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精品备课:春
        ★★★★★
【字体:
精品备课:春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6

【学习指导】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学习目标】

同学们,想要学好本篇课文,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3.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4.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二、字词储备

水涨(zhǎnɡ) 捉迷藏(cánɡ) 酝酿(yùn niànɡ) 应和(hè) 笼(lǒnɡ)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指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水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课文剖析

同学们,看看本文结构思路是不是这样的?

 

1.重点句段精讲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本段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总体上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作者又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引出了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的描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偷偷地”和“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突出草的质地“嫩”“软”,颜色“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一大片”“满是的”写它的覆盖面广。“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出了人们对春草的喜爱,受春草的生命力的召唤,情不自禁的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风轻悄悄的”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本段采用实写与虚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实写“花”虚写“果实”;正面描写“花里带着甜味儿”,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来侧面描写花香。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令人倍感亲切,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本段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突出了春雨的“细”“密”“亮”的特点。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本段画出了一幅迎春图: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最后,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是健壮有力的。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2.写法精讲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3.难点精讲

《春》的第二部分,极写春的情状,却不着一个春字,但句句又都在绘春景,状春态。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将细致观察和细心体验的结果,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虽调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但却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在这些段落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可以看到作者为突出春的特点而选择的各类典型景物,又可以发现高低、上下的观察点移动顺序,还有时间变化的顺序;景物的描写有动静之别。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但只要你认真阅读下面文字,就会觉得其实很容易理解。以第456小节为例:

1)在“春花图”中,作者突出一“闹”字,描绘了一幅百花争春的图景。

描绘这幅画面共用了五句话,写了两类花。先写果花,后写野花。观察点由高而低,由画面的主体前景,推延到广阔的背景。

写果花从详,用了四句话:先用拟人手法写桃、杏、梨花竞相斗妍(第一句)。作者不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春花,而且用拟人的笔法,写花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春,仿佛是成群结队而来,“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起笔,就为这幅画面定下了热烈的调子。接着依次写它们的色(第二句)、味(第三句)、香(第四句)。写色用排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生动形象,且用“红的”“粉的”“白的”依次分指桃、杏、梨花,井然有序。写味用联想,由实而虚,虚实相应:“花里带着甜味儿”,这固然是由嗅觉得到的,但恐怕并不只此,后一分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嗅到的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又以想像中成长起来的果实的甜味,来印证目下这些花儿的甜味的确实,写得多妙!写花香则用侧面烘托,不用“花香扑鼻”之类的词,连“花香”二字也不出现,而极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有大有小,其实那蜂蝶不就是由花香引来的吗?蜂喧蝶舞,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又暗暗照应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热烈的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盛景象。

写野花从略,只一句(第五句),却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

2)“春风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风,落笔于古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展现了一幅和煦温暖的春风图。

无形的春风怎么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呢?

文章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古人说“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不错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那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这里作者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接着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微、芳香。“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这种气味是不太浓的,只有在微风中才能嗅到。“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风湿润、温暖,花香才浓郁,轻风徐吹,人们才能闻到,如果是东风浩荡,各种花香也就“酝酿”不成了。

光是从触觉、嗅觉角度写,还形不成一幅图画。下面作者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拂下的景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大概鸟儿也闻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别惬意吧?所以也“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树上绿叶扶疏,繁花似锦,花香鸟语,树下轻风流水,叮叮咚咚,互相应和,远处青青的草地上,荫荫的河岸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百鸟迎春,春风唱和图啊!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春风中的景象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

3)“春雨图”同样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描写的典范。开头一句虽没有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却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寻常的”,且绵绵不绝,“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到这儿,作者马上提醒我们:“可别恼”,引我们去细细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赏春雨的可爱。

接下去,作者就像放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连串活动的画面。先是一个春雨的特写镜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春雨的形态。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

镜头继续移动,拉成近景、中景、远景。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风中“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视线移动,远远望去,那蒙蒙的细雨,在人家屋顶上轻轻地飘动、升腾,不正像一层薄烟在屋顶缭绕?“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一个“笼”字,也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远处的屋顶仍然可见,只是那些线条变得模糊。细雨仿佛为整个画面罩上了一层轻纱,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调子。

作者正面描写了春雨之后,又描写了雨中的景色。一共用了四句,既有远近之分,又有动静之别。第一句“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是近景描写。这时的树叶,不再是刚刚抽芽长叶时那种“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小草也不再是刚出土时那种“嫩嫩的”绿;一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这是侧面描写,更写出了春雨“润”的特点。这句中,“逼”字用得好。试想,我们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画面,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这时作者把镜头一下子推向经春雨滋润、洗涤的植物,在朦胧、柔和、偏灰的色调中,一下子出现一片鲜亮的绿;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鲜明,夺目。但这不同于夏季烈日下叶子的反光,那是一种白亮亮的、耀眼的绿;而春雨中的草绿,虽“青得逼你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强烈效果:在整个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鲜明,夺目,但不“刺目”,仍旧不脱春雨中青绿的柔。一个“逼”字,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颜色感。

