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 了解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所表现的军事才能。
二 理解一些词的古今义差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二课时。
二 发挥课文注解的作用,并作必要的补充,熟读而弄懂文意,在此基础上要求背诵。
三 语言知识以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为主,词性句法尽量少讲或不讲,着重在弄清词义,读通课文,并要锻炼断句能力。
四 可试从史的角度了解《左传》,读懂文章,避免过多地作文外之意的“挖掘”和褒贬。
五 边读边练,边巩固边消化,改变全文读完后才做大量练习的习惯做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左传》;训练整理笔记的能力。
二 词在课文中的表义,与今义的比较。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课文注解,使用字(词)典,读课文,初知文意,并带着疑难问题上课。
教读课文
一 作品的概况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再次参看“阅读指导”、题目注解,问预习后有什么问题(掌握学生要求解决的疑难内容),然后讲述。
1.关于《左传》 我国的编年体《春秋》史记载着上自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14年(前722-前481)242年间的史事。《春秋》只用简单的句子纪录大事,叫做“经”。在这句话后边,有详细记述这句话内容的文句,叫做“传”(读音)。《春秋》据传是孔子删定的。作传的有各家,《左传》据传是一个叫做左丘明的人作的。(《左传》或称为《左氏春秋》,或称为《春秋左氏传》)但《左传》所记述下至前454年为止,记事比《春秋》更多。《左传》是否全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姓左名丘明,或姓左丘名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甚至有没有这个人?这一连串问题学术界争论很多,说法不一。《左传》依据《春秋》,按时间顺序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史料丰富,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重要史书。因为记事详明,它又常被人视为文学著作。它还被儒家列为十三部经典著作之一。原文无“曹刿论战”这样的题目。它的体例是这样的:“经”的部分列某公几年,又依次列月,有时用干支记日,记录大事。“传”的部分在年月之下详细记事。例如,记长勺之战,“经”只有一句:“(桓公)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以下续写到冬十月的大事为止。“传”记述这件事,有大段文句(引导看课文),文下还续记其他的事。后人截取关于长勺之战的记述文字,标题为《齐鲁长勺之战》,现在则流行用《曹刿论战》这个标题了。(讲述时视学生程度的高低,适当板书,以便笔记。)
2.长勺之战的原因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求杀纠,在乾()时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必须杀纠。鲁国没有这样做。随后,齐军就出动,杀纠之后又进军在长勺与鲁军会战,这时已进入庄公10年(前684)了。
二 课文诵读和词语练习
1.听讲述后参看板书、整理笔记,巩固对《左传》和长勺之战的时代背景的了解,然后参看注解,默读课文两遍。巡回,了解笔记情况,并根据已掌握的疑难问题,帮助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从朗读的速度、连续、停顿可检验理解的程度,随时指点。
3.范读课文,用范读的语气并借助手势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文意。
4.指导理解词句(可适当提问,回答则要求简明,不要多花时间)。词语:师,军队。伐,公开出军进攻。请见:请求(庄公)接见。臣下拜见君王称为“见”,如朝见、陛见。肉食,以肉为食。这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并没有对立或不友善的含义。间,间隙、夹缝,引申为“插到中间去”,课文中就是参与其间的意思。鄙,鄙陋,固陋不通;也作谦词,如自称鄙人。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小惠未徧,庄公分衣食,得恩惠的只是他左右亲近的,所以这样说。牺牲玉帛,都是祭品。牺,特指纯色的牲畜。信,信实、诚实,指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孚,为人所信服,所以说是大信。败绩,《左传》有一套习惯用语,大崩溃叫做败绩。驰之,驰车追赶齐师,之,指代齐师。再,两次、第二次。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的或大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亲自审察,也要按情判断。狱,案件。虽,即使。情,指合乎实际,合乎道理,不致枉屈。“忠之属也……”这句承上文意思,“必以情”,就是想要利于民,能尽自己的心,忠于本职。“公将鼓之。”这句有多种解释:之,助词,无义;代词,指鼓;代词,指齐师。从句式看,上文“公将鼓之”同下文“公将驰之”相应,第三说释为代词,指齐师较好。
