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精品备课:山市
        ★★★★★
【字体:
精品备课:山市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学习指导】

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

山市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a.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b.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c.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2)用词精确

本文虽为文言文,但用词非常精确形象,尤其是善用四字词,如“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寥寥几个词便把山市的形象描绘出来。

在描写山市的发展阶段时,作者这样写道“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让读者一闭上眼睛就能出现连绵六七里的城市中的高高低低的墙,中间的高楼、街道、店铺历历在目,仅仅三十几个字就把当时的情形描绘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的鬼斧神工。又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一一读来,颇有味道。

3)善用比喻

山市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笔,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要把这神奇瑰丽的景象描绘给没见过此景的人,作者除用了精确的词之外,还用了些形象的比喻。如“倏忽如拳如豆”“裁如星点”,更能带领读者进入当时的境界。

2.难点精讲

这篇文章难以掌握的地方就是繁多的解词和难译的句子,其实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也在逐词逐句的翻译解释。所以学习本文时也要把重心放在这方面上。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往来屑屑”可译为来往匆匆;“或”不能译为我们现代汉语的“或者”,而是应译为“有的”;“不一状”,应译为“形状不一”;这样这句话的翻译应为:(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括号内是根据上下文理解应加上的词语。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楼五架”应译为一层有五间房;“一行有五点明处”,意思是说因为每层楼有五间房,而且每间房的窗户都打开,远远看起来就好像有五点明处了。整句话的翻译为(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其他句字的翻译请参见译文)

 

【学习方法指导】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掌握了合理的方法步骤,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先要把课文从头到尾读几遍,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整体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生词。语句要读得顺畅。画出难词难句。

2.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搞清句字的意义,试译成白话。

3.精读分析,理解中心。认真阅读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领会写作特点。

4.阅读本文还需展开丰富的想像,根据作者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

 

【知识拓展】

一、海市蜃楼

200353017时许,在蓬莱阁西、田横山北部海域附近出现海市现象。

 是时,阁外略阴有薄雾。海市初起,立于丹崖山巅,阴风徐徐,北望田横山,见田横山北海面渐渐升起,凭空叠出一层海面,隐约可见的田横山也仿若派生出新景随着新海面的升起慢慢向西方飘移,且渐渐清晰明朗起来,形成海中的山阁亭台和田横山实景相对映。天慢慢晴朗起来,雾气渐散, 海中的仙山琼阁也随之消融于海上,前后持续近40多分钟。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山东省蓬莱市,是胶东半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因有凌空欲飞的天下名楼蓬莱阁誉满海外;因有变幻莫测的海上奇观——蓬莱海市名甲天下。每当春夏或夏秋之交,蓬莱阁以北辽阔海面常会出现 这样的景观:淼淼沧海倏忽隐迹,长山列岛瞬间面目全非。扑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如神笔勾勒的中国水墨画。忽而亭台楼榭各显奇姿,忽而苍松翠柏迎风摇曳;东边刚见客舍青青秦桥横贯,西边又现高楼如林车马如川;迷蒙中悬崖千仞海中陡起,恍惚间曲径幽幽依稀可辨……无尽美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就是神秘的海市蜃楼奇观——蓬莱海市。

我国有关海市蜃楼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人伏琛《三齐略记》,谓: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蜃”传为蚌,能吐雾气成山水楼阁之状,故称“海市蜃楼”,也叫“蜃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海市现象进行了较科学的解释,曰:“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知登州期间,两次登上蓬莱阁,极目远眺烟波浩淼的大海,目睹“海市”的美妙奇观,激发了诗情,挥笔写下了《海市》这一绝妙诗篇。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海市蜃楼实在是一种难得一见的海上奇观,甚至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想来这也并不奇怪。远在洪荒之际,由于科学文化的贫瘠和生产力的低下,很多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心理恐慌。对于海市蜃楼景象,我国民间传说是海妖和蜃吐气而为,或说是海神的宫殿在国外,有的则把这种自然景观神化成狡猾的女神法塔·莫尔甘施法迷惑游客,或说成是死人驾驶的飞船,是海上不祥之兆……

那么,海市蜃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从现代光学理论看,海市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通常我们周围的空气密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低的地方,空气密度大些,反之,密度则小些。这就使我们身边的整个大气分成了若干密度不同的气层,当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时,便发生折射或反折射的现象。我们通常看到的物体,它们反射到人们眼中的光常常是弯曲的,只不过是因空气密度差异不大而令人感觉不到罢了。但当各层空气的密度发生显著差异时,物体反射的光线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弯曲,于是远处的物体在人们看来就大大的变了模样。渤海洋流温度偏低,尤其春夏,夏秋之交,海面气温容易较大地低于高层气温,这就形成了下层空气密度大于上层空气密度的逆温现象。而蓬莱海市出现的缘故多因长山列岛就处在这个逆温层的包围之中。在逆温的情况下,空气密度由海面向空中迅速减少,于是长山列岛所反向的光线便发生了不稳定的弯曲,映入人们眼中的便是海岛在不断地变形或将目力所不及的远方景物反射过来,这便形成了人们所说的海市。

一般情况下,海市的出现多在夏秋之交,特别是当雨过天晴,似阴非阴,似雾非雾的天气,海面上有适宜的云雾“屏障”时,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正因为人们难得遇上,所以更使人们有种无尚的憧憬和神秘感。

二、《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选自《聊斋志异》)

 

【课内问题指导】

读懂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原句回答)

回答此题要把握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见“整体感知”),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要求“用文章的原话回答”,意在熟悉课文的用语,不要搞成背诵,能用上大部分词语就可算达到了目的。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此题道理易懂,作为问题提出,是为了防止学生以讹传讹,有正视听之意。

3.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