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 >> 八上六单元 >> 教案正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5
          ★★★
【字体: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5
作者:xcczq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1

27、《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提问。(见课件)

四、理清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五、问题思考: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

六、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七、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