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葫、芦、满、谢、每、言、治、慢、变”这九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着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朗读课文,练习用自己的话说写体会。
4.会用“每天”“可爱”各写一句话。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词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结不成,从中受到事物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三)解决方法:
1.反复读议,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种葫芦的错在哪里?
2.图文对照,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词句。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发挥主动性,找出种葫芦人的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看图学文,题目是“我要的是葫芦”。
2.板书课题,认知葫芦。
3.指导读音“芦”读轻声。
(二)指导看图:
逐一出示三幅图,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的时候读准生字的音,画出生词,并标出自然段。
2.学生第二遍读课文,画出文中含着题目的句子。
(四)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找生认记。
(五)图文对照,初步理解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每幅图画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3.分别找学生朗读这几段。
(六)对照第一幅图,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么写这棵葫芦的?(对照图来讲)
3.种葫芦的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并试用“每天”说一句话。
5.用一个词概括这棵葫芦。
6.用上“可爱”这个词说一句话。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记住生字字形,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卡片认读。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话说葫芦长得怎么样?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这棵葫芦有了什么变化?
(2)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3)种葫芦的人又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呢?
(4)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对照第二幅图,理解第三自然段:
1.先看图,再小声读第三自然段。
2.想想:邻居让他治虫,他是怎么说的?
3.思考讨论:
(1)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2)他不知道蚜虫吃叶子,是害虫吗?
(3)他是怎样对待邻居的劝告的呢?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两个人的语气。
(四)对照第三幅图,理解第四自然段:
1.先看图,再指名读这一段。
2.思考:
这棵小葫芦的结果怎样?
3.讨论:
(1)葫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2)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呢?
4.齐读第四段。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练习:
课后练习2,填上合适的词语。
(雪白的)小花 慢慢地(变)黄了
(细长的)葫芦藤 自言自语地(说)
(可爱的)小葫芦 一个一个都(落)了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每个三遍。
第三课时
(一)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满”(左右结构)
“谢”(左中右结构)
“每”的笔顺: 每
(二)说话、写话:
1.指导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2.小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
3.写话练习。
六、板书设计
8 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 (一)
板书(二)
8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的葫芦——出了许多蚜虫—→不听劝告——蚜虫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