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下 >> 九下六单元 >> 教案正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5
        ★★★
【字体: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5
作者:张必锟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基本设想:

一 这是一篇史文,侧重的是记言,其核心是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这是教学重点。抓住这个重点,以“远谋”二字为关眼提挈全篇,用来突出曹刿的军事思想和才能,则学生必能充分认识鲁国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 先秦文字的一大特点是言简而意丰,学生初次接触可能有些不适应,但不要把困难估计得过大。语言不过是一种习惯,读上若干遍,读到口熟了,作者的行文方式也就成了自己的习惯,则困难必将大大减少。本文共222字,按中等速度两分钟读一遍计,课上至少可读10遍(教师的范读、领读也包括在内),完全可以做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

诵读,应当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 课文注释(包括背景介绍)相当详细,已经给学生创造了自行领悟的条件,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作重复讲解,更不宜搞什么“对号入座”或逐句翻译,而要致力于点拨。点拨的内容包括:(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全局,以达到整体感知,(2)结合个别语句讲一点古代战争常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具体的感受;(3)启发学生探讨行文的前后照应,以加快记诵的速度;(4)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点解词的方法。

避免使用古汉语语法术语,学生在现阶段还不具备接受这方面知识的条件。

四 学生学文言课文,必须有预习,读这篇课文尤其需要预习。预习的任务是:(1)试读课文二三遍;(2)看注释并摘抄词语10~15个。

课时计划要点:

这篇课文在学生已养成诵读习惯并能坚持预习的条件下,可以用两课时教读。要点如下:

第一课时:先解题,试读全文,归纳段意──这一步着眼于整体感知,约需20分钟左右;然后练习背诵第一段,而将词语解释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进行──这一步约需25分钟左右。

第二课时:先练习背诵第二、三段,约需25分钟左右;然后总结全课(包括内容和语言),约需20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题·诵读全文

1.解题和诵读提示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书中按鲁君在位顺序逐年记事。本文节自该书第八卷“庄公”目下,文中“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公”指鲁庄公。《左传》之文皆有目无题,本文标题是后人根据它的内容拟定的。文章以记言为主,题眼是“论战”二字。一定要读好曹刿的话,用明确的语气表示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叙事的话用客观陈述的语气读。

2.教师范读。

3.指定两位同学将自己摘抄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侧;再指定三位同学试读全文,各读一段,一气读完。这两项可以同步进行。

4.提问:①开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反问,语气较轻,有劝告意。)②第二段两个“可矣”的“矣”字表示怎样的语气?(表示所期待的已经实现。)两个“未可”后面为什么不加语气词?(有坚决制止之意。)③末段“夫()战”“夫大国”中的“夫”是发语词,无义;既无义,是否可删?(表示有所议论,不能删,犹今语“要知道”之类,读时要有语势。)

5.全班齐读。

二 归纳段意·掌握文章理路

1.学生自行归纳,力求文字简练,不求统一。

2.学生诵读“十年春……乃入见”这一层后,提问:

①《左传》叙事十分简练。这一层叙述曹刿入见庄公缘由仅用40字,能不能将它压缩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入见”14字?(不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提挈全文作用,不能删。)

②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可用原文说明(文字见下。)

三 练习背诵第一段

1.诵读第一层(开头至“乃入见”)

这一层已读过几遍,再领读一遍即可进行检查。随后结合学生抄在黑板左右侧的词语进行提问。

①古代出兵打仗,有钟鼓的叫“伐”,无钟鼓的叫“袭”。齐师这回进攻鲁国,是击鼓敲钟去的,这意味着什么?(堂堂正正地讨伐。)为什么齐军要这样做?(因为鲁国帮助齐公子纠争夺君位,干预了齐的内政。)

②春秋时有“公膳”制度,但只有国君、卿、大夫才能享用“肉食”,曹刿乡人称这些人为“肉食者”,意味着什么?(对统治阶级不满。)

③“间”,本作“”,表示月光从门的中缝穿进来。在“又何间焉”这句话里,“间”可以引申出怎样的意思?(参与。)

④“鄙”的本义是边远的地方,为什么能引申出“目光短浅”的意思?(距首都远,文化落后,见识不广。)

提示:肉食者的“鄙”、曹刿的“远谋”,读下文便知分晓。

2.背诵第二层(“问:‘何以战?’”至“战则请从”)

这是全文中的难点,应多读几遍(包括领读),解词句和提问启发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要点如下:

①“衣食所安”即“衣食,人之所安”的省文。

②春秋时诸侯国无常备军,遇到战争则临时征集奴隶入伍。据此想想:“民弗从也”的“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跟着国君去打仗。)又,这句话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肉食者谋之”。)

③“加”,由“口”“力”二字组成,本义是用言语欺凌别人。在“弗敢加也”中,“加”应当引申为什么意思?(欺骗,虚报。)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左右侧都是“犬”,有相争意,指诉讼案件;两犬相守,又有看守罪犯意,指监狱,这里用前一个意思。“以情”,依据实情来判决,也就是做到了公正。赏罚公正,人民才能信服并听从,所以下面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小结第一段,说说“肉食者鄙”的表现(行小惠,讲小信)和曹刿的远谋(以忠于其职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因不了解句意而背不出或背错),还可以作补充解释或启发学生自行领悟。

检查完毕后,应允许学生就第一段内容提出问题。

二 背诵第二段

这段纯属叙事,句式又比较整齐,估计读两三遍就可以成诵,无妨讲点古代常识以增加学习的兴趣。要点如下:

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长勺之战是一场车战?(“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公将驰之”)

②介绍车战概况:用战车作战时,三个甲士站在车上,居中者担任御手,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持矛,其余数十名步卒随车冲击敌阵。国君要亲自上阵用旗鼓指挥军队,他坐在车中央,御手在左,在右的手执武器保护他,叫“车右”。

请你猜猜,曹刿既跟庄公同坐一辆战车,他应该坐在什么地方?(在庄公右方,除协助指挥作战外,还兼有保护庄公的职责。)

③“鼓”:看字形,左边象鼓置于虡(,鼓架)上,右边象手执槌之形,故有击鼓义。鼓之,发布进攻令。

检查背诵后,让学生说说庄公眼光短浅的表现。(略)再问:“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是为下文哪几句作铺垫的?(“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 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1. 这段也不难背诵。试读一遍后让学生概括曹刿答语的层次,再联系第二段了解文章的理路。

2.解词

①盈:本又是器皿盛满。引申为饱满。

②靡:披靡。“靡”,从“非”。“非”是鸟翅下垂之形,故有“倒伏”义。

3.“公问其故”,既胜而不知胜之由,其鄙可知。

四 结合练习第三、四、五题总结全课。

五 连贯背诵全文。

[附注]按照内容和记诵的难易程度,这两节课所占用的时间也可以调整为:第一节用50分钟;第二节用40分钟。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还可以延长20至30分钟。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人教社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