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版八上 >> 苏教八上二 >> 教案正文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字体: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mxhx801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6

第二单元

六、枣

[教学目标]
1
、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
、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
、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
教学时数] 二教时
[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2、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主要内容: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钟一下。
2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枣核
3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小结: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枣 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提问:除了中心事件——种枣树,老人有没有其他行为寄托思乡爱国之情?

二、提示:可在“我”与朋友交谈中流露出来。(研读“说枣核”)

1、学生回答后明确:把后花园布置成家乡的“味道”(风格特点:“柳”、“莲”谐音为“留恋”);不辞辛劳地在后花园营造“北海”;时常与老伴儿月夜并肩在花园长凳上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日子。

2、一举一动,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游子有没有直接抒情:找出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品位朴实的语言,感受思乡之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四、 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七最后一课


[
学习目标]
1
、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性  

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
、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重点难点]
1
、重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的作用。
2
、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
课时安排]   二教时

                              
第一教时
[
学习要点]
1
、 能找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语句,并了解其作用。
2
、 初步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课堂教学结构]
目标定向——整体感知——导读赏析——小结训练


[
教学过程]
一、 导语(直接导入)
二、 简介作者

   
都德(1840—1897),全名是阿尔封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最为人们喜爱的有长篇小说《小东西》、《萨弗》、《百万富翁》、《达拉斯贡的达达兰》等,《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简介背景
    1870
年至1871年因为争夺欧洲霸权发生普法战争,1870719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在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的挑动下,向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屡次失败。9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普鲁士军队进犯法国。尽管法国人民纷纷奋起抗击侵略者,但由于法国资产阶级与普鲁士讲和,于1871510日签定了《法兰克福和约》,结果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这篇小说所写的就是普法战争,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四、 明确目标[幻灯片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其意思。
     [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划分层次]
指名学生回答:

一(1—6)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二(7—23)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7—10
: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11—16
:先生宣布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对这最后一课的纪念。
    17—23
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三(24—29)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
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过程来划分]
   
教师讲析: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阶段,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板书)

   
这篇小说按情节结构应划分为几个部分?请说出各部分的起止小节,并概括意思。
     
情节:
          
序幕(1—6):上学途中见闻和心理活动
          
开端(7—10):上课前不同寻常的气氛
          
发展(11—23):上课时最后一课的情况
          
高潮、结局(24—29)下课时深沉的爱国情感
六、 导读赏析
(一)导读小说的序幕部分
幻灯片显示:
   
默读1—6节,用波浪线画出表明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思考: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
   
指明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析。明确:
1
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
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和不爱学习。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表现了小弗郎士的幼稚,也侧面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平时的严厉。

2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①“
这些景象指哪些景象?(学生回答)

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
集中表现小弗郎士的不懂事。
3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
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1871),暗示背景。

3
、 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
——
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暗示了普鲁士的侵略已经给阿尔萨斯人民带来了多种灾难,也预示着又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制造了悬念。

(二)导读小说的开端部分
幻灯片显示:
   
认真阅读7—10段,圈画出表明小弗郎士心里活动的关键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1
、 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2
、 学生讨论,回答:吃惊
3
、 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吃惊?请圈点出书上的对比词语。

[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提示:气氛不同
     
教师服饰不同、态度不同。

     
听课人员不同
4
、 这段心里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暗示了这一堂课的不同寻常。
(三)导读小说的发展部分
幻灯片显示:
   
速读11—23段:画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语。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活动?
1
、 学生速读、讨论、回答。明确:
  
诧异” “吃惊” “难过” “懊悔
2
诧异的是看见这些情形这些指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气氛不同

教师服饰不同、态度不同。

听课人员不同
4
、 弗郎士为什么难过”“懊悔呢?[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提示:这是他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难过;为自己以前不好好学习而懊悔。教师小结:这时小弗郎士对书本、对老师的感情都起了变化;对刚才还觉得那么讨厌的课本现在已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忘了老师给他的惩罚,忘了他挨的戒尺。这时,小弗郎士开始变得懂事了。
幻灯片显示:
   
