。”黄达老师对苏教版的字号设置可谓情有独钟,据他介绍,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在确定教材前,先组成了一个由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学校校长、家长代表等组成的7人教材选定委员会,把很多的教材放在一起比较,然后一周后再聚在一起畅所欲言,最终表决时, 7票通过了苏教版教材。

    “大家在交流各自的看法时,较之一般教材要大许多的字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苏教版教材的印制非常精美,内容图文并茂。而且里面的图画不是机械地加进去的,而是融进去的,如果把图画拿掉,你会立刻感觉到这个教材缺了什么东西。”

    说到这儿,黄达老师忽然想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曾有一个女士说苏教版教材文字也美、图画也棒,一定要他想办法帮忙搞一套。黄达老师就问她的孩子读几年级了,她不好意思地告诉黄达老师:孩子还没出生呢。

    “原来她是想把苏教版教材当作胎教材料!”黄达哈哈大笑。

    “我们的教材具备简约化、民族化、现代化的特点,也有人说她‘新实简美’,即创新、扎实、简约、漂亮。这是我们教材受到广大实验老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庆老师颇为自豪。


火起来的培训 


    没有太多的要求,没有复杂的练习,看起来简单的苏教版教材却又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素质水平参差不一的教师该如何挖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呢?对一线教师代表、教研人员和学校校长进行面对面的培训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仅一年两次的国家级培训就已经6次了,从石林、无锡,到中山、青岛,再到今年的珠海、桂林。所有的参会人员全部包吃、包住、包交通。” 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王瑞书已算不出来具体花了多少钱了,“但与收到的效果相比,我们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记者了解到,苏教版的国家级培训非常有特色:既有武装教师理论的专家报告,又有剖析教材理念的主编讲座,还有相关体裁的教师上课。

    在这次桂林会议上,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制订标准研制组成员、华东师大的方智范教授就重点谈了课改中那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有害性:“课标淡化‘训练’,有些人认为就不要训练了;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中就淡化了教师作用,使自主滑向了自流;课程标准强调‘感悟’,就认为分析、理解过时了,等等。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待课改,往往容易使课改走偏了道。” 而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制订标准研制组成员、华东师大的巢宗祺教授向大会代表传递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最新信息,并对如何实施课改谈了自己的意见。华中师大的杨在隋教授则以“一条红线”(以人为本)、“两种性质的统一”、“三个维度的结合”、“四个基本理念”、“五个组成部份”对课程标准作了个性化的解读,并谈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对于绝大部分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这些专家的报告在加强他们的理论学习方面很有价值,而教材编委会成员对新的实验教材的深入剖析,根据新学期教材上面的课文体裁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公开课,又给了参会老师很好的钻研教材和课堂观摩的机会。每位与会者专注的神情、热烈的掌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培训互动性强,无论场内还是场外,都营造起了一种融洽气氛。参会老师之间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为教材建设出谋划策;教材编写者、专家和老师之间也在晚上座谈、互动。我想这个过程才是这种培训中最主要的。”王瑞书总编由衷地说。“当然,除了这种国家级的培训外,我们还有应各省要求派出专家参与的省级培训,甚至还有随叫随到的市县级培训。这是一种售后服务或义务,也是我们站住脚的一种手段。”

    这其中,流动、活跃的市县培训小组以“有求必应,不添麻烦”为服务宗旨,尤其受到了实验区广大教师的欢迎。

    据朱家珑主编介绍,苏教版编委会专门设立了培训部,从江苏省内使用苏教版教材比较早的地区选拔出40多位优秀的教研员、特级教师,两三人组成一个培训分队,应邀到各实验区宣讲课标精神,阐释教材精髓,解说编辑思想,提出教学建议。不但和老师对话、交流,还实地给教师上实验课。仅今年一年的培训人次就超过两万人。

