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下 >> 八下三单元 >> 教案正文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10
        ★★★
【字体:
《敬畏自然》教案设计10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9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习难点:理清思路,理解意蕴丰富语句的含义。
学习设想:学习充分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对文本的探讨与解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还有陶渊明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请大家一齐朗诵(背诵)。
《饮酒》〔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著名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这里的庐山就是自然的代表,作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人陶醉于自然(“欲辩已忘言”),人不能全面了解自然。(“不识”)
为什么呢?
人在自然之中。(“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想象丰富的文学家眼里的世界,在科学家眼中,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二、进入新课,解析文本。(说明:主要是师生共同活动。)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一下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在该领域和其他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詹克明先生的《敬畏自然》。
(一)我们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 列出文章结构提纲,理清思路
2、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我知道,同学们已经作过认真的预习,想必,很有收获,对吧?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成果。
请大家认真思考后回答:
1、结构
(1) 前三段为总述部分,总写了大自然的两面性,有简单的一面,也有复杂的一面。
(2) 第一个小标题下有十七段,形象地阐明了大自然的复杂性;第二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是在描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之后,紧跟着深刻的反视人类自己——虽然大自然对人类格外开恩,但是人类永远跳不出大自然无限的“未知”“非知”。
(3) 最后四段为收束部分,进一步警示人类:不要在科技有了些许进步就渐生狂妄,藐视自然,自掘坟墓。最后发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的号召。
2、思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层层深入描述阐释,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3、作者在文中有哪些观点?
说明:(1)学生可能回答不沾边或完全正确。
(2)要求学生自己评定同学的回答,以调动积极性,形成共同认知。
(3)老师以鼓励为主,引起并培养质疑的精神与品质。
参考:(1)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
(2)人类祖先与科学巨匠对自然充满真正敬畏。
(3)自然的无限注定人类的有限“认识”,或说永远“无知”。
(4)人类应该反省自己的认识、态度以及能力。
再说明:(1)每一观点的提出,都需要用证据证明。
       (2)让找证据的学生大声朗读。
        (3)精彩处学生齐读,增强理解度与感染力。
(三)大家自主评论作者的观点。(可形成小规模争论或辩论,看老师的引导能力)
1、赞成?(客观公正的理解了大自然)
2、否定?(淡化了人类为“万物之灵长”的精神,为一类人走向悲观消极提供了借口)
3、为什么?(视情况而师生评定)
(四)我们的学者,从这些方面(小观点)作了努力,为了完成对某一核心问题的阐述。
请认真思考:这以核心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文本的中心议题是什么呢?
(参考:人对自然应该有正确的理解。或者文本首句。弹药引导进一步思考。)
说明:还是依靠学生。
三、总结文本。
今天我们学习了物理学家詹克明的《敬畏自然》,作者围绕着“人对自然应该有正确的理解”这一中心话题深入浅出的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并流露出对人类现状深深的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让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大家有不少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
四、观点陈述、自由表达。
你是怎样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视情况而定,可以当作家庭作业出现。)
五、全文总结语。
无知者无畏。面对自然,无论我们自认为知道的有多么的多,我们仍然是个懵懂的孩童,正因为如此詹克明先生才告戒我们要——敬畏自然。
六、布置作业:
1、从文中摘抄富有意蕴的语句,仔细揣摩,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编写本文的内容提要。
3、 反复阅读本文(至少两遍),从初中语文读本中找到詹克明的《魂系未名湖》阅读,模仿这两篇大散文的结构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文章,不少于700字。
参考资料:
  詹克明,一九三九年生于北京,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所从事微观分子理论研究。发表大散文《敬畏自然》《魂系末明湖》等。
敬畏自然
自然,即宇宙、天地、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怎样,人又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人类做了那些对不起自然的事?受了自然怎样的报复?人类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要如何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主宰吗?人要继续在自然中繁衍生息,发展进步,该好好地思考这些问题。
充分尊重与敬畏自然 
