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四单元 >> 教案正文
《口技》教学设计11
          ★★★
【字体:
《口技》教学设计11
作者:王高明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7

口  技

教学目标

  1.体会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

  2.感知、欣赏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

  3.学习本文叙事的特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脉络,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错综复杂、变化多姿、严谨有序的场面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研讨法、求同辨异法、对话交流法。

学法指导

  诵读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与之相关的景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提示或建议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放映《洛桑学艺》等表演,让学生感知口技的魅力。

  2.关于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3.学生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结合注释及课前预习,请学生简介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可相应补充。

  2.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本文内容。

  3.学生根据课文录音,并结合注解,进行正音、断句,并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及大意。

  4.朗读课文,揣摩文章,归纳重点文言词句,如:

  通假字:

    少—— 稍  稍微

    坐—— 座  座位 

  古今异义词:

    中间:其中夹杂着。

    一时:同时。

  活用词:

    妇拍儿呜之:拟声词活用作动词。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表时间的词语:

    少顷  既而  未几  俄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在班上交流。教师补充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5.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6 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 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7.特色探究:

  在学习、讨论、归纳基础上小结:

(1)     层次井然、有条不紊(结构特点) 

①全文以时间为序,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为行文思路。

②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了三个场景,顺序是从室内到室外。

教师与学生合作讨论。

③三个场景的描述,均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情节错综复杂而又条理清晰。

④整个口技表演由简单到复杂,由迟缓而渐趋紧张。

 (2)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

①正面描写:

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技艺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力拉”“作作索索”“呼呼”“许许”等表现口技艺人模拟声音之传神。

②侧面烘托:

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口技表演之高超,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也巧妙烘托了表演之“善”。

总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本文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3)以动托静:

文中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了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了一家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文即将出现的大火蓄势。

 (4)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把口技表演的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

①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未几”等以显示情节发生的前后。

②善用抑扬声词,随声附形、因扬敷采,如“许许”等。

③用词准确而又变幻多样,如“欠伸” “呓语”写声音之近,“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 “百千”写声音之多,“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声则利用“齐发”“毕备”“齐作”等。

  学生讨论,教师收集意见。

拓展延伸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视、电脑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对此你有何看法?

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底蕴无穷。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