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智慧之师九要素
          ★★★
【字体:
智慧之师九要素
作者:周竹生    文摘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

 智慧之师九要素

选择教师职业,从事教育工作,把他作为一种职业来谋生,当做一种事业来奉献,当然如果是校长的话,还要加上一句,当作家业来置办。教师凭借什么安身立命,教书育人,在我从前的思考和宣传中,我曾经概括过三句话,理想,思想、影响。要做有理想的教师 志存高远。做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默默无闻是一种做法。有所创新,有所作为,非同寻常是一种做法。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后者。心想未必事成,事成多由心想。看得远一些,站得高一点,做得好一点,以平凡的理想为鞭策,给自己的进步加油。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过人之招,有点睛之笔,学生喜欢自己上的课。要做有影响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人们对教师的赞美。其实教师的作用更多的在于他以自己的先知先觉完成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疑的任务。使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获取更多的知识。钻研无底,追求不止。无限风光在追求,要用更加倍的努力,领略更美好的教坛上的无限风光。那么教育的理想、思想、影响从何而来?


  教师在毕生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的同时,也要毕业从事教育自己的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归结为继续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一直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继续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实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正式打开今天的话题:


  选择教师岗位,从事教师职业,可能有的人从事了一辈子教师的职业,但是从来没有进入过教师的角色,享受过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尊严。也许他一辈子都在抱怨,一辈子都在为自己解脱,骂也骂了,怪也怪了,怨也怨了,就是一件事情没有去做,准确地给自己定位,积极地努力,踏实地工作。所以好多年下来,除了马齿徒增,年岁有加,其他别无所长。所以我认为在教师的教科所工作或者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有必要加上一条:教师的研究意识、思考意识、发展意识。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中,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在勤奋工作,踏实工作,埋头工作之时我们不能忽视一项最重要的意识,教师的发展意识。教师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小学教师,很容易被地域或者职业所局限。由于接触不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丰富的信息,长期在某一个地方,从事着一种周而复始的工作,视野难免狭窄,理解难免偏颇,境界难免低俗,精神难免平庸。这其实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病,职业伤害。教师工作时间长了,我们又不注意矫正,那么我们在思想行为中就会出现一些我们觉察不到而业外人士十分敏感的倾向。可能缺少气度,可能没有容忍的胸怀,可能喜欢挑剔,可能没有认同的习惯。可能对外面人,甚至对家里的人都缺少耐心,缺少理解。这就是所谓的迂腐。这也就是社会对教师形成偏见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


  教师的迂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我们接触的对象单一了,我们学习生活的天地狭小了,在几尺高的屋檐下,我们经常接触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远离了万水千山,不与鸿鹄作伴,便与鸟雀为伍,不为虎啸山间,便为蛙鸣井底。更为严重的是,往往我们自命不凡,自以为是之时,往往是我们最为贫乏,最为浅薄之时。


  让教师越做越聪明,越做越开明,越做越文明,越做越高明。这是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需要,这是教师避免误人子弟的需要。这也是我对教师继续教育的个人理解。


  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如果我们不甘心把自己混迹为街头市井巷夫村姑,如果我们还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么我们最宝贵的,最富有的,最值得捍卫的应该是自己的良知,自己的操守:那么这种操守是什么呢: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教师应该站站高高的山岗上:高洁。洁身自好,不沾或者少沾社会的世俗;高雅。阳春百雪,正气凛然;高远。瞻前顾后,登高望远,目光深邃。高见。见解独特,判断准确。总而言之,教师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饱满诗书,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情操美好,行为高尚,教师绝对应该是精神世界的上流贵族,神圣不可侵犯。具有五种精神:一、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 ;二、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三、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 四、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 ; 五、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


  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发展教师,教师要有品位,教师要有趣味,教师要有地位。所有这一切,跟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息息相关,都与教师的智慧息息相关。


  教师难做,难在压力。让教师职业成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让教师成为高收入者,这两句话曾经使广大教师满怀希望,这两句话也一直使社会当真以为教师囊中鼓足。事实究竟怎样呢?因为起早摸黑,教师职业倒成了接触阳光较少的职业之一。大部分教师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高收入者,大部分教师倒先成了当今社会的高压力背负者。


  或许有人不解,教师不是负重行走者,不要肩挑背扛,汗流浃背;教师不是高空作业者,不要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教师不是负债经营者,不要还债躲债,度日如年。教师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动动嘴巴,在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批批作业,无东奔西走之劳顿,无风吹日晒之炙烤,何来压力?


  教师的压力沉沉甸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压力日益沉重,无处不在,伤肝、伤心、伤肺、伤神、伤身。


