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下 >> 九下六单元 >> 教案正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12
        ★★★
【字体: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12
作者:沈瑛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7
                                                     沈瑛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个自然段的大意,梳理全文的写作顺序。
2
、掌握文章对比鲜明、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
、感受曹刿的远见卓识和指挥才能。
4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对比鲜明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对于战争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3
.就课文大意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大意。
三、正课
l
.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
.提问: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三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3
.提问: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4
.提问: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5
.提问: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讨论并归纳: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
.提问: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讨论并归纳: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
.提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
)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
)“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8
.提问: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
)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
)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
.提问: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小组讨论并归纳:
1
)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 “人和”因素。
2
)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
)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0
.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1
.提问: "曹刿论战"有否贯穿课文的始终,请分别说说体现在哪些情节。提示:""跟人物的语言描写有关。
一论:战前准备
     
民弗从 
     
神弗神
     
可以一战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
二论:战争过程中的进军、追击时机
     
未可    -- 齐人三鼓  可矣          
     
未可   --  敌军辙乱旗靡   可矣
善于把握时机
三论:取胜原因
12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
)详略得当:详写曹刿用谋,略写战争过程、鲁庄公问计。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
)对比鲜明:
将战--将鼓--将驰--何故               急躁冒进
何以战--未可--未可--             抓准时机  实地调查
曹刿: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紧扣住"远谋"
鲁庄公:急躁冒进,孤陋寡闻,紧扣住""
但鲁庄公也有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惟贤。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四、小结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
 熟读背诵课文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