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下 >> 七下四单元 >> 教案正文
《口技》教学设计10
        ★★★
【字体:
《口技》教学设计10
作者:毛毛虫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5

护漕港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初二                    科目:语文                 学生姓名:

口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安排三课时。

一、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shǎoqǐngqīngchìjiàn许许犬吠fèi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惊觉jiàofèi

三、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

众妙毕备:妙处                群响毕绝:消失

以为妙绝:好                  以为妙绝:极点

 

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

众宾团坐:坐(动词)              手有百指:手指

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名词)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袖出臂:卷起

八尺屏障:放置

离席:脸上的神色

欠伸:睡醒

众妙备:全、都

于是宾客……:在这时候

妇拍而之: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欲先:几乎

 

四、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人有百手:即使           现代汉语:虽然。

宾客意舒:稍微           现代汉语:跟“多”相反。

战战:大腿               现代汉语:大腿;或作机关团体中的组织单位。

不能其一处:说出          现代汉语:名字;或作量词。

几欲先:跑             现代汉语:行走。

屏障中抚尺一下(遥):听见    现代汉语:用鼻子嗅气体。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仅。     现代汉语:但是。

宾客大宴:适逢。          现代汉语:合拢,聚在一起。

会宾客大:举行宴会。        现代汉语:宴会
妇抚儿喂奶动词。(原为名词)
口技者:擅长动词(原为名词)


五、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忽然)、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表示突然发生。
一时:(同一时候)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不久)表示相继发生。

当是时:(在这时候)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shǎo顷(一会儿)俄而(一会儿)、未几(不多久):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六、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两(个)儿   百(张)口  

一(块)抚尺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七、试概括节段大意

1段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的由来、时间、场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第2段写表演者以口技模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们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叹”的情况,是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第3段写一家人由醒又入睡的经过和听众情绪的变化。

第4段写口技表演者模拟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和听众的强烈反应。是表演的第二个高潮。

5段口技表演结束,再次写表演所用的道具。

八、分析课文

讲解第一段

①开头就点明“善口技者”。“善”字贯穿全篇,整个故事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它实际是本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赞扬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表现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②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和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演出地狭小、又暗示表演者与外界间隔,无法得外人帮助。列举场上有限物件,点出道具简单,衬托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③“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反衬“抚尺一下”后所形成的肃静、企盼的气氛。“满”“无”助词,说明人人如此,无一例外。这两句话表明听众对这位名噪京城的艺人的向往,反衬他的表演的艺术魅力,烘托了开头提出的“善”字。

④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以上是第一部分,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形。

 

讲解第五段

①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课文两次头尾介绍道具的简单,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是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不凡。这样的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起来,比一般单纯的正面描写更有表现力,更能突出口技表演之“善”。

②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第三部分再次写道具简单,照应开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是“一”,而表演的声响为“百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撤屏”呼应开头“施屏”,表明刚才的各种声响全是“口技”。从而起了侧面烘托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

㈢、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主体部分写口技表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出了生活中的就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惊醒”――“入睡”――“一场大火”三个场面,既井井有条,而又曲折变化。

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正面描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自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而合声的变化,从中不紧可以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的开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只有“偶尔”片刻时间,紧张、纷乱,使人惊恐,因而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

(正面描写声音由“微闻”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齐作”,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七个“声”字和五个百千迭用,写出了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表现了火势的猛烈和火灾现场的混乱。表演达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艺、才智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两个高潮之间,作者又写一个全家再次入梦、只有鼠声作作索索的平静安谧场面,为第二个更大高潮的到来过度、蓄势,因而显得有起伏,有变化。这样写,表现口技表演者的精心设计和构思。

另外,三个场面中所模拟的各种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自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而合声到混声;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由简单而纷繁,最后又“群响毕绝”,速度、距离、节奏、强弱、数量等方面多有变化,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毫无平板、呆滞之感,口技表演之“善”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描述了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描写入神、专注之状;“微笑”,刻画心领神会之态;“默叹”写出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在全场静默的情况下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神情和动作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它完全征服了听众。

(宾客们被表演所吸引而“默叹”的情况)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少舒”“稍稍正坐”表明客人们从“伸颈”“侧目”、屏息细听的专注状态中松弛下来,心情与表演口技的声响一起归于平静。

(宾客们的心情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松弛、平静起来。)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离席”“奋臂出袖”,写惊慌的动作;“变色”“两股战战”,写惊惧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写惊恐的心理。“先走”一语,形象的写出了听众真的以为置身火灾现场而忘了是在欣赏口技表演了。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戏剧性效果。

(写表演进入高潮时,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跑的强烈反应。)

板书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这三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遥闻”,写声音来自远方。“深巷”点明声音由外传来。“犬吠”渲染深夜的环境气氛。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对老鼠示警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再度入睡后的寂静的环境氛围,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重点讲述第4

这一段由可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小层(“忽一人大呼"火起"”到“泼水声”),写口技表演者所模拟的失火,救火各种场面的声响。写火灾发生后由一家惊起、邻居惊骇呼叫的情况,进而发展到火势不可遏制,千百人呼救、千百人抢救的惊险场面。声音由“微闻”而“忽一人大呼”而“百千齐作”,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七个“声”字和五个百千迭用,写出了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表现了火势的猛烈和火灾现场的混乱。表演达到了高潮,表演者的技艺、才智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小层(从“凡所应有”到“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赞语。

以上第二小层,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处”相对照,用夸张的手法称赞口技表演之“善”。

第三小层(从“于是”“几欲先走”),写表演进入高潮时听众的强烈反应。

以上第三小层,写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跑的强烈反应。“离席”“奋臂出袖”,写惊慌的动作;“变色”“两股战战”,写惊惧的神色、情感;“欲先走”,写惊恐的心理。“先走”一语,形象的写出了听众真的以为置身火灾现场而忘了是在欣赏口技表演了。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的戏剧性效果。

九、总结全文:

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着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十、写作特色:

1、本文记叙有条理而又曲折多变。

课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由“施屏”准备演出开始,到表演结束“撤屏”终止。主体部分写口技表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出了生活中的就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惊醒”――“入睡”――“一场大火”三个场面,既井井有条,而又曲折变化。如三个场面的描写就极富曲折起伏。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只有“偶尔”片刻时间,紧张、纷乱,使人惊恐,因而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在这两个高潮之间,作者又写一个全家再次入梦、只有鼠声作作索索的平静安谧场面,为第二个更大高潮的到来过度、蓄势,因而显得有起伏,有变化。这样写,就把口技表演者的精心设计和构思,全都表现出来了。另外,三个场面中所模拟的各种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自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而合声到混声,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由简单而纷繁,最后又“群响毕绝”,速度、距离、节奏、强弱、数量等方面多有变化,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毫无平板、呆滞之感,口技表演之“善”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是本文最显著的一个写作特色。

口技表演连接着表演者与听众两个方面。作者一方面着力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又着力于听众神态,动作、心理的描绘,这是侧面烘托。在描写表演的第一个过程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以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妙。课文中有三处写听众的反应。第一处,写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他们专著、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衬托出口技表演的极大艺术魅力;第二处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是在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表现宾客们的心情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轻松起来,衬托出表演以完全征服了听众,听众已完全进入了境界;第三处,写宾客惊惧、恐慌的神态,动作,反衬了表演所取得的强烈艺术效果。宾客们以假为真,认为自己是置身火灾现场了。此外,课文两次头尾介绍道具的简单,也是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不凡。这样的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起来,比一般单纯的正面描写更有表现力,更能突出口技表演之“善”。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