  竞争无止境,压力由此来。学校的竞争就是学生的竞争,学生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教师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分数的竞争。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分数,就会见高低,就会有比较。同学科平行班级的考试分数一一排列出来,分发到教师手中,低分数是高压力。偶尔低一回,并没有什么,总是后面排队,脸面上过不去的就可能不是一个人。学生要怨你,家长要问你,组长要怪你,校长要找你。平时考试低一点,说说也就过去了。中考或者高考,真刀真枪,稍有闪失,表扬无份是小,奖金无赏是小,脸上无光是大。大会小会总结,校内校外传播,睡时醒时惊悸。如果没有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翻身解放,那块心中的石头还不知要压到何年何月。
工作没日夜,压力由此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面呈菜色,早生华发,心力交瘁,晕倒讲台。这都是社会总结出来的反映教师现实状况的描述,话虽有点难听,但是真实。平心而论教师的劳动强度不大,但是劳动时间很长。早就有人这样形容,大清早路上能看到的人,除了锻炼的人,卖菜的人,就是做教师的。大多数教师早上六点就得出门到学校,晚上六点才能回家。这还不算,中午有时要值班,晚上有时要值班,星期日、节假日要补课。一些毕业班的教师晚上十点才能回家,甚至一些毕业班的女教师没有时间和心思梳洗打扮。
要求特别多,压力由此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书越来越难教,教师越来越难做,吃教师这碗饭越来越不容易。打造成某型教师,培养成某型名师,师德有要求,技能要比武,教师的规矩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检查,让教师应接不暇。备课,听课,作业批改,单元测试,教学反思,数不胜数。各种培训,各种合格证,多如牛毛,没完没了,让教师一年四季接力赛跑。学历要达标,普通话必须过关,教师必须懂信息技术,有的学校还有外语要求。一轮一轮的课程改革,新名词,新提法,前面的名堂没有理出头绪,后面的花样已经不期而遇。应试的要求没有达到,在学校没有地位;改革的要求没有达到,会面临下岗的危险。为了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创造教育的辉煌业绩,教育部门何时有过懈怠,何时有过放松。自加压力,负重拼搏,再创佳绩,都不是空洞的口号,都需要教师去加码,去努力,去奋斗,这一层压力也使教师心里感到重重的。
管教不容易,压力由此来。不能留级,不许辍学,学生参差不齐。很多班级都有一些羁骜不训的学生,不服管教,惹是生非,和学生打打闹闹,对教师顶顶撞撞。脾气比老师大,力气比老师大,口气比老师大。家长在家屡打屡骂,屡不见效。对于这样一批学生,教师一不能骂,二不能打。不打不骂,晓之以理不明理,动之以情不领情,教师哄着、骗着,忍着,求爹爹告奶奶,就差跪下来求着。如果教师血气方刚,恨铁不成钢,激怒之下,动手动脚,那自然是吃不了篼着走。家长兴师问罪,学校调查处理,按照规章制度,要求教师承担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责任,轻则作检查挨批评发通报,重则待岗除名。


  成见依旧在,压力由此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红烛、园丁、春蚕,社会把美丽的桂冠献给了教师,实际上就是把无限的责任和无穷的约束推给了教师,使教师成为整个社会的监督对象,使有关教师和教育的问题成为舆论的焦点。比如买菜的时候其他人尽可讨价还价,愿买愿卖,教师就有许多的顾虑,否则对方就很有可能好不客气的回敬,做老师的真小气。遇到什么事情,不分青红皂白,总有人这样回击教师,亏你还是老师呢?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依旧在鄙视教师,这种偏见还经常带入到新闻媒体中。过去看见的大多是对教师的正面报道,而近些年来,炒作性的丑化教师队伍的新闻标题,常出现在新闻媒体。最典型的是大凡如有教师犯那事都要被冠以“禽兽教师……”之类的标题。那么社会的其他成员如犯那事呢,为何不标题为“禽兽教练”、“禽兽医师”、“禽兽演员”、“禽兽警员”……呢?


  考试带来压力,教师怕考试;考核带来压力,教师怕考核;开会带来压力,教师怕开会;课堂带来压力,教师怕进课堂;学生带来压力,教师怕见学生。但是教师的职业就是要面对这些压力,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忍受这些压力,虽有压力,教师还是任劳任怨的干着,忍着。虽累不苦,教师真正的压力是那些本不该有的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体制和机制的压力,那些积存在心里的压力,那些经常可见可遇的不理解,不配合……
那些偏见……


  虽然难做,虽然怕做,但是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如何做,首先解决一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最管用?


  自古以来对教师作用的界定不外乎韩愈《师说》中的那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师者各有千秋。正因为千秋有别,所以师者也就有中、高、特、名之分,有各级各类骨干、带头人之称,有特级教师、名师、大师之谓。纵观目前一些名师产生的途径或者说是捷径,一为教师赛课夺冠,二为发表论文连串,三为辅导竞赛出名。


  赛课夺冠,一朝成名,甚至可以名扬远近,固然可喜可贺。但从目前教师赛课的大致情况来看,精心策划准备数月,精彩回放一瞬,毕其功于一役,中看的感觉较浓,实际的作用教少,如果是在课件等多媒体上出奇制胜,那距离寻常的课堂距离就更远,实用推广的价值就越小。


  论文发表,编写专集,出版专著,自然被认为科研领先,自然有金字招牌加身。但是教师自身的研究并不代表对课堂的研究,教师自身的发展并不代表学生的发展。如果远离教学,远离学生、远离实际去搞书斋里的研究,或者钻到象牙宝塔里欣赏,那么研究得越深入,学生实际的得益,学校实际的得益往往反而越少。
竞赛出名,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摘金牌,夺银牌,师以生为荣。但是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辅导,出成果的仅仅是少数学生。


  列举三类情况,并非全盘否定,只是觉得三类捷径仅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可能也不值得大面积推开,原因很简单,走三类捷径的人在大多数学生身上显然着力不够。为广大学生发展着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能够说动学生,感动学生,调动学生,这便是我的理想之师,这便是我以为的理想之师的三大招数。


  说动学生。能不能吸引学生,核心元素为说教。再好的道理,再先进的科学文化,再聪明的教师,如果不为学生所接受那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衡量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不在乎你拥有多少知识道理,而在于乎你让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道理。茶壶里煮饺子首先就被剥夺了作为教师的最重要的资格。同理可证,在单位时间里学生得到的知识道理的多少将从根本上衡量这一节课教学是否成功。同理可证,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应该是说功。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角色应该是演说家,第一要务是说动,第一要求是吸引。吸引学生的眼光,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听,愿听,爱听,百听不厌,入眼入耳,入心入髓。为了感动,为了吸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口味、好恶,摸准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关注学生的反应变化;教师要研究说的技巧,掌握说的分寸和火候,或者和风细雨地说,或者滔滔不绝地说,或者绘声绘色地说,说得学生言听计从,心悦诚服,醍蝴灌顶。为了感动,为了吸引,总之教师既要做导演,精心备课,教师又要做演员,精心上课,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学生喜闻乐见,意犹未尽。被动听之说,动情之说说动的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参与。