    “有一次为赶上在赤峰的培训会,我们编辑部一行5人,从北京坐火车,一路站了9个小时到了内蒙,稍事休息就登上了讲台,这其中有两位培训老师的年龄已超过60岁。” 朱家珑主编的话语中有着说不出的感动,“但我们为在这次课改大潮中尽到了绵薄之力而深感光荣。”

   “只要有实验区要求培训,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满足,所产生的一切费用也全部由我们负责。”这就是培训小组临出发前,朱家珑主编的再三叮嘱:“不管听课的人少、人多;不管人家对我们是什么样的态度;不管别人对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无条件地做好一切培训服务。” 


网起来的朋友 


    对于苏教版小语教材及相关的服务措施,朱家珑主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教材是一只腾空的火箭,那么它的4个助推器就是培训、网站、课题和杂志。作为苏教版教材资源和服务的拓展和延伸,围绕“宣传报道、教材培训、资源建设、在线交流”来定位网站功能并展开服务的凤凰语文网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主力助推器。 

    “我们当时只是想提供一个服务,但让我们欣慰的是,很多的网友通过它渐渐成才了,他们中有的已经有几十万字的文章放在了网上。建站近19个月,点击人数已接近50万,一天内的论坛发帖也曾达到1337个。”网站站长沈高明对自己的工作给别人带来的成就颇为开心。

    花解语,广西一所希望小学的老师,凤凰语文网“十佳版主”,所在县的“十佳青年教师”,是借助凤凰语文网成长起来的教师典型。

    “2003年秋,我开始使用苏教版教材,也开始在凤凰语文网注册,记得当时是我主动请求做的,我知道论坛要求版主每周都要发主题帖,懒惰的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鞭策自己将自己的教学手记进行到底。” 但“懒惰”的花解语在这一年里所做出的成绩却让很多的自认勤奋者望尘莫及:

    “一年过去,自己的手记写了一页又一页,其中记录了多少幼稚的思考!又记录了多少实验的汗水与欢笑!在凤凰论坛里,我与众多网友探讨教育真谛,交流教学经验,自己在凤凰里慢慢成长,也慢慢找到了一些实验的感觉。我由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县‘十佳青年教师’,与凤凰语耐陌镏植豢摹!?BR>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实验区的老师在网上参加交流,发表意见,然后很多的网友来支持、补充、完善,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他会感到人生是多么地充实。也难怪朱家珑主编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有这么多的老师在这儿有如此大的收益,这个价值不可估量,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网站办下去。”


道不完的真情 


    整个桂林培训会期间,随机穿插了很多的网友互动节目,他们或发言,或演唱,或朗诵,或表演,67多岁的张庆主编一曲《信天游》,更是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而在会议的晚上,当方智范教授和张庆主编与网友团座在房间里探讨课改,交流情感,大家时而肃然倾听,时而开怀大笑,不知不觉就已是子夜时分。在桂林的每一刻里,不论在宾馆还是在会场,不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每一个与会者的脸上都一如阳光般的灿烂。

    在桂林培训会临近结束,朱家珑主编作总结发言时,他没有总结这两天的会议,而是谈到了很多的“题外话”:他谈到了因规模空前,有可能会使个别代表受了委屈;他谈到了当天是七月初七,有爱的人相聚鹊桥,有情的人相聚于桂林;他谈到了当天是小平同志百年诞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现在;他还谈到了参会者明天又要各奔南北,并祝大家一路平安…… 

    短短的五分钟,朱主编因真情而两次语音哽咽,参会者因真情而全场掌声雷动。

    “我感到很幸福。当我做的服务与实验区老师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胜利。”在会后,朱家珑主编真诚地对记者说,“做一件事很难,做成一件事情更难,它背后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深地体会。看到那么多的老师积极上台发言、表演,我心里非常感动,大家力量凝聚在一起,互相看到对方的长处,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一种非常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最能滋养人的心灵。” 

    真情如斯,生命的乐趣岂能不在苏教版教材实验的百花园里尽情地绽放!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