人类是大自然依据某种规律生成的艺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不过是受到自然羽翼庇护的一枚脆弱的薄壳鸟蛋,只不过是在母亲慈爱目光下蹒跚学步的孩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深入,就越感到自然力的伟大、神奇,越感到生命的珍贵和困惑,正如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所说:“从最小的苍蝇到神下凡化身为基督的神灵,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人类应该充分地尊重充满秘密的自然。
禅语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是啊,我们可以从花、树中找到有关植物、土壤、气候、空气、阳光等资料。从现在科学的理论出发,从细胞克隆的技术出发,科学家至少从理论上赞同,能过从一粒沙子克隆出一个是宇宙。但我们人类到底已了解了多少?能做出的事又有多少?天文学家耗费了数十年的心血,计算出形成目前地球生态所必要的物理常数,其中最主要的5个数据是:c=2.99792458×1010厘米/秒;h=1.054589×10-27克·cm2/秒;G=6.673×10—8cm3·g-1 ·秒-2 ; e=1.60219×10—19库仑·秒-1; mP=1.67261×10—24克。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物理特征尺寸,如原子的大小、密度,核子大小、密度,分子作用等都有这几个基本物理常数参与形成。人以及其它一切事物,均是这些物理常数“拼装”的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在生命的组合过程中,任何一个常数发生极小的改变,如即使有百万分之一的变化,生命就无法产生,宇宙就不是现在的模样。如地球温度高了,则生化反应太快,人的寿命就会缩短;温度低了,反应就会停止;G如太大,太阳就出现高温等。这一原理延伸为生物科学的多元选择原理,即宇宙间的任何生物都是大自然多种必要因素的合力作用而特制成功的。因此,人和其它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正苦苦探索而终不得解的神秘智慧。5个常数为何能协调一致而造成生命?有些学者曾提出一种偶然性的“随机生命诞生学说”,如一次大规模爆炸产生生命等,然而这种假想一出炉,马上被众多学者否定。经过大型计算机计算,生命出于偶然生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科学家们驳斥这种理论时说,5个条件偶然相同造就了细胞,这种可能性如同说一阵刮过飞机零件库的大风能拼装出一架波音飞机,一只猴子去玩电脑键盘能打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是何等荒谬的假想。那么,是什么智力使生命得以产生?只能用“大自然的智慧”来解释。中外学者早已发现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现象,是什么智力设计得如此巧妙,使地球有了白天黑夜,有了一年四季?只能用“大自然智慧”来解释。对宇宙天体认识深刻的爱恩斯坦,是杰出的科学家,同时又信奉基督教,因为在人类还没有探明“大自然智慧”的神秘力量之前,敬畏信奉这种威力同时是一种精神寄托与追求,爱恩斯坦把这种威力视为“上帝”。现代人的自然观,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然应充分尊重与敬畏。
中华先哲的睿智
 中华先哲,儒、道、释三家,都强调尊重自然,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生存的最高境界,其中最使现代人感到敬服的是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说人要师法大地,向大地学习。学什么?大地承载了万物,却不要任何回报;大地承载了万物的罪过,却仍然宽容的让万物发展。《易经》的“坤卦”,把大地特征用“直”、“方”、“大”3个字概括,“直”是顺道而行,不走邪路;“方”是讲求原则,善恶有报;“大”是博大宽广,包容一切。这些品质,不正是人类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吗?
地法天,是说大地的一切,又是师法了宇宙。老子认为,大地只是天的组成部分,大法的法则,来自于天。我们效法大地,就应知道地所师法的天。《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宇宙的运行转动,永远在正常健全地进行。据当代大儒南怀瑾先生考证,中国古代学者对天的认识并非“天圆地方”,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说过地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转,古人所谓“天道左转,地道右旋”的观念,早在先秦就有了,这种关于宇宙构成的认识,与现代科学已十分接近。宇宙运行统领着大地万物,所以“地法天”。
天法道,天地又是师法“道”,由“道”来支配的。这“道”是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存在,“独立”,指超越万物而卓立,“不改”指不因具体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周行而不殆”指处处存在,永不穷尽。老子讲的“道”就是“可以为天下母(发源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相当于伊斯朗教所信奉的“阿拉”,爱恩斯坦所信奉的“上帝”,是古人心目中主宰了天地的“第一因素”,是使星球运转、时空转换的伟力。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对“道”最独特的解说,是道家行为的准则。“自然”并非指具体的自然界,这个自然界已经包容在“地”中了,“自然”的“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道法自然”说的是“道”效法自己本身,“道”至高至极也就“自然而然”。在老子用他学说来评说世事时,对一切“反自然”而企图用自己的“仁”来统一天下的哲人,是持否定观点的。在他看来,人不应去苦苦追求“难得之物”,应满足于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精神上冲谦平和,不走极端,不为天下先,人人如此,社会无盗无匪,也就无需圣人治理,可形成一个“无为而治”的群落。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他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等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界应是和谐相处关系,不应强使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他身体力行并发展了“道法自然”的理念,认为自然状态的人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人对物质的无尽的欲望必然造成人的堕落。因此,庄子主张人应复归自然,返璞归真。“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即与野生禽兽和平共处,与世间万物谐同一体。美国人梭罗在20世纪初在瓦尔登湖的生存试验,实与庄子同出一心。
