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正文
真实的美丽——读宗璞小说《东藏记》
          ★★★
【字体:
真实的美丽——读宗璞小说《东藏记》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5

   真实的美丽——读宗璞小说《东藏记》

 

   今天,最不能相联系的,就是真实与美丽。真实的丑恶与美丽的虚假,大概已成为公众对这个普遍功利的世界的通识共感。真实与美丽,好比是孟子眼中的鱼与熊掌,于当世人是不可兼得的。因为是不可兼得,功利所逐,真实与美丽都被抛弃于无何有之乡,一任丑恶与虚假纵情滥觞。

     但是,当我读完宗璞的小说《东藏记》后,在难以言说的深沉醇厚的感动中,豁然意识到这两个元素在世界人生根本处的至深至纯的联系。正是两者的深刻联系,即真实与美丽的百川归海式的融汇、扩展,以巨大的感动包围了我,使我的整个生命为浸透全书的一种深切优美的人爱至情所激发、提升。

    

     《东藏记》是宗璞计划中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南渡记》的续卷。《南渡记》以著名历史学家、明伦大学教授孟樾(弗之)一家为中心,写日本军侵占华北、北平沦陷前后,明伦大学师生所面临的国破家散的命运。概括地讲,《南渡记》写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是她面临危亡时刻的神圣伟大和巨痛悲愤。是用象征构成了整体骨架。在《南渡记》中,最具有主导作用的是一人事。一人,即孟樾岳父吕清远;一事,即孟樾外侄、明伦大学高才生卫葑与京城名流凌京尧女儿雪妍的婚事。吕清远是一位参加了辛亥革命、为强国福民奔走一辈子的国民党元老,在孟樾一家占据精神偶像的地位。北平沦陷,女婿女儿携儿女先后南去,吕清远为抗拒日本人强加伪职而自尽。这位正气浩然而宁死不降的老人在全书中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意义。由于他别无选择的自尽和死亡,这个象征赋予全书的就是中化民族面对的灾难深重的悲剧性命运。卫葑与雪妍的婚事正是在这个民族悲剧命运的背景上展开的。两人的结合只可比为天合之美。然而,国破即意味着家散,卫葑新婚即为革命奔走异乡,待到千辛万苦的别离熬煎之后,夫妻才能在异乡相逢。这个婚事无疑又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在战乱时期的个人生活的无常命运。

     尽管《南渡记》中已出现众多生动的人物和情景,其中特别是凌雪妍美慧一体、表里明莹的青春形象,是令人难忘的。但是,因为象征性的整体结构的制约,这一卷留给读者的感受,更多的还是空泛的,抽象的,甚至偶尔是概念化的。在灾难迎面扑来之际,有一双聪慧明丽的女孩的眼睛在注视着这个世界。它们是孟樾次女孟媚的眼睛。这双眼睛是穿透全书的,然而,就是这双眼睛也正如未成年的孟媚一样,一方面以美好的期待看待这个世界,另一方面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只呈现出单纯的不解和空茫。然而,进入《东藏记》,我们却进入了一个现代的、生活的世界。逃离北平、辗转来到昆明的明伦大学师生们,在流亡的途中已经经历了数次生死劫难,云贵高原上的四季山花烂漫的昆明等待着他们的却仍然是战争中的恐惧、饥饿和死亡。少女孟媚的眼睛,不久前是在明伦大学寓所旁秀丽的小溪边捕捉莹火虫的眼睛,在逃亡的火车上却直接地目睹了同行的伙伴、少女李之芹的病痛惨死。这双眼睛因此成熟了,它们再不可能透过莹火虫的美丽光彩来看待世界了,而是在恐惧和伤痛之后,直接面对这充满灾难和恐怖的世界。

    

     在昆明的数年中,日军空袭和极度贫困是始终笼罩在明伦大学师生头上的两大乌云。这两大乌云使他们的生命和昆明普通百姓的生活一样,和全中国同胞的生活一样被置于缺少基本生存保障的国难状态中。求生存,同样也成为当时明伦师生的日常生活课题。在生死底线上的挣扎,使明伦师生们的生活在大众化的意义上更为具体、丰富、生动,即表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需要和情感活动,同时,又使他们的个性才情、修养造谐得到真切自然的展现、发挥,宛如除却衣装的一场沉痛的沐浴。在明伦教授群像中,如孟樾、、庄卣成、江FONG 、白礼文、钱明经、李涟、尤甲仁都展现出各自的本分、风采,这些形象是生动、丰富和感人的。与同类题材小说相比,我特别赞赏《东藏记》对教授们生活细节的描写,点点滴滴,细致而不琐碎,总在具体细腻的生活描写中展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强生机和文化气概。在生存的底线,求生的欲望成为生活的主导时,是传统和文化约束最为薄弱,当也是人生“恶”的禀性最为泛滥的时候。这大可以写出一部新的《儒林外史》,白礼文、钱明经、李涟、尤甲仁都可以成为其中贻笑后人的典型人物。但是,作者在谴责性地写出他们出于一己之心的迂腐、怪吝的同时,更深刻地展示出他们禀受于中华文化的优美人性和现代文明的广博智慧。他们的种种怪癖恶习,与孟樾的厚德载物的磊落胸襟、萧子蔚的细致敏锐中的洒脱俊逸、江FONG耿直刚烈的诗人气度,共同构筑了明伦大学生活的丰富生动的生活世界。他们相互间不免抵牾,但却都在多层次、多角度注解、展示着这批现代中华文化传人的醇厚的文化底蕴、深重的苦难感和自强不息的生机。