  感动学生。能不能感化学生,核心元素为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补充和验证。行得端,走得正,教师的一言一行当为学生之范。教师可以没有伟岸的身材,但是不能没有高大的形象。敬业感动学生,辛勤感动学生,渊博感动学生,关爱感动学生,公正感动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师道之尊非为居高临下的强迫之尊,而为高山仰止的由衷之尊。教师要以良好的为人,高雅的情操,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敬重,为学生认同,为学生接受。能不能感动学生,还要看教师能不能首先感动自己。教师的脸上应该是灿烂的而不是板结的,教师的心里应该是亮堂的而不是阴冷的,教师应该是热情拥抱世界而不是冷眼看待世界。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满意绝对多于不满,赞赏绝对多于指责,感谢绝对多于抱怨。受到感动的学生心灵之门绝少设防,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受到感动的学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心中充满阳光,心中洋溢温暖,热心、热情、热烈、开朗、豁达、乐观,他们乐于感知事物,善于感知世界。受到感动的学生经常处于振奋状态,他们没有审美疲劳,没有学业厌倦,没有人生困倦。


  调动学生。能不能塑造学生,核心元素为调教。教师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潜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教师如同是调音师,要能够调出学生的艺术天赋,教师如同调酒师,要能够调出学生的品位情趣,教师如同是调养师,要能够调出学生的健康身心。经过教师科学调动的学生学习上不再是鞭打老牛,而是猛虎下山;学科上不再是畸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我以为并不需要多少名师、大师来引领示范,更不要什么名师、大师来标榜摆设。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名气虽不响,声音虽不大,形象虽不亮,但是能够立足课堂,说动学生,感动学生,调动学生的平常之师,实在之师,称职之师。这样的教师越多,“三功”越强,教师的作用就越大,学生的得益就越多,教育的发展就越快。


  当然,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标准,做一个智慧之师,潇洒之师,成功之师,还有很多标准。


  一、可爱不可恨。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学生的智力状况如何,学习是否得法、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正确等激励与制约因素,无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绩。但是在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同样一个教师讲授同样一门课,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这位同学成绩特别不好,而这位同学的其它功课成绩又都是比较优秀的。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平衡,某一门功课的成绩远远的落在后面,原因也可能有许多,但是有一种原因值得一提:学生与这们功课的教师关系如何?具体说来,学生对这位任课教师的感觉如何,看教师顺眼不顺眼,听教师讲话刺耳不刺耳,是否愿意亲近教师,认同教师,与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好坏存在直接的相应关系。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带着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上课,那实在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学生小小年纪,那种爱屋及乌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化现象十分明显。喜欢老师,就喜欢他讲的课。排斥教师,就会排斥他的授课,无视他的教诲,拒绝执行他发出的指令。这种喜欢与排斥往往跟教师讲课的水平高低没有相应的因果比例关系。长期以往,学习不能处在一种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就并不奇怪了。


  在学校里常常有一部分学生会莫名其妙地从直觉上对一些教师产生一种反感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一些教师待人接物的做法,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不惯,别扭得很。究其原因,是人的气质个性,兴趣爱好有时迥然不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味相投,在所难免,也实属正常。独生子女时代的学生在家长的宠爱下,一方面心理上有着越来越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要求于他人远甚于要求自我。这些学生敢于对他人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另一方面,学生的养成教育相对滞后,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自我管束方面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他们的独立意识要求唯我独尊,向着他,想着他,宠着他、护着他、让着他。这种不近人情的不合理需求或许在父母面前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在学校教师面前得到满足的可能就是微乎其微。为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有着自身行业的价值评判标准,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背离科学的价值标准去迎合学生的不合理言行:教师面对的是四五十名、五六十名学生,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当学生的一些怪异行为不被教师认同,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想法,久而久之,成见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怨恨。


  有学生对自己看着不顺眼,这并不奇怪,也不可怕。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便可以证明:父母是学生最亲最爱的人,但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让学生百依百顺,心服口服,事事顺心,处处顺眼呢?既然父母都做不到,那么凭什么要求教师做到呢?最可怕的问题是我们有的教师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丝毫没有觉察到学生对自己的排斥,他们或许压根儿就没有去想过自己班上有没有学生会对自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这样那样的反感,也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观察他们的表情反应,更重要的是不去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使非常之态趋于常态。
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压得一些教师透不过气来,心绪不宁。如果不注意调节,教师原本的耐心,原本的耐受会受到侵害,会变得急躁,会变得主观。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如何保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必须学会心理按摩。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有追求有舍弃,有坚持有放弃。


  演员非常在意观众对自己表演技艺的欣赏认同程度,希望自己成为观众最喜欢的艺术明星。讲台也是一方舞台,教师也是一位演员,学生即是观众。在意学生对自己的认同程度,研究观众的心理趣味,让学生从观感、乐感、情感等方面认同自己、接受自己、进而亲近自己、喜爱自己,让学生从内心世界里大声地呼唤,高兴地呼唤,我爱我师,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每一位教师在刻苦钻研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不要忘掉花点时间精力,钻研一下另一项行之有效的基本功,如何变着法子让学生喜爱你,崇拜你。要进入这一境界,教师必须放下威严的架子,亲近学生;必须检点自己的言行,改掉陋习怪病;必须走进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消除隔阂芥蒂;必须思考学生的爱好心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迎合学生的正当趣味,取悦学生。不排斥任何一位学生,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带着对自己的情绪和成见进自己授课的课堂,这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但是这件事情如果确确实实地做好了,它会给更多的同学带来欢喜,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新鲜不陈旧。


