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
【字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6

课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概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重点

难点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
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
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
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
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
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
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 纤(要)塞 (阻)塞 (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概述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重点

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题

芦花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概述

 

重点

难点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4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课题

蜡烛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
、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及背景。
2
、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
、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
、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
、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
)、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
)、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
)、课后练习二。
  4
)、课后练习三。
6
、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
、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
、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概述

 

重点

难点

体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
、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
、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
)、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
、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
)、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
)、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
、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
、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
、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
、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
、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概述

 

重点

难点

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课前准备
1
、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
、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动人感情。
三、出示目标
1
、领会文章的主题。
2
、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五、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六、研读赏析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
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七、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
、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
、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 ti o      便要还家(y o
           
    骥( j                 守( 
2
.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                  (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 ti o     便要还家(y o
           
    骥( j                守( 
三、课文分析 
1
.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
.同学齐读课文。
3
.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4
、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弃        便舍船         :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做标记   处处志之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l
、课后练习。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刚才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现在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
.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
提问: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课后练习。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问津者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课题

陋室铭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的特点。
2
、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
、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
、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概述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重点

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文章,题目叫《陋室铭》。(板书课题)
2
、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3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目的是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本文是属于哪一种呢?(称述什么功德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
、学生自由读。(回忆鲁迅少年读书时的情景,得出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大声朗读。要求大声读──大声朗读)
2
、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突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读音、句读。
3
、让学生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
4
、范读。(突出古人读书的韵味,但不必做出古人读书的姿态。)
5
、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
、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
、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
、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一目了然。)
2
、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3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这种文体的特点。)
(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联系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4
、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七、作业。
1
、课外练笔。
文章美不美,托物言志的写法妙不妙?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2
、课内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
、《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
、《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八、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课题

爱莲说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概述

 

重点

难点

背诵本篇文言

理解借物喻人    了解对比烘托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 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
要求学生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
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
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
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
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
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
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课题

核舟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概述

 

重点

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
.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
.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名为,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
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
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
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
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
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
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总的顺序。
1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
.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概述

 

重点

难点

背诵课文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
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选贤与能:通
c
讲信修睦:培养
d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
皆有所养:供养
g
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
不必藏于己:私藏
j
谋闭而不兴:发生
k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
全班交流
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
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背诵并默写全文

 

 

 

 

 

 

 

 

课题

核舟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概述

 

重点

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
.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
.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名为,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
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
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
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
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
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
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总的顺序。
1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
.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课题

望岳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
、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
、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概述

 

重点

难点

背诵此诗。
理解诗的意境。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眼框。,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课题

石壕吏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
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
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概述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
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
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
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
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
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课题

望岳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
、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
、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概述

 

重点

难点

背诵此诗。
理解诗的意境。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课题

阿长与<山海经>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概述

 

重点

难点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大屏幕显示课题,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作者简介(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mù   pīlì  jíe    dàn
          惶急   疮疤   渴慕  霹雳  诘问  惧惮
四、研读课文
1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
.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
.长妈妈懂得哪些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4
.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5
.然而,最让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
.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
A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什么心理?
明确: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B
.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7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小结: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的感情变化如何?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
切切察察的毛病 饶舍多事 不大佩服 欲扬先抑
摆成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善良真诚 不耐烦
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特别的敬意
买《山海经》 热爱关心孩子 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A
.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鼠》的片断。
B
.《狗??鼠》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五、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课题

背影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 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 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概述

 

重点

难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听歌曲《父亲》,分析其主旨,联系父亲形象导入新课。 组织课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制造积极课堂情境。 集中注意力,调整精神状态,进入情境。 尽力排除各种干扰
介绍作者及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注解1 学生阅读注解1 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学习新课 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检查预习 学生板演 补充:栅  不能自已 惦记
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课文 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
、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个别指导 默读课文,勾划语句
整体理解
1
、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
、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
、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
、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
、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
、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5、发言并讨论 总结并板书
说话训练 指导 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评价
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作业 1、造句
A
、祸不单行B、晶莹C、踌躇
2
、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板书设计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课题