人对自然的态度必然影响人的人际关系、人的审美心理。老庄的思想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多有体现,凡忘情山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多源自老、庄,如苏东坡的“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等。
尽管老子、庄子学说忽略了人类进化的积极作用,尽管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不可能明白,人类只有在科学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度,仍然让二千三百年以后的当代学者感到惊愕。尤其在现代人急功近利而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掠夺并已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之后,人们才重新审视生活在农耕社会之初的老子、庄子那闪烁先知光辉的哲言。
]
现代人类的反思
现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相争掠夺,远远超出了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手段的残酷,已经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社会,毁灭地球这一人类生存的家园。现代人类到了该反思自己的时候。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人类却未能理性地控制自己,掠夺的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遗害无穷。大跃进时有一句全国流行的豪言壮语:“地球是颗红玛瑙,我想怎雕就怎雕。”被类似言语鼓动起来的亿万人,把大量精力投入伐木炼钢、围湖造田、开山种粮、垦植草原……形成了一场举国上下“战天斗地”的群众运动,大自然成了被“战”、被“斗”、被“改”、被“变”的对象,几年“跃进”,换来的是连续的“三年灾害”,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沉痛的教训。
世界上先进工业国家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是造成世界性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根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空气、阳光、都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水面,但是现在水面成了各国的排污处,加之酸雨,泄油等因素,海洋、胡泊、河流的水源,都存在相当严重的污染,以致众多国家出现了饮用水危机,人们越来越依赖“瓶装水”,生态平衡被破坏引发的干旱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地球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水资源危机已经迫近。
大气污染同样严重。大量的有毒工业废气,汽车废气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危及人类呼吸。由于植被破坏造成的沙暴,已使我国首都群众出门必须戴口罩甚至面罩,否则不仅“尘满面”而且“沙满嘴”。由于大多数都市空气混浊,人们已经很难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看到明净的蓝天和深邃的星空。在都市“诗意的生存”已难实现。
阳光也被污染。人类得以生存,是由于大气臭氧层抵御了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而臭氧层现在由于人类排放的废气(如氟里昂等)已遭受部分破坏。南极的臭氧层出现了空洞,如此发展下去,阳光可能成为导致皮肤癌的“温柔杀手”,人们外出要穿太空人那样的防护服或头顶一把防护伞。人们对阳光的感情,也会由热爱到恐惧。而这一切后果都是人为造成的。
我国煤炭资源发现于汉代,石油资源发现于宋代,对天地存有虔诚敬畏的古人,明知这两种物质的用途,却没有大力开采。汉代称煤为“劫灰”,推测它是由树木等生物遭“劫”后生成,是上一次“轮回”的遗物,是无法再生的祖产,因而没有挖掘。宋人认为可以燃烧的石油是大地的血液,也由于敬畏而不敢为地球“放血”。而现代人明知煤与石油是近50亿年才形成的的宝贵资源,却准备在几百年中挥霍殆尽。据世界石油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的石油仅够开采50年,消耗时间只占形成储存期的千万分之一。而所开采的石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穷奢极欲的享受和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这两方面的用途又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核物理学家兼散文作家詹克明先生在《裸猿〈道德篇〉》中对人类良知的拷问:“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极度奢欲,必然要争相掠夺自然资源。大自然犹如一座不上锁的仓库,人人都可以从这座仓库中往家里搬东西,而不必交付分文。你所付出的仅仅是搬运费和把它们挖出来的工钱!这就吸引了大批贪婪的人。他们唯一的原则是:怎么能抢夺得最多就怎么干!他们挑肥拣瘦,只图省事,不管他人,不管环境,不计后果,大量地糟蹋着,任意地挥霍着,肆意地破坏着,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真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疯狂程度。”
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正在于人类本身的享受欲与占有欲。而这种人性的缺陷,不能靠科技进步来克服,正如口头高唱人权的科技强国美国,当年把原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后来又把阿富汗、伊拉克当作了武器试验场,投下了大量的贫铀炸弹,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这时科技就成了污染的帮凶。两次世界大战,归根结底是资源分配权的争夺战。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必然引申到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因为科技文明不能使人类避免堕落,科技不能营造一个幸福的乐园,因此根治人性享受欲、占有欲的手术刀,只能是影响人类思想的人文理念。人们应该认真地发掘、探索、学习那些有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睿智,严正地批判对地球随心所欲“你想怎雕就怎雕”的愚昧,引导后代亲近自然、敬畏自然。这是人类——地球上的最有智慧的生物的神圣职责,从人与自然关系而言,正如美国著名病理学家、作家刘易斯·托马斯所说,“这意味着人类思想的有一次革命”。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