第二句“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写的是远景。何以见得?灯光“一点点”。“点”者小也,乃远望所致;灯光“黄晕”,因灯光被雨雾蒙着,远远看去,呈现出小小的黄色的晕圈。这点点的黄光,给画面增添了一层静谧、温暖的色调。这一句写景由近至远,时间也随之推移了。

第三句由静而动,镜头慢慢摇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人们珍惜春光,农民更是不误农时,雨中仍在劳作。这里虽然写人的活动,但并不热闹,主调仍然是安静、平和的。

第四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又写静景,是远镜头,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由动而静,更突出春雨图安静、平和的主调。

从全段看,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写景物变化,又有时间推移;景物描写中,也远近相应,动静结合,于是构成了一段连续运动的画面,围绕安静、和平的主调缓缓地展开去。

同学们,本文有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想一想你能回答出来吗?

1.“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2.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春风的?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5.“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

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加粗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7.“野花散在草丛里”,加粗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加粗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怎么样?想出来了吗?下面是老师的一些见解,看看是不是跟你所考虑的不谋而合?

1.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

2.作者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3.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4.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5.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6.“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7.“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8.“笼”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学习方法指导】

老师告诉你: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本文是一篇描写春天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美散文,学习本文最重要的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并感受课文内容,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体会其美感。

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注意通过关键词语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学会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儿,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本文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并感受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知识拓展】

1.你知道《春》写景为什么这样美吗?

这是因为:(1)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有气势。

①作者善于把比喻、拟人相结合,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准确、传神,富有情趣。

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作者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

②其次是善用连出几个喻体来比方同一个本体。

比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连出“眼睛”“星星”两个喻体,从个体和群体两角度共同描写野花,写出了野花的明亮、晶莹,星星点点的“散在草丛里”的特征。再加上一句“还眨呀眨的”,不仅描写出了野花在微风中摇动闪光的样子,而且活画出野花如小孩子一般顽皮可爱的神态。读起来极富情趣。

又如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这样不仅语势强,意思也丰富得多了。

③第三是与排比句连用。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

2)《春》的动词、形容词运用准确、巧妙,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

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欣欣然”用得就极传神。试把“欣欣然”按课文的注释换成“欢欢喜喜的”重读一遍,意思一点也没变,但直观感觉中似乎少了点神韵。“欢欢喜喜的”由两个叠声字组成,造成了一个跳跃,用以表达喜悦的心情本来是很合适的;但在这个句子里,大自然的“一切”此时此刻的“心态”却不只是喜悦,还有“刚睡醒”的几分舒畅劲儿,又有几分懒散的劲儿,就必得用“欣欣然”来表达才恰到好处。

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选用“朗润”,表现出了春山苏醒后的光彩润泽;用“涨”,表现了春水在解冻之后的漫溢、欢腾;用“脸红”表现出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和煦。如果说这些动词的巧用,使春山、春水、太阳富有神情的话,那么这些动词后面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起来”的选用,使得山、水、太阳的“神情”由静变动,富有动态感。

再如作者把“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被微风轻轻吹起交织在一起的情景,描写成“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就不是简单的“搀和、混合”,而是混合后的再加工,也只有在这春天独有的“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各种气味才可能“酝酿”出春天的味儿。

再如,写“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似乎含有贬义,但如果与前边的“呼朋引伴”这个修饰语连起来品味,就会感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卖弄”放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所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幽默感。

2.你知道《春》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吗?

1)突出地表现在轻音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通过轻声字、儿话韵的运用,声调、词语的调配,句式的变化,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和谐流畅的节奏,饱含着一种音乐美。

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

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

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2)《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

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

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

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3)文章中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文章中很多四字句,如“打两个滚”“红的像火”。其他句子也多是四字句式的增删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流畅、明快的节奏,和谐而错落有致的音节。

4)作者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5)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地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是眼的观察,还是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

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

6)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她在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泼洒了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3.你知道《春》中的节令吗?

《春》完整地写下了春的六个节气,包含了一条清晰的节令纵线。①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②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③三段赞春草。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④四段咏春花。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⑤五段赋春风。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⑥六段颂春雨、惜春时。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⑦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⑧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课内问题指导】

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解题思路:(1)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品味语言,应该成为解题的重要思路。(2)如果就语言论语言,那将索然无味,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为中介,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对于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让学生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是合乎情理,都要予以肯定。如“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等均可。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三、(题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参见“课文剖析”的有关内容。

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此题也是开放型的联想拓展题,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根据春天的特点,寻找恰当的比喻赞美春天。

研讨这道题,既要体会课文语言运用之妙,又要学一点有关比喻的修辞知识。本单元比喻很多,头一课学点这方面的知识,后面各课都可运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