从哪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可以看出小弗郎士懂事了?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4—23节,用“_____”画出这些心理描写的语句。然后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
①“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
他对老师的痛苦心情理解了,这时发出一句感叹:可怜的人!”[“可怜的人!是什么意思?] “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身为一个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所以可怜,表现小弗郎士对先生的理解与同情。

②“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
任何代价指的是什么?这段心理描写表现小弗郎士当时怎样的心情?]“任何代价指可以不去找鸟窝,不去溜冰,不旷课去玩,这表明他悔悟了:他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③“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
韩麦尔先生讲得耐心,我又听得细心,当然就全听懂了,听懂了就觉得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④“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
看到字帖,想到国旗;听到鸽子声,想到法国语,这包含着小弗郎士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嘲讽、憎恶的感情。

⑤“
(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
尽管那声音古怪得好笑,但他不会去笑,而只感到难过,他理解了人们的悲痛。这时小弗郎士真正懂事了。

七、 小结
   
小弗郎士从原先的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爱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最后一课激发的,这是最后一课炽热的爱国激情震撼的结果。
八、 训练书后练习三、四。
[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交流,共同释疑。]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序幕(1—6):上学路上 不懂事 吃惊

              
开端(7—10):上课前 诧异 爱祖国

              
发展(11—23):上课时 悔悟 难过  恨敌人
                                    
              
高潮、结局(24—29):下课时 懂事 懊悔


                            
第二教时


[
学习要点]
1
、 探究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握他的性格特征。
2
、 结合语境,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的含义。
3
、 进一步领会文章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
课堂教学结构] 目标定向——导读赏析——训练迁移


[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二、 探究韩麦尔
先生的思想性格特征。
幻灯片显示: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关于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1)宣布最后一课。(2)指出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3)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韩麦尔先生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惰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幻灯片显示:
速读下课部分,说出对先生的描写运用了几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为什么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
先生有好多话要说,为什么说不下去了呢?这两个——”语调相同吗?怎样读出来?指名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2429节。
如果把写出两个大字改为说出两个大字,把做了一个手势......"改为"说了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讨论。明确: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这钟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先生再也不能给孩子们上课了,先生很难过,很悲痛。所以脸色惨白。他理解老师的心情,他懂事了,很理解先生的爱国情感。所以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 语调低沉,用平调,惨白重读,这么用升调。
 想说又不知从哪里说起,所以哽住了。 用曲调读这一句话,后一个——”重读。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是说明性的语言,读时该轻、慢、平直。
 无声语言比有声语言更能表现先生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训练迁移
   
幻灯片显示:
   
设想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见到上学时所见的景物时又将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题目:回家的路上
   
要求:写小弗郎士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四、 总结全文[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思想感情]
五、 布置作业
    
以《回家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字数不少于300字。


八、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
、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
、难点:与〈枣核〉进行比较阅读。
[
教学时数] 一教时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1934
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读完,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同是“天涯伦落人”——钱学森与《枣核》中的老人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明确:两者的相同点:都是美国游子;在美国待遇优厚(分别见课文第五节);始终不变的是爱国情。

提问:1、《枣核》第6节中“不好意思”如何理解?(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2、钱学森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两者的不同点:1)两人的身份价值不同:<枣核>中的老人只是风烛残年的作者旧时的同窗,并未交代价值;而钱学森是中国航空之父”,他的价值可从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明确: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2)
回国是否受到美国阻挠:<枣核>中未写:而钱学森回国受到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见课文第9-12).

(3)两人的思乡方式不同:<枣核>中的老人通过具体的行动:如种枣树来寄托思乡情;而钱学森就是想回国报效祖国。前者间接,后者直接.

 

四、理清文章思路
1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2、思考下列问题:

1)钱学森何时萌发回国念头?为何此时会想到?(新中国诞生第6天——中秋节。   因为中秋节是团圆节,月圆人圆。萌发这念头合情合理——每逢佳节倍思亲。证明他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2)他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见课文第7-8节:向海军次长告别;买好机票;辞去职务;搜集资料)

3)面对美国的阻挠,他做了哪些事情?(见课文第13-14节: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租住的房子只签订一年的合同;教育孩子心中装有祖国亲人;最后向祖国人大常委求救。)                                                                                     

41955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五、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六、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

 

钱学森

中国航空之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衬托

美国阻挠                 意志坚定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