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九下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孟子》两章教学导航
        ★★★
【字体:
《孟子》两章教学导航
作者:王北京    教案来源:德清筏头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5

18《孟子》两章


教学导航

教学指引:
1、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古字通假等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政治局面的认识。
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要点讲解: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又一杰出代表,他提出仁政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他的文章多集中表现了这些思想倾向。他的文章气势恢弘,笔调激昂,善用排比、对偶句式,运用多种手法,对残暴统治予以猛烈抨击,对苦难百姓寄予深切同情。文章铺张扬厉,尖刻缜密,说理透彻,以雄辩著称。所选的两篇文章都能体现这些特点。
1、严密的论证结构
    《得道多助》一文,开始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作者用攻城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说明地利的重要性:再同样用攻城为例,强调与前文中“区区小城”的区别,结果仍是“委城而去”,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虽只是泛泛而  谈,也论述了普遍存在的现象。接着作者由战争推及到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上。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将“得人心”与“失人心”的不同后果相比,自然得出了结论。综观全文,在“提出论点----举例论述-----得出结论”的总体框架下,作者又用正面论述与反面剖析相结合的方法,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文思缜密,结构严紧,推理环环相扣,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生于忧患》一文在论证方式上则有别于上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列举了六位砺尽磨难终成大器的贤人故事,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用了三个富有哲理的事实“人恒过”、“困于心”、“征于色”从正面阐述,再从反面进行论述,从个人成长到治理国家,两个“无”字句说明由此带来的恶果,最后综合两方面的论述,自然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述结构方法,使中心论点的提出水到渠成,极其自然。充分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证技巧。
2、精巧的句式
    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善用排比对偶句,而且句式多变,灵活多样,很好地增强了陈说事理的气势。
   《得道多助》一文中,用了四个“非”字句,极言所据守的城池的坚固易守难攻,但结果仍是弃城而逃,“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就自然呼出。
   《生于忧患》在强调“天将降大任”前对“是人”的磨练时,用“饿”、“空乏”、“乱”等四句,反复表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有力地印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另外,文中的对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说理效果。


   学习互动
学法指导: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说理结构
      《得道多助》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两个“不如”句强调了“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接着作者列举了一个内城方圆仅三里、外城也只有七里的小城,在四面受围的情况下仍能使攻城者不能取胜,这说明了城虽小,但由于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使拥有天时的人也无法攻克它,是“天时不如地利”的缘故。再以战争为例,又举出了一个城市,只是已经不是前文所说的“区区小城”,四个“非”字句反复强调据守的城市防守严密,易守难攻,占尽了地利优势,结果却是“委而去之”,说明了即使是拥有了地利,仍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作者自然引到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作者又由战争过渡到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上。'得道即为“得人心”,得民心着得天下,只有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才能使四海归顺,统治安稳。反之,失掉民心,就是“失道”,就会众叛亲离,从而导致再坚固的城池也会不攻自破。孟子在这里着重强调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以天下为重,推行“仁政”,才会有“得道多助”的境界。这如他的“民为贵”的政治主张相符。最后作者又重提战争,突出了只有实行了仁政的君主在发生了战争时才有“战必胜矣”的结果。全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论述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生于忧患》一文开始举出了六个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都是古时贤能之士,都是几尽艰难磨练终成大器的。作者用六个经历相同境遇相近的贤人事例,一是增强说服力,也是自然过渡到“生于忧患”的论断上。“故”字就引出了以下的论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然会受到种种艰难,会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困难等逆境地锤炼,培养出不畏逆境敢于挑战逆境的能力,才能有最终战胜逆境的结果,才能“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接着作者从一般人说起,“人恒过”、“困于心”、“征于色”从三个方面说明即使是一般人也要经受困境的考验,也惟有如此,才能发奋进取。再到治理国家,两个“无”字句从反面论述了一个国家,如果缺少“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进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全文论据充分,论理透彻,层层递进,举例对比等方法综合运用,从个人经历到治国安邦,条理清晰,令人叹服。
2、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并体会其意义
    两篇都是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作者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严密的结构,深刻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大量排比、对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得文章节奏感较强,易于朗读背诵。同时,文中精辟的论述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能更全面地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论述方式、结构方法,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学以致用。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名言警句的含义。
3、疏通课文,注意文中古今异义、古字通假等语法现象
(1)古字通假:
    亲戚畔之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2)古今异义:
    池非不深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说明:对词类活用现象不必展开,点到即可。
4、课文内容的拓展
学习本文,要在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领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帮助学生培养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意志的能力,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例题解析:
1、孟子在《得道多助》一文中提出“人和” 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原因何在?
设计目的: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概括能力。
解答要点:课文先举出一个区区小城为例,一个弹丸之地且四面被围却能使占有天时的攻城者无法攻克。原因是它拥有了比天时更为重要的地利;接着同举了一个防守严密、准备充足、地险兵利的城池,因为没有人和,只能落荒而逃,说明人和的重要性。作者逐层递进,环环相扣,指出了只有“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2、本文是在谈政治,还是在谈战争?
设计目的: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文的论证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善用精当的论据来论述观点的能力。
解答要点:本文谈的是政治。作者开始举出两个“攻城”的战例,是为了论述“人和”才是最要的因素。继而由战事引到君王的治理之术上,用类比的方法告诫君主,只有赢得了民心,才能得天下,而人心向背有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才是作者所指。因此,本文选用战事为例,只是用来作为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据。以战事为例,更有说服力,更有威慑力,更能使不谙此道的君王有所触动。
3、孟子在《生于忧患》中,首先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事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所选事例对论证中心的作用,从而掌握恰当地运用论据来阐释观点的方法,注意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的详略取舍。
解答要点:六个人都是古代有名的圣贤之人,都在中国历史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都是经历坎坷,都饱受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他们没有气馁消沉,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最终都在逆境中勇敢地站了起来,成就了大事业。课文以此六人的经历为例,意在说明人才是需要在逆境中锤炼锻造才能造就的,从而引出“生于忧患”的论断。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说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目的: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知道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
解答要点:可以答“逆境出人才”或“顺境也能出人才”或“两者兼而有之”,不管学生选择何种观点,都要有具体的事例加以佐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求统一。


