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版八上 >> 苏教八上一 >> 教案正文
苏教版八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字体:
苏教版八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mxhx801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6

第一单元

一《长征》节选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2、难点:了解影视艺术的一般特点。

学习时数 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有关红军过草地的片段。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四、探究

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学生讨论交流:

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官兵的优秀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及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品味语言

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六、小结

1、中心意思: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写作特点: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二《长征组歌》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学习时数 两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贯通,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学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片段,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三老山界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学习时数 两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㈣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学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㈠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四草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文学语言展现人物形象

学习时数  一学时

学习过程

导语: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一、 整体感知悟精神

1 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二、 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

三、 揣摩妙点品人物

1、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   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3 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4、师生共同小结:从情节入手,剖析小说的人物,可以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 比较阅读显能力

学生阅读《七根火柴》,比较思考:

1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 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 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五、 作业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学习时数  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师生同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巧用了夸张的手法。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