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二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快乐的节日
        ★★★★
【字体:
快乐的节日
作者:后塍小学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感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的幸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从小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
 3 .学会本课 9 个生字。认识 1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出诗歌的相思感情和美好意境。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由于这一是一首歌词,课前先让音乐老师教会旋律;学生根据要求带好水彩笔、纸等工具。

☆ 设计思路
  阅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的练习贯穿于到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通课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使学生感悟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
  这首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在读通读懂后,教师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这样一些提问:“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此刻,你最想做什么?说什么?”“如果你是花儿、白杨树或是小鸟,你会怎么向小朋友祝贺”……从而借助想象进一步悟出过节时喜悦的心情,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画面中欢快的节日场面、小伙伴们美好的理想,激发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感受,唤起他们对高尚情操及高尚行为的追求。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1. 播放课件:一群小朋友在花园里、草地上欢歌笑语的画面。学生欣赏。
  2.(画面定格在小朋友的笑脸上。)教师引导:“小朋友玩得怎么样?”学生观察,师生共同得出课题“快乐的节日”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中再读生字,发现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等字音难点,并在小组间互相交流,达到组内、组外互助学习。
  3.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准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词)
  4.师生做“我指你说”的识字游戏:教师随机指出屏幕上的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共有几小节?你是怎么数的?
  2.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读后将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互相正音。
  4.推荐同桌读,集体评议。
  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教认新偏旁。
  1.认读生字。
  2.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认识新偏旁:色字旁。
  3.示范指点。学生按笔顺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教学开始,利用行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过节这一快乐的情境之中,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师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大家都可以当老师,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学习生字的乐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提高了效率,培养了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指导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的春天,大地上百花争艳、鸟语花香,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节日啊?

二、启发想象,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节。
  ( 1 )教师范读第一小节。
  ( 2 )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 3 )播放课件:小朋友穿着节日的盛装,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迎着扑面而来的和煦春风,在小鸟带领下赶来参加庆祝活动时的欢乐、幸福的情景。
  ( 4 )想象: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此刻,你最想做什么?说什么?
  ( 5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之情。
   2 . 学习第二节
  ( 1 )自由读这一小节。
  ( 2 )同桌交流。
  ( 3 )大家交流。
  ( 4 )课件播放:微风吹来,花儿点头、白杨树摇摆、小鸟在空中飞翔的画面 。
  ( 5 )想象:如果你是花儿、白杨树或小鸟,你会怎样向小朋友祝贺呢?
  相机理解:“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 6 )师: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将来祖国要靠你们去建设!(指导朗读:形式可分为指名读、挑战读、个人表演读等等。)
  3 . 学习第三节。
  ( 1 )指名读第三小节。
  ( 2 )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 3 )集体交流。
  ( 4 )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亲爱的祖国?
  ( 5 )课件播放:小朋友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 6 )师: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成长真幸福啊!那你将来准备怎样来报答祖国妈妈呢?(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想。)
  ( 7 )小朋友们都要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你们的远大志向一定能实现的!
  ( 8 )指导朗读,读出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4 . 学习第四节。
  ( 1 )课件播放: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庆节日的欢乐场面。
  ( 2 )指导朗读这一小节。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
  1.自由试背。
  2.指名读。
  3.加上动作背。
  4.全班齐背。

  教师简洁动情的描述,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境,引导学生由静态的画面,想象成动态的画面,试图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活生生的意境之中,同时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环节再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练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另外,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去领悟言文字。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背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