练习提升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亲戚畔之  (pan)  
(2)入则无法家拂士  (bi)
(3)国恒亡   (heng)
(4)舜发于畎亩之中  (quan)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辅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不顺,梗塞)
(5)、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6)、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领域
(3)出则无帝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4)以光先帝遗德        
古义:发扬光大    今义:光明
4、翻译下列各句
(1)、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焦困思虑堵塞后才能有所作为。
5、简答题
(1)、《得道多助》中,作者反复强调“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地利”“天时”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因为作者虽然反复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场战事中拥有了人和就能克敌制胜,但作者并没有否认“天时”“地利”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人和”的意义更大、作用更明显罢了。
(2)、1990年8月,伊拉克为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科威特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发动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影响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利益,于是美国以恢复海湾秩序为名,联合几个西方国家组成多国部队悍然发动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败,而英美等西方国家也趁势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他们的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战争行为也同样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强烈谴责,使他们一度在政治上陷入孤立的境地。请根据以上所说的史实,结合《得道多助》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海湾战争的看法。
答: 伊拉克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动了侵略科威特的战争,属于不义之战,必然“失道”,最后战败也是情理之中;
      英美等国打着和平的幌子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属非正义行为,遭受到谴责和政治上的孤立也是在所难免。
     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题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展开)


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 今举大计亦死  (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  (任用)
(2)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
(3)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香远益清   (更加)
(4) 生于忧患   (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   (向)
2、下列关于语段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出自《墨子》,语段集中阐释了作者的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的思想主张。
B、作者先从主观角度再从客观方面对人才的形成的条件进行了缜密地论述。
C、学习课文是要让我们知道真正的人才是要在艰难的境地中才能百炼成钢,所以要想成才,我们要坚决拒绝顺境。
D、课文采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和排比对偶等修辞使论述形象生动、透彻精辟,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来加以论述。文章先谈个人成才的问题,举出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终负大任的人为例,说明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体相仿,最后自然归纳出论点。
4、如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论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几个其它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至少写出两件)5、搜集与课文中心论点相关联的名言警句(至少二条)
参考:(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拓展训练

邹孟轲母
    昔孟子少时,孤,母仉氏守节。其舍近墓。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子。”乃去,舍市,近于屠,其嬉游为贾人(商人)炫卖(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其嬉游乃设俎豆(古时祭祀用的礼器),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乃去,舍市。      (就,于是)
(2)及孟子长。       (等到)
(3)复徙舍学宫之旁。 (迁移,搬迁)
(4)卒成大儒之名。   (最终,终于)
(5)昔孟子少时,孤。  (失去父亲)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此非吾所以居子。
   译文: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2)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君子都说是孟子的母亲善于教育使孟子从小就逐渐受到礼教的熏染。
3、 孟母在第三次搬家后说“真可以居吾子矣”,其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孟子的行为和表现。
答: 根据: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 叙述了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 )
    启示: (“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或“孟母教育有方,谆谆善诱”等等)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