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上 >> 九上一单元 >> 教案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12
        ★★★★
【字体: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12
作者:糊涂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7

一、在山的那边

 

            糊涂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