  随着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的观念的越发深入人心,人们对课堂教学关注及研究的力度也普遍增强。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大势所趋,形势所逼。但是千改万改,千变万化,检验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你上的课学生爱听不爱听。


  围绕学生爱听做文章,搞研究,第一方向不会错,第二效果不会差。学生爱听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但是考察我们的课堂,对于教师的授课,让学生做到爱你在心实在有点难。学生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每一节课的有效利用时间恐怕只有三分之二分甚至是二分之一。


  靠什么来紧紧地吸引学生?这方面学问很大,办法很多。但是有一种可以说是比较简便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千方百计增进课堂的新鲜感,让学生们在新奇、兴奋、愉悦中接受教育。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这一点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的兴趣爱好一是容易变化转移 ,二是容易递减消失,对新鲜事物敏感,对老生常谈的东西厌倦。制造新的兴奋点,给学生不断的刺激,使他们的兴趣与精神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我们就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育上的事半功倍的较高效力。现实的情景是有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习以为常,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教学的惰性。主要表现是按照课本的内容,按照教师的意志,不按学生的需求,进行单边活动,单向灌输;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表情动作、语气语调;日常习惯、装束打扮等一成不变。翻着一本老黄历,捧着一沓老教案,讲课,老套路;举例,老掉牙;练习,老办法。教师越讲越单调,学生越听越沉闷确,课堂里索然无味,聊无生趣,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新鲜就是生机,新鲜就是活力,新鲜就是课堂的绿色希望,新鲜就是学生的幸福享受。那么新鲜二字从何而来?答案在于创新。


  创新思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始终应该是与时俱进,常教常新的创新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教师应该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意识。决不要把上一节课在下一节课,把教上届学生的那一套在下一届学生那里照抄照搬。面对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决不要用如同电脑里那些设定好的内容去应对、去应付。


  创新表现。新的知识内容如果一旦与新的表现载体巧妙自然的结合,那它绝对就会成惹为人喜爱,引人入胜的东西。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表现应该是精神的,不要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给学生没劲的感觉;应该是亮丽的,不要不修边幅,随意散漫,给学生粗俗的感觉;应该是儒雅的,不要浅薄无奇,世俗平庸,给学生鄙夷的感觉。教师要调动学生喜爱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段,从服饰、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吸引学生,要借助现代化的多种媒体去辅助教学,要使课堂成为新知识、新信息的发布场所,使课堂具有新闻发布会的魅力,使学生永远有一种关注下一节课的内容的好奇。


创新氛围。 死气沉沉的课堂必定令学生昏昏沉沉,课堂需要的是轻松、幽默、自然、快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根据课堂的气氛,适当、适宜地创设情景,调节气氛。教师是课堂气氛的制造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在调节方面,教师尤其要有演说家的口才,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要有小品演员那样的神气,做到风趣幽默,令人捧腹,要有戏剧演员那样的演艺,做到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要有魔术师那样的花招,做到出奇不意,花样迭出。


  无新不上课,无奇不开口。带着新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给课堂注入新鲜的空气,让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这就是教师对课堂的倾情奉献,对学生的亲情奉献。


  三、人文又斯文。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燕赵皆壮士,湘楚出豪杰,吴越多文人,原因是生于斯,长于斯,受到地方文化传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个性思想里融入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


  学校也是一方水土,班级更是一方水土,其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构成了学校水土的重要滋养。水之源,风之始很大一部分来自执教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带动着学生。
在我们过去的概念中,老师的功能是传道解惑授业,传布思想教化,传授知识能力。因此教师的师德、师能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受到重视,得到强化。


  有高尚的师德,有高超的师能,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耳濡目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间接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重视到了教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直接对应的纯粹知识层面的作用力,而对于师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谓师的作用就是教师特有的个性魅力产生的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本领。这个本领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我想到我们丹阳的一位校长曾经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会微笑吗,有形象吗,会打扮吗?我引申一下,有情调吗,有专长吗,有绝活吗?
教师有没有人缘,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学生佩服、仿效,从中得益?教师的一项不易被人看中的但是又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人文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日益呼唤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生要学得自然轻松,学生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过程应该是和谐愉悦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可等闲视之。


  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文素养是人在言行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加强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这应当包括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师必须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师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积淀的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感情丰富,多才多艺。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


  那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的潇洒动作,那音乐会上引吭高歌的美妙歌喉,那茶余饭后的说古论今,那缥绢白宣上飘香的丹青笔墨,那明月清风下的管弦丝竹。所有这一切,不是语言的最好言语,不是说教的最好教育,对学生的引导教育钻髓入骨,终身难忘。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想象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儒家提倡《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之后提倡琴诗书画,其目的就是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艺术教育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独特、重要、积极的作用。
从这里出发,在新课改背景下,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适应,以呼唤以艺术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养,我想补充这个养料对教师、对学生都应该是多多益善。


  丹阳是一块兴学重教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丹阳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象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等一批遐尔闻名的名家大师。丹阳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行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无不先行、先进,我市曾两次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的光荣称号。丹阳也是教育名家传经布道的学术领地。丹阳以其基础教育的扎实,教育思想的先进,教育活动的活跃备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关注和青睐。名家闪亮登场,思想交汇融合,丹阳获益匪浅。


