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5 |
作者:xcczq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1 11:21:51 文章录入:xcczq 责任编辑:蓝星 |
|
27、《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提问。(见课件) 四、理清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五、问题思考: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 六、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七、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