背影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 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 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概述

 

重点

难点

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 朗读 听写 尽力排除各种干扰
学习新课 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
、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
、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3
、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
、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
、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引导分析讨论 积极讨论交流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等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评价。
阅读理解2345
讨论:
1
、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
、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
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主持讨论 自由讨论 总结并适当明确
重点语句理解
1
 体会父亲说的四句话
2
 “太聪明了的含义
3
 四次流泪的原因 组织讨论 参加讨论 评价讨论
作业 抓住特征描写自己的一位亲人
题目可写成《我的   》《    》或者以其特征为题 公布要求 认真写作 巡回指导

 

 

 

 

课题

台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概述

 

重点

难点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知父亲是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博大精深的高大形象,那么,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分析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二、 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234的问题读书。)
1
分组比赛查字典并把自己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涎( )水 揩( 尴尬( 凹凼( 筹( )划
黏( )性 镶嵌( 蹿( )上 掺( )上 胯( )骨
糟糕( 撬( 倔强( 门槛( 茬( )硌(
2
5??1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后,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略)
3
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知家是怎样的家境?从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后板书如下。)
旧台阶
回忆 ???? 造台阶???? 经济的落后
新台阶
|????
父亲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线索(台阶)
4
学生提问问题。(问题在后补充)
三、 探究如下问题:
1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自己得出结论):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阴阳八卦的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我想今天的一些商标,或许是这种文化传统的继承吧!诸如三九胃泰九九感冒灵“555”烟、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台阶的高,实质上就是主人地位的高。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注: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阴阳八卦的文化传统还可以在农村找到相应的建筑物,如四合院。(A)、清静、安全;(B)、东南西北四神的保佑,以示平安。所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和平、团结以及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
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4)、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看:
提问:父亲的创业为什么如此之艰难呢?(可以从课文内容引入)
提示:A、低??高(台阶三级??九级)。人老了,身体垮了??发展缓慢。
B
、柴??1.5元钱。材料来之不易??农村经济的落后。
所以,从父亲的身上,我们可知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尽快的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总之,父亲创业如此之艰难的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四、讨论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提示: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提示: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提示: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5
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30段的含义? (提示: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五、 教学反馈:
1
父亲为何要造一间有台阶的房子?
2
父亲是如何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
3
新屋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了?

 

 

 

 

 

 

课题

老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

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概述

 

重点

难点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课题

老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

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概述

 

重点

难点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
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
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
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
.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课题

信客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概述

 

重点

难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
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从主人公身
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克扣  接济  唏嘘(xixu) 稀罕  (e)  呵斥  (jie)  焦灼 伎俩jiliang) 颠沛 吊唁(yan) 文绉绉(zhouzhou)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nuo)       生死祸福猝(cu)   昏厥(jue)    满脸戚容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必要时进行合作探究),理清行文线
索,把握文章结构。教师可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明确:
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编写提要,把握主要内容。
要求简明扼要,语言平实。概括主要情节,减删细节。
提示:
a
.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
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b
、信客生涯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概述

通过初读、研读、美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重点

难点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 展示图片信息导入。
1.
教师让学生拿出收集的图片,并告诉同学们展示的桥名及其重要特点。
2.
教师用多媒体映示六幅桥梁图,2幅梁桥、2幅拱桥、2幅梁桥,适时介绍桥梁的基本型式:梁桥、拱桥、吊桥。
3.
课件播放赵州桥、卢沟桥的景色。让学生边看边说观看的感受。
4.
揭示课题,交代文体,简介作者。
5.
启发设疑。
(学生可能会问:中国石拱桥有那些著名的桥梁?中国石拱桥有那些特点?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石拱桥,而不学中国现代化大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对我们中学生有何现代意义?)
6.
小结提炼本学习目标。
①.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②.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③.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分节指名读课文(代替检查预习)。提出要求:
    ①
读者:读正确、读流利。
听者:准备帮助读者正音。
完成投影练习:根据初读印象填写下列句子。
石拱桥是                    的桥。
中国石拱桥是                    的桥。
赵州桥                    的桥。
卢沟桥是                    的桥。
南京长江大桥                    的桥。
2
、学生读课文,正音。
3
、指名汇报练习情况。教师可提炼板书(可以用投影片映示)。
石拱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成就惊人
        