     《东藏记》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仅透彻地描写出了抗战时期明伦大学教授们生活真实的丰富性,而且在这个丰富的真实世界中揭示出他们人性深处的美丽禀赋和人生情怀。这个特点的构成,不仅来自于作者作为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之女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修养和作为孟媚的同龄人曾经生活在这些教授们的世界中,而且来自于作者的整个人生是与这个特殊的世界融为一体的,曾对它寄与的热爱、眷恋和希望,在长逾半个世纪的岁月蹉跎之中,也始终没有泯灭,反而在进入高龄之后日益强烈、深厚和执着。宗璞对这段苦难、沉痛生活的珍爱,不仅因为它把人生的惨痛真实展现在她少女幼稚的眼睛前,使它们走向成熟,而且因为它让这双眼睛同时看到了父辈们和同胞姊妹们真挚美丽的情怀和生机。因此,这段生活对于宗璞未来人生的价值,是一种使她在苦难中掘取美与爱的价值。在小说后记中,宗璞说这部小说写得很苦,写了10年,“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终于酿成了野葫芦中一飘汁液”。写得很苦,有宗璞10年来长期身缧重病的原因,但我更认为,这部不到30万字的小说逾10年才得完成,是因为作者与书中人物一起,以同样的历程重新经历了那段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是在这再度真切的经历中一点一滴、呕心沥血而成。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这部追忆流亡岁月的小说竟然在布满饥饿、恐惧、丑恶和死亡缧世的战争天幕下,展现出如此令人心痛又令人热恋的美丽人生景象。当然,高原城市昆明上空中绮旎的云朵和大地上烂漫的山花,它们如不死的精灵拒绝着日军战火的蹂躏,悠然游荡和开放着,这一定给予作家少女时代柔弱的心灵以安慰和灵感。但在美丽风光的映衬下,坚韧不屈、真诚生活的人们是更美丽感人的。在《东藏记》中,孟樾夫人吕碧初、女儿孟峨、孟媚、妻侄女澹台XUN、农家女青环,乃至于出身豪门的殷大士,都在生活的真实展现中传达给读者浓郁芬芳的美丽情愫,她们汇织成在民族危难时期现代中国妇女特有的母性、女性、青春的锦秀图卷。在战争始初,尚是情窦未开的少女,浸染着战争的苦难和高原的明媚,逐渐进入了恋爱的季节,在这非常的时代,这是怎样令人心爱心痛的季节啊?宗璞以晶莹剔透的笔调写出这群女孩的初恋,高歌饮泣,都是那样地凄美动人。孟峨苦恋萧子蔚被拒绝,却又以自己的任性导发了苦恋她的仉欣雷的意外死亡,含悲离开昆明去了大理;澹台XUN与美国青年保罗相恋从北平直到昆明,但在临到定婚时又断然分手;初为人母的凌雪妍在洗衣时不慎坠河身亡,澹台XUN忽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卫葑潜藏多年的爱意而毅然走进丧妻的卫葑生活中。只有刚进入朦胧依恋的孟媚和庄无因的爱情在小说结尾时显露出明媚的晨曦。但又怎知道无常命运的计谋?

     在《东藏记》中,当是作为爱与美的青春化身的凌雪妍的意外死亡,给我巨大的伤痛。一个读者尚且如此,更不知作者写下这个悲惨结局时承受着何等悲伤?为什么作者要写出这个悲剧?我想,这是作者对于美丽的真实的浸入骨髓的体认和挚着。美丽是苦难生命的真实花朵,它照亮了苦难的生命,但它依然是属于这苦难生命的。非如此,是没有美丽的生命的。凌雪妍的“意外”死亡,因此又是不意外的。我们回头可以看到命运在雪妍初次到芒河洗衣时已给了她暗示:她忽略了这暗示。这就是苦难时代真实的美丽的命运吗?作者是不会给予确定的回答的。她只写出她不能隐藏的真实和美丽……在小说中,那个吞食了凌雪妍的深潭,昼夜奔腾,激浪如雪,能告诉我们更多吗?

     毫无疑问的是,孟媚那双捕捉莹火虫的炫丽光芒的眼睛现在不得不在真实死亡的侧畔捕捉真实的美丽。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