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正文
余秋雨:我为什么封笔
          ★★★
【字体:
余秋雨:我为什么封笔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6

余秋雨:我为什么封笔

 

  1011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应邀来济南担任“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名家讲座”主讲人。他以自己对文学领域的独特理解和创作的切身体会,以通俗不乏哲理、中肯不失犀利的言辞,引发现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余秋雨——著名文化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为考察各大古文明遗迹,他穿越世界上很多危险地区,被国际传媒称为“当今走得最远的文化行者”。

  我有文字上的洁癖

  余秋雨是中国文坛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整个讲座过程中,余秋雨除了向台下的青少年讲述读书之道外,数次针对当今文坛上的种种现象有感而发,同时首次向济南的读者道出了自己封笔之说的来由。

  演讲中,余秋雨毫不隐瞒自己对当今文坛的不满。他说:“现在的文化环境非常不好,一些很无聊的文人一直横在我和读者之间,我可以不理会,可读者却已经看到他们了,并听到他们在乱讲一通。这让我非常反感,因为我眼里容不得一丝邪恶。”对于来自批评方的声音,余秋雨笑说:“我一直不去理会。许多人奇怪:这个家伙身体居然还这么好,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众所周知,余秋雨近期推出了其记忆文学《借我一生》,并宣告这是自己告别中国文化圈的封笔之作。这件事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余秋雨真的要封笔了吗?

  余秋雨说:“谈封笔是个非常艰难的话题。从乐观的角度讲,我不能把一件事没完没了地做下去,在写作这件事上,我做的时间太长了,我不愿意做重复的事情,不会占在一块领地上不走的。从悲观的角度讲,现在的文化环境很不好,而我又有文字上的洁癖。目前来看我只有两种选择,如果要继续写作,我就要离开这片土地,可我热爱这片土地,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封笔。”

  看与自己有缘分的书

  在谈到青少年要不要读书这个“伪问题”时,余秋雨坚定地主张:生命要拒绝平庸,而只有读书才能让人摆脱生命的平庸。他感慨: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妈妈,由于小时候妈妈从来不逼迫他做家庭作业,使得他有很大的自由时间用来读书,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被灌输的东西太多,或许连发傻的机会都没有了。

  谈到具体阅读什么书,余秋雨说,年轻人应该树立书籍分等级的观念,从阅读效果上看,青少年应该寻找第一流的书,让优秀的文化信号而不是第三流的书籍占据了年轻的生命。余秋雨的读书心得是:读书应该总是占领制高点,每到一个领域,自己总是要先弄清这个领域的最高点,这看起来很慢,但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很多知识。

  看与自己有缘分的书籍是余秋雨的另一心得。他说,一本书看不下去,不是自己不行,也不是书本身的问题,可能与书的缘分还不到。说到这里,余秋雨自称自己大学时期曾经看不懂《红楼梦》,同宿舍的人有的读了6遍,有的读了12遍,而自己连一遍都读不下去,所以大家一谈《红楼梦》,他就不好意思作声。余秋雨认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承认自己没读过哪本书并不丢人。

  余秋雨多次谈到对中国文化的担忧,认为由于当前建设和破坏的比例严重失衡,文化复兴遥遥无期。说到这里,余秋雨语重心长地寄语台下的年轻人要多做建设性工作,少做破坏性工作,尤其要提防破坏性元素浸入年轻的心灵,否则就是生命的悲哀。

  我喜欢“旅行家”这个称呼

  讲座结束后,余秋雨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畅谈了自己的生活,使得现场的气氛骤然活跃起来。余秋雨说,自己崇尚自由的生活。因为追求自由,他在年轻时辞掉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余秋雨说他基本上几个月不看报纸,也没有手机,他说这样可以充分享受生命的自由,可以有时间用于写作。

  余秋雨的头衔很多,文化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在众多荣誉中,余秋雨说自己最喜欢“旅行家”这个称呼,并认为这是自己所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

  当问及有关他婚姻不和的传闻时,余秋雨有点苦笑不得:“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传闻,我一直真诚地感谢安徽赐给了我这样一个妻子。遗憾的是今天马兰没有来,如果今天她也在这里,肯定会第一时间跳出来澄清这个事情。”最后,余秋雨不忘幽默地添上一句:“谢谢济南人对我家庭的关心,我们过得很好。”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