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4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多数学生对蚕缺乏感性认识。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 设计思路
⒈自主、互助、合作练读课文,注重多角色、多方位评价,促进学习与交流,培养能力。
⒉多媒体辅助,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行动形象的图片、录像,实现“重现”。朗读感悟,边读边想边记,达到脑海中的 二度“重现”。
⒊亲身体验,接近、走进中文角色,活化文本。
⒋科学指导,记忆字形,确保生字在头脑中留下正确的第一印象。
⒌作业设计从文本走向网络,走向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 .(多媒体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2 .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3 .从字形看,蚕是“天下一条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它吐出的丝能织成美丽的丝绸,做成围巾、衣服……) 4 .(出示文中蚕姑娘。)你们喜欢这些可爱又有用的蚕宝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读检查,读通课文 1 .按要求练读课文。 ①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②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③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做得正确、流利的打★) 2 .检查自读情况。 ( 1 )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 2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 3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 4 )指名一桌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 5 )男生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生评价。
三、自学记忆,指导写字。 1 .认读本课生字:蚕 姑娘 桑 床 旧 换 胖 盖 响 2 .共享记字好方法。 比较法:响——向 床——庄 猜谜法 15 天——胖( 15 天为半月) 24 小时——旧( 24 小时为一日) 上面的“羊”没尾巴,下面的血没撇——盖 部件法:蚕 姑 娘 桑 双胞胎分辨法:换——秧 3 .田字格内范写“换”“桑”,学生书空。 4 .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扩词 蚕( )( )( ) 换( )( )( )
| |
教学伊始,孩子们掌握“蚕”的音、形的同时,蚕那可爱的样子占据了他们的视线,蚕的用处深入他们的心灵。怀着对蚕的喜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主、互助、合作地练读课文,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检查读书,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的就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评价的手段。孩子们参与的面宽了,评价的权力下放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高了。
识记生字的科学方法,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产生一种“最快记住、记住不忘”的学习效果。老师在指导生字的过程中若是采取了合理的方法,孩子们就会在心中对生字形成牢不可破的、正确的“第一印象”。 | |
第二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 .默写词语 变成 吐丝 蚕姑娘 吃桑叶 换上 从此 暖洋洋 盖新房 2 .指名读课文。
二、多媒体辅助,读懂课文 1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1 )指名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 2 )播放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蚕卵”,直接感受“蚕卵里钻出蚕姑娘”的情景。 ( 3 )读后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2 . 学习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 1 )课件出示各阶段照片,生动形象地演示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 ( 2 )讨论蚕的形态变化及生长过程。 交流: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一天天发亮 ( 3 )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① 出示比较。 ②再读,想想第三自然段中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 ③齐读这两个自然段,把蚕姑娘的这种变化过程记在脑子里。 ( 4 )比较第四、五自然段的异同,并仔细观察蚕姑娘“发胖——发亮”的变化。 ( 5 )谁能不看书,把第四、第五自然段蚕姑娘的变化说一说? ( 6 )连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把蚕姑娘的四次变化在脑子里想一想。
三、根据板书,指导背诵。 1 .根据板书,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 .分组背诵课文。 3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 |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方法很重要,尤其是这种构段相似的课文。遇到同类课文,学生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怎不是老师教得得法呢?
文章的语言、媒体是的画面和录像一旦能渗入学生脑海,实现“电影”重现,不仅有助于理解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内容。
| |
第三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检查复习,背诵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 .过渡:蚕从睡到醒的前一段时间里,不吃也不动,叫“眠”。现在它们经过四次蚕眠,又将怎么变? 2 .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播放录像。 3 .把你看到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吐丝结茧) 4 .各自边读这两个自然段,边在脑子中重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5 .齐读。
三、回忆课文内容和图片、录像,完成填空。 从( )里钻出来的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爬到( )上,吐出( )来,结出( ),最后变成了( )姑娘。
四、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 .文中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 ( 1 )六人小组每人挑选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的练习。 ( 2 )小组竞赛。师生共同评议。 ( 3 )挑选表现最好的六们学生合作表演。 ( 4 )人人都是可爱的蚕姑娘,齐读齐演。
五、还能用好课文中的知识创造性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 六、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必做题 1 .比较句子,把它合并成一句长句子。 ( 1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 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 2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 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2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选做题: 1.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题。 2.上网搜索,了解更多的有关蚕的知识。 3.养蚕开始后,到农户家里去观察蚕的变化或自己养一些蚕,记下观察日记。 | |
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与回归,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更具整体性,思维也能得到锻炼。
自己一下子转变为文中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孩子们的心与蚕走得更近。孩子们释放身心、舞手动脚,蚕姑娘那一次次生长的变化、形态的变化仿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欢喜之情充盈于朗读中,成长的快感宣泄于表演中。
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把文本视作学生可以信手拈来的拐棍,可以创造性加工的半成品。学活教材,用活教材,就在于此。
信息时代,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崭新的广阔天地。去网上资料库存游一游,风光无限好,让人感觉如跳出井底的青蛙,眼前豁亮。实践出真知,当回小蚕农,记上一些见闻感受,书本上学不来的知识又会带来惊喜连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