  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数十年如一日,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创新教育,传播教育,著书立说,功绩卓著。他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特级教师。他曾6次与邓小平合影,9次受到江泽民接见,在全国有38项社会兼职,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从八十年代开始,魏书生实践并传播他的教育管理与课堂教学的艺术,20多年的演讲,1300多场的报告,次次受欢迎,场场有反响,风行全国,经久不息,独树一帜。魏书生教育艺术框架体系里所确立的育人核心;民主与科学原则;社会本位与以人为本,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主体思想与发展思想三大统一;人和社会,人和工作,人和他人,人和自我四大关系的处理;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以养、教结合为宗旨的家庭教育论,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既科学严谨,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几年之前的暑假, 魏书生曾到丹阳作专场学术报告。魏书生直立演讲,不带讲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几乎一整天,其潇洒的风度,幽默的语言,真诚的叙述,入理的阐释,使现场的我市一千多名教师无不动容,无不耳目一新,无不深受启发,无不终身难忘。我市教育部门向全市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学习魏书生的倡议,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观看了魏书生报告实况录像,掀起了广泛的学习热潮。《丹阳日报•教育专刊》连载了魏书生丹阳报告的全文,丹阳教育信息网整理发布的魏书生丹阳报告的资料,先后被世界华人经典教育资讯网、镇江教育信息网、镇江、扬中的学校,还有山东、浙江等多家教育信息网转载,这说明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欢迎。


  魏书生的成功最根本的一点是把教育教学工作中那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形成了习惯,把平常的教育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形成了从思想到实践的完整体系。魏书生给我们的启发是坚持不懈就能进入境界,学习做人,学会处世就能学会为师。当教育成为自己一门热爱的职业,当自己能够艺术地从事教育工作者时,教师的崇高与伟大的感觉就找到了。因此我们学习研究魏书生的教育艺术,就要学习他大度豁达的气度观;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名利观;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敢说真话的真理观;就要学习他自爱爱人,爱生如子,爱教如命的爱心观;就要学习他勤于思考,读书著书的奋斗观;就要学习他善想会干,勇于实践的实践观;就要学习他建功立业,事业大成的事业观。


  以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方法从事崇高的教育事业,毕生去探索并实践人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学艺术,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


  从魏书生那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教益,学到更多的教育育人的智慧与艺术,丹阳的教育事业就会得到更为强劲的学术引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会得到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持。


  四、和谐不冲突 。


  和谐教育,并不是陌生的名词,但却是我们崭新的课题。和谐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探索学校教育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促使教育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和谐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谐,也使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的过程和谐;不仅使某一时期和谐,也使学习阶段全过程和谐;不仅使教与学和谐,也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谐;通过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以及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发生,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的人,这一切都必须与建立在真情实意的基础之上。学校应该成为社会最真诚最温馨的情感地带,教师应该成为人类最真诚最温馨的情感大师。父母用爱心使自己的孩子懂得了什么叫亲情,教师则是用爱心使自己的学生懂得了什么叫人情。教师特殊的职业岗位对情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情感要高尚,情感要纯真,情感要丰富,情感要细腻。尊重为先,爱心为本。尊重是真情流露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创造、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幼稚。尊重才能理解,才能沟通,才能消除隔膜,消除距离,消除对抗,才能走进心灵。教师不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而且还要喜爱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更要让学生享受到爱,还要让学生学会爱。这是师德的根本,也是和谐教育的根本。因为学生爱其师,才会信其道。


  和谐教育就是愉悦教育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但是不能因为学习的艰辛就把教育变成一种痛苦的折磨,把题海变成苦海,把学生变成作业流水线上不知疲倦的机器,使学生望而生畏,厌学辍学。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于不断地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化沉重为轻松,使学生尽可能的在较少压力与阻力的状态下接受学习,在感受到每一次成功的动力牵引下愉快地学习。因为学生对于学习最大的畏惧就是由点滴的疑惑日积月累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随时随地化解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轻装上阵。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学习的状况,排除障碍,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创设美好的教学情景,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实践证明在温馨、幽默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成长学习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学习兴趣更浓,学习乐趣更大。


  和谐教育就是优化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过了这样一段话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学生受教育之前如同一块胚料,教师的职责是因材施雕,把一块原始粗糙的胚料尽可能雕刻得比较完美,比较优美。优化教育就是使学生发育匀称,四肢健全,不让学生缺腿少胳膊,不让或者少让学生有瑕疵。优化教育就是要尽量避免缺憾教育和失误教育。比如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关注学生的情绪是不是愉快,情感是不是丰富,性格是不是活泼开朗,与人交往是不是正常,意志是不是坚强,有没有耐挫折能力,有没有应变能力。在优化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教师要对学生扬长培优,补差补缺。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调音师,要对“五音不全”的学生进行调理,教师是调酒师,要对“五味不全”的教师进行调理。经过教师的各种调理,使学生的能力与状况比较优化,生理与心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心境与环境诸多方面,都能呈现出一种比较合理,较为匹配的状态分布,最终成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人才。


  和谐教育就是相容教育 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张人类应当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违背、超越自然规律。近闻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在社会交融渗透日益密切频繁的今天,作为个体的人如何与社会共处决定着人终身的发展和幸福。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孤僻怪异,作茧自缚,无疑将痛苦地孤立于时代和社会之外,与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寸步难行。但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又将失去自我,俗不可耐。相容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小就能养成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摆正位置,处好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社会,一是不回避,不失望,不厌弃,主动的适应社会生活,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二是不随便,不轻信,不盲从,积极地改变社会环境,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最终使自己的整个人生在与社会相处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悦自乐人,利自助人。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追求,更应当成为我们对教育的不懈追求。教育引进了更多的和谐的成份,将描绘更美的风景画,谱写更多的赞美诗,进入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境界。


