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解读“余秋雨现象”
有位中学教师曾对中学生做过一个“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作家”调查,结果余秋雨“得票数”相当高。令人费解的是不少大学生也“英雄所见略同”,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大概余秋雨自己也没想到,他会被哄抬出一个“余秋雨现象”。80年代中期以前,余秋雨默默地在戏剧领域耕耘,在文艺学中沉思。如果只是这样,也许,余秋雨的名声也只是在一个小小的圈子内被人知晓。伴随着枯寂的学者生活,余秋雨走出书斋,到敦煌、游三峡,又将所见所感见诸文字,这就是《收获》上的一个专栏“文化苦旅”。这真是谁也没想到的,当年的知识出版社推出《文化苦旅》后会连续畅销,几乎卖疯,终于被不法出版商看中又有了层出不穷的盗版本。“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以为,《文化苦旅》对中国当代散文有三点点拨。首先是针对了“17年”的假、大、空,以及做作、矫情,而体现出令人怦然心动的说真话、抒真情,其次是针对了通讯、报告类散文,而有了更多的文学味。另外是针对了“小女人散文”,而做到大开大阖,并由此形成“大文化散文”的发端。可以说,这三点正是《文化苦旅》的历史贡献。
我更欣赏的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在枯灯黄卷中,余秋雨筚路篮缕,一丝丝扒出中国历史的隐迹。那“十万进士”、“苏东坡突围”以及清王朝官员流放地、中国城市的命运,几乎是力透纸背,令人欲罢不能。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大文化散文。
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两种奇怪的发展。也许是台湾发生过于肉麻的吹捧声(诸如“国宝级”等等),也许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疯狂一般的畅销以及不断曝光、“作秀”,终于,对余秋雨的指责甚嚣尘上。老实说,一片詈骂声中只是一些挖空心思地丑化,找几个形容词漫画,真正有份量的评论并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时出版商推波助澜(包括报刊),抢时间出骂余书,甚至越耸人听闻越好。想想也难怪,不刺耳又有谁会注意呢?不过,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越骂越出名。余秋雨真应感谢骂他的人,因为由此他几乎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大名人了。另外一个发展,便是余秋雨的创作每况愈下,《收获》上的专栏“霜冷长河”越来越糟,《千年一叹》使人不能卒读。也许,他忙于招架;也许,他忙于客串、应酬。文人,还是应多读点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