赵州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卢沟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云南长虹大桥:世界最长  独拱石桥
(说明:以上作为初读课文的任务,主要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不要拘泥于答案的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自由的说,只要说得有理,不管课文中有没有定论,都要给以肯定和赞扬。教师的点拨和提炼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宜。)
. 细读课文,讨论评析。
1.
让学生根据板书,结合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等桥特点的句子,作简要分析。(可以分组读书、讨论:一组讨论石拱桥;二组讨论中国石拱桥;三组讨论赵州桥;四组讨论卢沟桥)
2.
各讨论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包括不能统一的问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
(说明:每个问题要让学生作自由地回答,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评价,等学生的意见都说出来了,再作整体提炼,并表扬个别学生。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学生思维、练说的时间,也让学生有分析比较的时间。这样,教师的总结提炼,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思维的提高。)
3.
讨论课始问题: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石拱桥,而不学中国现代化大桥?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对我们中学生有何现代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着重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民族自豪感。)
. 美读课文,摘抄背诵。
1.
速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表现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等桥特点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美美的读出来。(能简要说明理由??体会的更好。)
2.
选摘你认为精彩(可以是用的精当的说明方法的、可以是运用恰当修辞方法的)的语句,选择一两句背一背。
(说明:这两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也可以自由选择,或美读,或摘背。教师只需适当点拨,不必统一答案,不必恣意拔高。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启迪学生的思维。)
. 技巧拾贝,迁移运用。
1.
本文是说明文,文章写得很美。你是否发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那些说明顺序和方法,以及其他的写作方法。
2.
家乡的小桥为题,写200字以上的说明文。要求:能用上二、三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说明:提炼说明顺序、方法以及其他写作方法在课内完成,写作可放在课外完成。)
. 板书设计。
                           
    
石拱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成就惊人 增强民族自信心
        
赵州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创造美好明天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卢沟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课题

桥之美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概述

 

重点

难点

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 “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
、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
、风雨桥(形式独特)
 

 

 

 

 

 

 

 

 

 

 

 

 

 

 

 

 

 

 

课题

苏州园林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
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
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概述

 

重点

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
、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
、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
、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
、(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
、(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
(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
、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
、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
、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
、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
、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
、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
、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
、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
、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
、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
鱼戏莲叶间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1
、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
、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3
、我们一初中就是极富吴文化韵味和苏园风格的姑苏名校,课后各小组结合学校的园林资源写个调查报告,介绍惠荫花园一初中。

 

 

 

课题

故宫博物院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概述

 

重点

难点

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

 

学习方位词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
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
阅读学习重点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
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
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根据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
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
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
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
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
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
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
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
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
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
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
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
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
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
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
课堂练习: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3)
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课题

"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概述

 

重点

难点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语言运用
1
找出下列句中用得准确的词语。
(1)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
2
造句。
…………而且……
3
模仿例句,用所给的诗句写一段话。
1: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2)
江山如此多娇
4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
,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
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课内精读
(
)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j-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5 文段的中心句是:
6
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7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8
结合文段内容给下个定义。
【二】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伦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9
选文的总说旬是:
10
.从选文看,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
)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1
.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是:
12
.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课外选读
桂林阳朔
从阳朔县城沿公路南行约五公里,便到了田家河,有工农桥,是旧时青克渡渡口,东望有獭岩、骆驼过江诸山,更有农舍、绿竹点缀期间,波光筏影,山川如画。再前行约半公里,便到穿岩。这是个造型别致的小石山,就在穿岩村边,前临金宝河,山石色彩斑斓,岩洞前后穿透,像个巨大的城门,又像个中空的石罩。在靠近山顶的岩边,有一小石悬空横出,形状如钩;河边有一石似浮蛙;南面山坡上的数块奇石很像小熊。渡口对岸有株古榕,大逾六抱,荫蔽亩余,一枝横出如卧龙。据说此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有人把这些景色编为歌谣说:金钩挂山头,青蛙水上浮,小熊满山跑,古榕伴清流。
月亮山在穿岩之南约一公里许,山顶有一穿洞,如一轮皓月。若在山东南面历村边的赏月路上边走边望,随着人们行进的位置不同,洞后山峰掩蔽天空光亮的多少不一,可看到上弦月,娥眉月,下弦月等圃缺变化的奇景。清人徐延诤有诗说:峰峦顶上镜光浮,旦夕空明未见收。自昔悬崖崩一角,至今遗魄照千秋。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
(
徐君慧)
13
.第一自然段引用歌谣有什么作用?
14
.第二段中观月的顺序是什么?可看到
几种情形的月?
15
.结尾处两句诗中的惟此镜”“广寒游里的广寒分别指什么?
思考探究
16
.文中含的诗句很美,请摘抄一两句,并对其作简要的评析。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概述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概述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题