  五、精细不粗糙


  安全重于泰山,责任重于泰山,要求高于喜玛拉亚山。我们的教师不得不精工细作啊。这使我们想到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说的一段话。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


  这就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高深的教育道理被陶行知用通俗浅显的比喻解释得清清楚楚。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是一块毛坯,教师就是雕塑匠,教师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其雕塑的过程,学生是成为正品、极品还是成为废品、次品,在于教师手中那一把无形之刀的雕刻,在于雕刻之时是否精细,精确,精湛。
雕刻之刀,虽为无形,重如千均。教师岗位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点,雕刻性情,雕刻灵魂,雕刻生命。在赋予教育这把雕刻之刀神圣使命的同时,操刀之师该赋予这把刀怎样的锋芒,怎样的灵性,怎样的智慧。
教师手握之笔是刀,判对判错,赞扬反对,笔下的每一句批语是否经过斟酌;教师的口中之语是刀,是冷是热,是爱是恨,每一句评语是否经过斟酌;教师的眼中之神是刀,是悦目还是怒目,是慈爱还是憎恶,是欣赏还是鄙视,每一个眼神是否经过斟酌;教师的双手双脚是刀,是四肢呵护还是拳脚相向,每一个举手投足是否经过斟酌。


  教育的特点决定教育不是一件粗活,而是一种细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呼唤精细的教育,精确的教育,精湛的教育。


  其实教育早就远离了只需要学生断文识字的简易教育年代,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实现教育现代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已经真正开始由比较的粗放转化为比较的精细,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准确认识,认真面对的问题。


  教师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较多的非学历或者低学历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执教,现在绝大多数是经过师范院校正规培训出来的高学历教师执教。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比较单纯,现在是比较复杂。家长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大多数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问题说不上话,现在绝大多数是知识型家长,评说教育问题不再犯难;原来绝大多数家长对小孩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现在普遍是管头管脚,决不放松。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行为的多变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使教育面对的问题日益增多。教育要求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内部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进入教育讲究和讲究教育的年代,“三精教育”应当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


  精细。精细教育的核心是爱心教育。远离粗放的教育,教师奉献给学生的不再是粗茶淡饭之食,而应是脍炙人口之餐。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远离粗枝大叶,追求精雕细镂,精益求精。有爱心,情感细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有耐心,不厌其烦,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更细心,细致入微,不疏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精心,烹制教育的每一只点心,每一道大餐,使学生可口可爱。


  精确。精确教育的核心是法制教育。精确教育要求教师严格遵循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严格遵循教育法规。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今天,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既要置于教育规律的范畴之内,又要置于法律法规的范畴之内。不管教育的任务有多重,不管学生的情况有多复杂,不管教师是出于何种善意美意,恨铁不成钢也罢,爱生如爱子也罢,清醒的法律法规意识必须成为自己意识行为的主宰。教育的任何粗俗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的任何的粗暴行为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在更多的时候哄着学生学比逼着学生学好,鼓励学生学比哄着学生学好。教师必须铭记粗心办坏事得不到原谅,好心办坏事也得不到谅解。所有粗俗急躁偏激都是教育的大忌,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精湛。精湛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除了刚性的制度,严格的规范之外还需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还需要人性、人情、个性、灵动、风格、风采。学生喜欢不喜欢学习,学习是相对轻巧还是相对繁重,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否精湛。精湛的教学可以化课堂的较为枯燥乏味为较为生动有趣,化学习的较为辛苦为较为甘甜,较为沉重为较为轻松,化学生的较为厌学为较为喜欢。精湛的背后是精练,抛弃三年辛苦一劳永逸的想法,钻研教学,磨练艺术,具有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神采飞扬的教学风采,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效。精湛的背后是精深,抛弃浅尝辄止自满自足的想法,深入挖掘,深入探索。精湛的背后是精到。抛弃照本宣科,照搬照抄,人云亦云,见解独得,独树一帜,别有一绝。


  陶行知告诫我们,“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备课,备课堂之课,不备课,无以进课堂。但是除了备课本之课外,我们更需要备教育之课,磨教育之刀,研雕刻之法,不备课,无刀法,无刀技,我们无以搞教育。


  六、高尚不卑下。


  教师要高雅,更要高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本身都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责作了许多科学而具体的界定,尤其是近年来德育和师德的规范要求被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关“两德”的一些观点已经人所共知,形成共识。
“德”高无上,“德”高无比,“两德”对学生的发展成长的重要程度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学校不可能是一尘不染的净地,教师不可能是秋毫无犯的圣人,在高度重视“两德”,提出至德至高要求的时候,我们越是要从至小至细的事情做起,使“两德”工作具体而微,渗透遍布。如何在“两德”工作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使规范要求由高大变得细小,可以捉摸;由冷峻变得温和,可以亲近;由空泛变得实在,脚踏实地;由他律变得自律,自觉自愿。在高要求强调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低起点落实,只有放低重心,使“两德”工作回归自然,平易近人,才能使更多的中小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审视学校和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无非是传道、授业,示教、示范,教师提供一个样子,学校提供一种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间,在潜移默化之中开智慧、明事理、长知识、增才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德育深刻而伟大的理念借助何种载体与方式发挥育人的强大功效,教师何德何能使学生 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深入浅出找答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在渊博的知识之外向学生呈现师德的两翼:一曰风范,一曰境界;良禽择木,凤凰栖梧,一个有所作为的学校必须在良好的办学条件之外向学生呈现良好的德育天地,宜人环境。


