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六单元 >> 教案正文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10
        ★★★
【字体: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10
作者:陈金缺    教案来源:福建省南安实验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实验中学 陈金缺
  教学设想: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晓文意并背诵全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教学安排二课时。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教师适当点拨为辅,合作、体验、探究。
    教法指导:运用整体赏析的导读法,从点、线、面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点”、题旨及写法。适当运用点拨法。
    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使他们能够通译全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领悟作者寄托的情感。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生生、师生合作、体验、探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一、导入新课。柳宗元,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4、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5、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个人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语句明写“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水声清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长的优美形态;“其岸势犬牙差互”侧面写出溪岸的形状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的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
    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
    (3)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青树翠蔓(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⑤明灭可见(  )(  )
    ⑥乃记之而去(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⑤佁然不动。  ⑥凄神寒骨。
    3、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作业。
    二、深入研读。
    1、齐背全文。
    2、引导学生讨论。
    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怎样融为一体?
    预备子问题:(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2)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明确:
    (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本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高兴或悲伤时的情景体验。
    5、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第二课时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