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八上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人教社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学习指导
        ★★★
【字体:
人教社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学习指导
作者:中语编写组    教案来源: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7
第一单元

本单元将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广阔的革命生活画面。学习这几篇课文,首先应结合课本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仔细揣摩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人物分析的一般方法,认真把握文中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1. 《新闻两则》
●问题齐商量
(1)什么叫消息?它具有哪些特点?
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包括:①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消息具有以下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消息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如“我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歼灭及击溃” 指敌军全部被消灭,表现敌军已无力抵抗;“广大地区”指并非全部占领,但大势已成定局。语言准确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处处洋溢着革命家的胜利豪情。
●特别关注
读准字音:溃退kuì(别读成“ɡuì”) 歼灭jiān(别读成“qiān”) 管辖xiá(别读成“hài”) 锐不可当dāng(别读成“dǎng”)
●试试这样学
(1)课前阅读课后练习一、二,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快速默读课文,从文题入手,初步了解两则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3)朗读课文,用列图表的形式理清两则新闻六要素的内容。
(4)体会两则消息“准确简洁、气势磅礴”的语言特征。
(5)学写一则消息。
●小试锋芒
一、 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阡陌 歼灭 迁徙 B. 当真 当天 锐不可当
C. 阻塞 要塞 塞子 D. 蛮横 横渡 横七竖八
二、 填空。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 消息是对真实情况的报道,用词要力求准确。请简要说说文中加点词“业已”的表意作用。
业已:
3. 文中加点的“击溃”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2. 《芦花荡》
●问题齐商量
(1)本文主人公——老头子具有什么个性?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和大女孩受伤,都由此发生。
(2)本文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本文环境描写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作者将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融合起来,不仅烘托了人物形象,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增添了战斗的诗情画意,使本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特别关注
读准字音:白洋淀diàn(别读成“dìng”) 飒飒风响sà(别读成“sù”)
往上蹿cuān(别读成“cuàn”)
看准偏旁:寒噤(别写成“襟”) 张皇失措(别写成“错”)
●试试这样学
(1)分角色朗读,揣摩撑船老头子和两女孩的性格特征。
(2)抓住主要人物的形象。本文的主人公是撑船的老头子,一切表现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文中有用环境描写烘托的,有用内心感受侧面反映的,还有用肖像、语言描写正面表现的。
(3)赏析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并思考其作用。
●小试锋芒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水淀( ) 往上蹿( )
二、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月明风( )   转弯( )角 ( )( )风响 张皇失( )
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1. 本来要冲破敌人严密的监视视线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老头子的小船似乎出入自由,一会“撑出来”,半夜又“飘回来”,这种表达有些什么特点?



2. 最后一自然段补充“而且不带一枝枪”有什么好处?


3. 孙犁的文笔清新、雅丽,你欣赏本文段的哪些词句?请摘抄下来并赏析。
词或句子:


赏析:

3. 《蜡烛》
●问题齐商量
文章围绕“蜡烛”命题立意,这样写好在哪里?
本文虽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却不正面去写激烈的搏斗场面,而是抓住带有象征意味的事物——蜡烛来命题立意。“蜡烛”既是故事开展的线索,是老妇人寄托哀思的情感对象,又是跨越国界的军民情谊的见证。因此这样写更有感染力。
●特别关注
读准字音:瓦砾lì(别读成“lè”) 匍匐pú fú(别读成“pú pú”)
地窖jiào(别读成“qiào”或“gào”)
看准笔画:鞠躬 颤巍巍 精疲力竭
●试试这样学
(1)带着“为什么南斯拉夫老妇人为苏联战士祭坟?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怀有怎样的感情?”两问题朗读全文。
(2)分析老妇人的形象,并将她与《芦花荡》中的老头子进行比较。思考两个人物各采用了什么刻画方法,对你以后的习作有什么启示。
(3)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与《芦花荡》的环境描写作一番比较,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风格,各有什么作用。
(4)概括“蜡烛火焰”的象征意义。
●小试锋芒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瓦砾( ) 匍匐( ) 地窖( ) 颤巍巍( )
二、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1. 作者补充说明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这有何用意?



2.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请揣摩文段的第二自然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问题齐商量
(1)为什么说文中体现的雨果的态度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人类的立场。作为一名法国人,在本国公开抗议政府的强盗行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另外,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的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2)雨果在文中使用了不少的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期待雨果对远征中国胜利给予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具有尖锐的讽刺意味。
●特别关注
读准字音:瞥见piē(别读成“biē”) 劫掠jié(别读成“què”) 晨曦xī(别读成“yì”)
看清字形:不可名状(别写成“明”) 眼花缭乱(别写成“潦”) 赃物(别写成“脏”)
理解词义:①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②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③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试试这样学
(1)默读全文。
(2)思考:巴特勒上尉为什么要征求雨果的意见?
(3)标出雨果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大声朗读,细细体味。
(4)思考:圆明园被焚掠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贪婪、凶残吗?
●小试锋芒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瞥见( ) 眼花liáo( )乱 惊hài( )
劫掠( ) 不可míng( )状 晨xī( )
二、 填空。
人类的智慧凝成了无数经典建筑,希腊有被额尔金等人劫掠的 ;埃及有至今未被揭开巨石如何堆砌得如此完美之迷的 ;罗马有残忍的人兽决斗的 ;而中国有毁于英法联军的 。
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1. 作者所说的“两个强盗”指: 和 。
2.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那儿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3. 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问题齐商量
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这是否矛盾?
记忆“沉重”是因为在克拉库耶伐次曾经发生过一场惨剧——一天之内七千多人被纳粹杀害,其中竟有三百个孩子。从历史到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战争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
面对死亡,有一位老师毫无畏惧地说道:“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面对死亡,孩子们、工人、木匠、牧师在小纸片上、身份证上向亲人表达着挚爱。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所以萨特之说没有矛盾。
●特别关注
读准字音:荒谬miù(别读成“xǔ”) 杀戮lù(别读成“miù”)
看准字形:杀戮(注意与“谬”字区别开)
理解词义:①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②憧憬:向往。
●试试这样学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开头引用了萨特的一段话,如何理解其中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3)“雨”贯穿全文,这“雨”起到什么作用?
(4)第三部分写作家们的讨论,读了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后,你有何感想?请与同学们讨论交流一番。
●小试锋芒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
chōng( )憬 杀lù( ) 荒miù( ) 恍hū( )
二、 课文第一部分“四句话”就是“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天气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个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1.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中为什么给“人”加了引号?