  风范即师德。师者风范是音容笑貌,是言谈举止,是不俗气度,是高雅情操。可以没有身材的翩翩风度,不能没有品行的迷人风采。良好的仪表风范可以为学生提供外在的形象楷模,建立高尚的审美情趣。稳重端庄。举手投足,稳重大方,会给学生一种愉悦感、亲切感和信赖感,从而有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谈吐文雅。教师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尊重学生人格,摒弃一切刻薄、尖酸、庸俗的语言。衣着得体。不穿奇装异服、不标新立异。衣服大小合体、穿着得当。风度优雅。像对待教学设计那样,设计润色自己的风度举止。以外养内,师者风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风雅,更是从心灵深处展示出来的一种风度,一种雅量。民主公允,不宠不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以待人,严于责己。不贪不沾,不卑不亢。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内外结合,师者风范可以形成一种感召的力量。信任的目光可以使学生得到自尊,赞许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得到自信,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行导行,师者风范应该是一面照亮自己又照亮学生的镜子,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脱离低级趣味;师者风范应该是一面引领自己又引领学生的旗帜,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高雅洒脱;师者风范应该是一把丈量自己又丈量学生的尺子,使教师个学生共同修养生活情操。


  境界即师德。敢于高人一筹,胜人一出,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境界即高度与深度,宽度与广度。不一定高不可攀与深不可测,但肯定是远离了倨高与浅薄;不一定掌可奔马肚可撑船,但肯定是远离了狭隘与闭塞。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但绝少蝇蝇苟苟;行五湖四海,交三教九流但出淤泥而不染。眼界高,具有高雅的审美眼光而不是鼠目寸光;视野广,具有丰富的阅历而不是孤陋寡闻;心胸阔,不笑可笑之人,能容难容之人而不是讽刺挖苦,打击报复,纠缠于枝枝节节喋喋不休;学识优,未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肯定是教一门,专一行。教师不仅是三百六十行里职业的代名词,教师职业也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教师的非凡在于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非常的师能。具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不断探索,力求创新,做到审美高雅、身心健康。非常的师爱。发之内心的真诚之爱,一视同仁的平等之爱。爱就是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即是师德。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之上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问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狂热追求。非常的境界,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这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形象,又时时润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职业是美好的,当师魂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学生对你不是指指戳戳,嘀嘀咕咕的非议,而是肃然起敬的钦佩,心悦诚服的仰慕。


  环境即德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选择学校就是选择环境。学校环境的美化优化是多方面。物质环境尽可能设施齐全,条件优越,只要投入似乎不难办到。精神环境的营造就必须匠心独运,积淀传承。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勤奋。摈弃浮华,摈弃喧嚣,引导进步,鼓励向上。以正气引行,以朝气修身,以灵气导学,让学校的花草树木都芬芳艳丽,让学校的墙壁橱窗都传播知识,让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播洒文明。因为学校努力而成全学生,不因学校失误而贻误学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风范即仙,境界则龙。风范产生吸引力,使学生悦目;境界产生影响力,使学生仰慕,环境产生教育力,使学生得益。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心目中存有一些美好的印象,如果学校能在学生心目中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两德”不就显德了吗?


  七、育人不误己。


  培育了学生,桃李芬芳,耽误了自己,一无所有,不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工作成绩,甚至是一辈子的工作成绩。也许有人会用帽子来衡量,头上是否有各式各样的头衔,头衔的大小程度如何?看这个教师是不是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也许有人会用本子来衡量,是否拥有大大小小的红通通金闪闪的荣誉证书,是否获得过各级各类的表彰奖励,是不是模范教师,先进教师。也许有人会用位子来衡量,校内校外有多少职位,官位有多大?也许还会有人用数字来衡量,历年考试的分数如何,培养了多少学生,有多少学生考上大学,又有多少学生出人头地,多少学生仕途商海扶摇直上,劈波斩浪。
我们不能否认帽子、本子、位子甚至是数字和一个教师成就的直接关系。但是我们考虑得更多的应是抛开外在的那些闪光的东西之后,我们教师自身有多少金光闪闪的东西,有多少永远属于自己别人想赐与想拿走都不可能的东西:教师用一生的时间在一生的教学生涯中的所感、所悟、所得。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鳞半爪,片言只语。


  教师不是传声筒,别人如何对你说,你就如何对着学生说,教师不是复印机,教科书、参考书上如何写,你就原封不动地传送给学生。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的比照?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红烛,惟有燃烧,毫无保留,这种精神可嘉可敬。但是如果这支蜡烛在燃烧的同时能开放出同样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结出同样属于自己的甜美果实,则园丁有荣,桃李有幸,教育园地枝繁叶茂,花开似锦。


  八、教研加科研。


  课程改革在我市学校的扎实稳步推进带来了许多可喜的现象,课堂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而这一切都源之于教学思想的活跃与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明显的感觉是学校各种旨在促进教师思想观念更新的课堂展示活动,学术报告活动,外出取经活动,推介推进活动明显增多。


  增强我市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我市教师的教科水平,扩大我市教育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影响是教育部门一直在倡导的重要工作,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成立使这项工作有了专门机构的推进,而眼下的课程改革又加快了这项工作的进程,这是一个良好的进程,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教育由普及型向精品型发展,由传统型向创新型发展,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的时候,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要成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主导和引导力量。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之中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空间,教科研能力是重要的一臂之力。试想,如果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驾驭新教材,面对新课改,尤其是面对带有鲜明的新课改理念走进课堂的听课者的审视的目光时,我们还有没有那一种自信,那一种坦然,那一种潇洒。


