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上 >> 九上三单元 >> 教案正文
发现——《故乡》教例评析
        
【字体:
发现——《故乡》教例评析
作者:余映潮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7
[教例简术]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
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
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
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二: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三: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
教师:这些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过了。这种发现的层次不高。请大家再去“发现”。
学生一: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有虚有实,还有自然环境烘托。
学生二: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特别夸张。
学生三:我发现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特别细腻。
学生四:我发现对以上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者是反复出现。每一次笔法都有变化。
学生五:我发现两个闰土、两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构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六:我发出这些外貌描写如同老师所计的,都紧扣小说的主题,都表现了一个“变”字。
教师:好极了!下面我们再进一层,同学位分组讨论,给各种描写的笔法合一个名字。
同学位热烈讨论、发言:
同学一:对两个闰土用了对比描写法。
同学二:对中年闰土用了细笔描绘法。
同学三:对少年闰土用了简笔勾勤法。
同学四:对杨二嫂用了夸张描写法。
同学五:对中年闰土用了比喻描写法。
同学六:对少年闰土还用环境烘托法。
……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读课文、读文章,都应力图有点发现,发现之后还应该提练、概括、归纳、总结出一点规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读一般的文章这样,读名著更应这样……
教师: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经常运用。就拿《故乡》来说,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被“发现”:如:动作与语态,自然环境描写,闰土家族几代人的对照,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的对照,还有用语特点,还有标点符号……

[评析]
这个教例“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立意”高雅,结构灵巧,就像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
从教学角度取舍看,方向上“挖掘一个点”。
从学习过程的成果看,收获是“联成一个片”。
“人物外貌描写”这根线索,将《故乡》中人物描写的技巧尽撷无遗。
教师教学的技能表现在:
一、“趣”的激发
知识点本身点本身能够激趣,教学法过程的不断深化能够激趣,课的开头设置了悬念,课的收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思考。
二、“能”的训练。
教师的教学“立意”之所以称得上高雅,是因为他配合“外貌描写”这个知识点,训练学生“发现”的能力。“发现”是探索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切取角度、确定方向、深化认识的每一步骤都对提高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
三、“法”的点拨。
首先,“发现”就是一个“法”;其次“发现”过程中运用了横向联系法、概括法,还有读书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告示,都在教师的点拨、点示之中。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