奇妙的克隆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概述

 

重点

难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
、明确什么是克隆。
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
、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课题

奇妙的克隆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概述

 

重点

难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㈠克隆的科技成果
1
、分组自学。自学要求:
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
、小结上述内容。
㈡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
、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
、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又要有
3
、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齐读结尾这段话。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概述

 

重点

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
.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
.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
.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概述

 

重点

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 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a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
.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  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课题

生物入侵者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概述

 

重点

难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
.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
.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
.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
    
摆出现象:??()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
    
揭示态度:??()
    
采取措施:??()
写法探究
O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
.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
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
.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
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  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课题

你一定会听见的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并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
加强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概述

 

重点

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师放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 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①
学生放开喉咙自由朗读课文。 ②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③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②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感知。  ③各小组推进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的观点。  ④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总结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 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
由学生争取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要读得犹如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②
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
   a 
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划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
四人小组交流。
   c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不好说一定要喜欢这句话,或者那句话,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可以,但一定要有理由,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例如:
   
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
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
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
   
有的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③
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五、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探究: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教师导学〕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②“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是不是有声音?  ③无声写起有何意图?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六、拓展延伸,声音游戏
  
请多位学生放自己搜集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并简述自己当时听到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七、布置作业:把自己用心听过的声音感受写成一段文字。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11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10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三峡古诗选集:http://www.lifetour.com.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http://www.scbiztrip.com/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http://news.sina.com.cn/z/sanxia/index.shtml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
、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 (zhàng) (xī) ?(yǎn) (zhǔ)  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  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
、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
、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绿绘色,以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            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   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哀猿凄清
                           
。。。。。。。。。。。。。。。。。。。。。。。。。。。。。。。。。。。。。。。。。。。。。。。。。
      色、有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11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10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三峡古诗选集:http://www.lifetour.com.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http://www.scbiztrip.com/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http://news.sina.com.cn/z/sanxia/index.shtml

课题

答谢中书书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
、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
、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
、反复朗读课文
2
、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与(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11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10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三峡古诗选集:http://www.lifetour.com.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http://www.scbiztrip.com/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http://news.sina.com.cn/z/sanxia/index.shtml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概述

 

重点

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
)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
)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题

观潮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概述

 

重点

难点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艟(     倏(     泅(     舸(     雉(       溯(     僦(     绮(     溢(   
2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   皆披发纹身(        皆出酒食(      既而: 既而渐进(         既而儿醒(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
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上,立足点在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 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读感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字来形容作者,这个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
助学资料]
1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
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一痕
                                  
天空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两三粒             闲情雅致
      湖心亭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概述

 

重点

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11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10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三峡古诗选集:http://www.lifetour.com.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http://www.scbiztrip.com/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http://news.sina.com.cn/z/sanxia/index.shtml

课题

诗四首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概述

 

重点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
.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
.指导学生朗读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
.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
.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
.质疑探究
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
.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
.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
.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
.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课题

诗四首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概述

 

重点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
.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
.指导学生朗读: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
.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
.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诗中的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
.、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