反复默读、朗读,巩固对词句的理解,并作口头练习(出示小黑板)。
一 “辨析·比较”三,答案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并补充: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个意义是传统的用法,现在仍然使用,而作为“祭品”的意义则消失了。忠,不仅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更有尽己之心的意思。专,不能直释为占,原意是独享、专有。
二 指出各组中错误的句子(错的在括号里打“×”)。
三 理解文言虚词“焉、其”的用法。
焉:又何间焉?表示疑问的语气,又表示“于此”,是兼词,包含两个意思。
惧有伏焉。表示陈述的语气。
其:下视其辙。指代,相当于他的、他们的,指齐师。其辙乱,其旗靡,用法相同。
辨正:说说下边这个句子为什么是错误的。
陈君号称主治医师,其并不具有诊断复杂病情的能力。
(设题目的:报刊上屡有把“其”误用作“他”、“他们”的现象,提出一例予以纠正,使学生正确理解“其”的用法)
四 布置作业
反复熟读课文,并思考第五、六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表现的才能。
二 本文的记叙方法。
三 断句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 教读课文(检查作业与新课结合)
提出思考内容:1.写曹刿与乡人问答,反映鲁国怎样准备应战?鲁庄公处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中?曹刿提出怎样的见解?议论、发言、归纳:鲁庄公没有充分的准备,却急于应战;曹刿提出应有政治上的措施,才是足够的准备。“民弗从”、“神弗福”,是条件还不成熟,最后,做到取信于民,说明条件已成熟了。2.整个战斗过程中,写了哪方面?议论、发言、归纳:上文说“公将战”,下文说“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前后照应,表明鲁庄公急于应战,考虑还不周到。写曹刿,从上文的“可以一战”表现政治上的准备充分到下文作战过程中的两个“未可”和最后的“可矣”表明他估计有可胜的把握才决定应战,确知敌方崩溃才决定可追,着重写了战略。这都是曹刿能远谋、有才能的表现。3.鲁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议论、发言、归纳:最后,从曹刿口中补叙鲁军获胜原因,具体写出曹刿的战略见解。
小结:1.从史的角度看,本文记长勺之战的史实,肯定了曹刿的作用。2.从文学的角度看,用人物对话写出战前的政治准备,写不急于应战、善于把握战机的阵前指挥得当,写善于克敌取胜的原因突出了战略见解。而双方作战怎样对阵则较简略,做到详略两宜。这对于后来的史传文学,在写作方法上是很有影响的。(凡《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分析的,可参看,此处不重复)
低声反复诵读,试作当堂背诵。
二 练习
1.断句,发给油印材料,讲述简要内容,要求学生用铅笔试作标点,然后当堂订正。讲述:曹刿又叫做曹沫,他的事迹别的史书也有提及,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写到了他,内容是:齐鲁在柯地会盟,曹沫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他把三次战争中侵夺的土地全部归还,齐桓公不得已,只好照办。讲述后,学生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释个别字词。下列字词估计需要解释:左右,指身边的人如近臣、侍卫之类。北面,面朝北方。已言,说完话。已,停止。颜色,面色,不是指各种色彩。倍,同“背”。割,划分出来。亡地,失去的土地。亡,丧失。(油印材料内容见后)
2. “以”字在白话文里用什么字来表达?
可以一战──可凭(靠)……来作战
以和──用……来求和
以分人──把……分给别人
以为将──用(他)做(带兵的)将领
3.“再”与“复”用法比较。
再而衰:再,第二次,指动作的量,着眼在次数。
犹复以为将:着眼在行为的重复,不专指两次。
不止两次可以说“复”。现代汉语中的“再”相当于古汉语中的“复”。
小结:2.词序变动。3.在“用”、“凭”、“把”、“靠”等字中选取一个合适的字来表达。
4.古今异义。
(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理解·积累”六可争取在课内做完)
附:提供断句的材料,有条件的可以油印,如油印有困难,可誊写贴出。揭晓的标点符号答案,据中书局华版标点本二十四史。
刺客列传(节录)
司马迁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求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刿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见《史记》卷八十六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人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