2.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上演的目的是什么?


3. “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写“倾泻的雨”有什么作用?






一、 实践活动。
参加学校内外的集体活动,积累和挖掘新闻素材,总结举办其中一次活动的意义,从活动中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写成一篇活动札记。
二、 写作:写一则消息。
请你根据学校或班级近期开展的活动,写一则消息。把事实写清楚,语言明确精练。写好后送交学校广播站。



一、 给下列形似字注音。
获 砾 遏 噤
荻 烁 竭 襟
二、 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①juǎn tǔ chónɡ lái ,宣布下野,大搞和平谈判的②yīn móu 。后来谈判破裂,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1日发动了渡江战役,以③ruì bù kě dānɡ 的气势④jī kuì 了国民党⑤cǎn dàn jīnɡ yínɡ 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
三、 结合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火焰:
2.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
四、 口语交际。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烂丰富的色彩。”
面对此话题,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请你代他们回答。
小孩:
病人:
五、 课内阅读。
请阅读甲、乙两文段,回答问题。
(甲)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乙)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1. 甲文段中老头子在“狠狠地敲打”鬼子时,还不忘“向着苇塘望了一眼”。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2. 乙文段强调了五次炮火(画线句子),有什么好处?


3. 同是有关战争时期的环境描写,但《芦花荡》和《蜡烛》是完全不一样的。请将下面两处环境描写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风格。相比之下你更欣赏哪一篇?请说说你的观点。
(1)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怎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2)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4. 两文段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请分别找出两文段一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1)老头子:
这些动作写出了
。 (2)老妇人:
这些动作写出了

5. 两文段的主人公都是战争中的老人,都向往和平,并用其行动去维护和平,但他们给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你觉得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各有什么特点?




六、 课外阅读。
(一)
(据新华社电)①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22时),“嘭”的一声巨响真如晴天霹雳,惊得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居民目瞪口呆。按计划9时16分在这个州着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了。消息随着电波迅速传遍了全美国,全世界。
②万千的美国人从电视屏幕上眼睁睁地看到了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蓝色的天空中出现了很大一个火球,它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弧光,接着这个火球变为两个、三个、四个,随即划出两条、三条、四条长长的弧光。随着弧光的飘去,多少张脸流下了难以抑制的眼泪。最惨的是宇航员的家属,他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准备迎接分别了16天的亲人。
③“哥伦比亚”号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两名是女性。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④根据美国宇航局信息,上午8时左右,正在按计划返回地面的“哥伦比亚”号报告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其左翼的温度传感器信号丢失,轮胎气压出现问题。9时以前,当地面指挥中心再次询问详细情况时,联系中断,几分钟后即出现了上述一幕。
⑤出事时,“哥伦比亚”号返回到了得克萨斯州中部上空,当时的飞行高度为62000米,航速为每小时两万公里,正向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方向飞行。
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现有五架航天飞机中资格最老的一架,首航是1981年4月,本次是第28次执行任务。这次为期16天的科学考察从今年1月16日升空时开始,共进行了80多项科学实验。
1. 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 从“消息”结构的角度看,第①段是全文的 ;从叙述的方法看,第①段采用了 的写法来开头。
3. 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因此,本文的背景材料是 、 两段。
(二)致命的母爱
刘 庸
①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有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②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③“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多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④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声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⑤“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⑥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得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⑦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救援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⑧“这女人居然也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1. 给加点字注音。
瑟缩( ) 怒吼( )
2. 本小说的主人公是 。作者主要采用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表现主人公。3. 下面有三小题,请你任选两题并答题。
(1)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两例,说明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
表现了:

(2)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描写的作用。
例:
表现了:

(3)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心理描写的作用。
例:
表现了:

4. 年轻的敌兵感激梦中渴盼的母爱,却击毁了正真切享受的母爱。女主人的母爱带给她的不是感激和报恩,而是无情的杀戮。这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战争总是由少数争权夺利的极端分子挑起,但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平民,特别是妇女和孩子。2003年,美伊之战让无数伊拉克人无家可归,也令许多驻伊美英士兵有家不能归。2004年,随着亚辛的被炸身亡,巴以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战争何时停止呢?停止之后,会不会有永久性的和平呢?请你们查阅资料,分正反两方辩论一番。
辩题:世界会不会有永久性的和平
正方:世界会有永久性的和平
反方:世界不会有永久性的和平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