  朱永新先生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教师本身也应该是美丽的鲜花;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教师也要不断的教育自己。时代的需要,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无一不要求教师不断地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当前有影响的教师,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的启发与借鉴,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概念和好教师的标准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有自己思想的教师是合格的教师,有独特建树的教师是高明的教师,有自己积累的教师是幸福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很有必要明确以下几层关系:教育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明确教育能力来自科研能力;教师地位与教师品位的关系,明确教师地位来自教师品位; 教师传导与教师创导的关系,明确教师创导来自教育科研。核心关系:教育科研,大势所趋,不得不为,要有作为。


  教科研的价值何在,用不着广泛的阐述,只需把范围缩小一点,简述一下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价值即得。论文的撰写是把粗浅的思维深化,把零星的思维集中,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这是一个加工的过程,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经历一次次的学习,了解这一方面原有的研究动态成就,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经历一次次的否定修正,否定自己错误的思想,放弃自己平庸的思想;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经历一次次的字斟句酌,千思万滤,前思后想,左改右改。如此三番五次,理清了头绪,摸清了门道,迷雾散尽,茅塞顿开。一篇文章代表教师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研究、省悟,那么,一组文章,一本专著就代表教师对一个方面的整体关注,系统研究,全面收获。如果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观察的意识、思考的习惯、研究的兴趣,形成研究的能力,产生研究的成果,达到研究的层次,那他就不仅是教师,而是每个方面的专家。如何这样的教师在学校里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如果他们都能够在自身研究的同时,向身边的教师辐射,形成氛围,产生团队,那将是这个学校重要的教育力量和发展力量,也是这个学校对外重要的影响力量,我市访仙中心小学教育科研的特色已经展现了迷人的魅力。


  教科研就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 教科研就是教师自身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科研就是教师思想不断结晶的过程。教科研,尤其是以教师自身在教学的同时,潜心钻研,磨练自己科研的意志与品德,修炼自己科研的习惯与品位,应该视为最好操作,最为行之有效,成本最底的继续教育。


  由教到研,教师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由研促教, 教师提高的一条必由之路。


  想课改、议课改、抓课改是当今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中心工作。如何使课改的意识深入人心,课改的措施切实可行,课改的工作扎实有效是课改必须突破的制约瓶颈。课改不是打雷,雷声巨大,雨点细小,空发号召;课改不是刮风,劲风阵阵,一刮而过,风消声息。课改应该是在和风细雨的环境下播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那些渗透着课程理念的种子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寻求课改的有效载体,使课改的理论和要求在教师身上附着,这是课改深入推进的基础条件。惟有教师的理论修养提高了,新课程的意识增进了,新教育的观点更新了,学校的课改工作才能有所推进。为使教师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思想的辐射,形式多样的师训、师培层出不穷。在这众多的办法与途径中,教师运用教育随想和教育随笔的手段进行教育反思教育积累教育提升的办法值得倡导。随想可以使一个教师逐步地用心投入,随笔可以使一个教师逐步地的丰厚深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随想和随笔是从最细小、最基本、最简单的研究做起。它是一个切口,是一个起点。由此切入,可以解决教师望而却步,无从下手的现实问题。从这里起步,从点滴做起,可以消除对教科研的神秘感、畏惧感。
随心所欲,率性而为。随想和随笔不拘一格,可以随时随地的捕捉记录,自由灵活。无八股之限,形式灵活多样,不必循规蹈矩;无三段之分,篇幅短小精悍,不必鸿篇巨制。有话则长,长篇大论无妨;无话则短,三言两语亦可。


  从“教育随想”到“教育随笔”,显然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点:想。


  教育是一项技术,也是种艺术,教育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育不是教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向学生灌输,教师必须因时因人而宜。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从来不去想想为什么;学生怎么说,我就怎么听,从来不去问问为什么?缺少对教育对象的凝视,缺少对教育现象的注视,缺少对教育问题的反思,教师很难用心教育,用情教育。教育要更符合规律,更趋向艺术,先决条件的是一个想字。要让想伴随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要在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优化教育,精益求精。不想必定一无发现,一无所惑,一无所感,一无所得。想必定问题多多,困惑多多,感悟多多,收获多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想就是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的专注,对教育的研究。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精。只要不断地想,反复的想,深入的想,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会产生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专利。


  第二点:写。


  写是思想的延续。思想的生命因为写而强大。从思想产品生产的过程来判定,思考中的一些东西起初很可能是一个缘起,一点影子,一鳞半爪,一个片段,尚未成熟,尚未成型,幼稚得很,脆弱得很。仅仅让思想停留在朦胧萌芽的状态,不仅形成不了思想的参天大树,即便是思想的嫩芽幼苗也不可能长成。为什么形成独到见解的人总是为数不多,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人在思想发育的最初阶段已经放弃了对其的孕育,使之中途夭折了。勤奋造就人才,惰性扼杀天才。勤快的写作能够把虚幻的思想变成现实的文字,使思想从头脑里走出来,见诸天日,生存下来。从思想产品的影响属性来看,思想的真正魅力在于交流碰撞,而要使思想在更多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形成文字,广为传播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再好的想法,再伟大的思想,如果仅仅是存在于某一个人智慧的大脑里,或者孤芳自赏,养在深闺人未认识,或者束之高阁,无人知晓,那么这种思想将失去强大的生命力。


  写是思想的提升。思想的生命因为写而伟大。写作就是高质量的思考。想可以想入非非,胡思乱想,没有严格的限定;说就不可以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写下来的东西更不可以是信手涂鸦,满纸荒唐。思想中的东西起初只是一种初级的矿产品,粗糙、丑陋,鱼龙混杂。把脑子里散存的思想变为本子上严密的文字,一次次的字斟句酌,千思万虑,前思后想,左改右改,写作就是一个加工的过程,一个提炼的过程,一个提升的过程。通过写作,经过提炼,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原来零星的思想可能变成系统的,原来杂乱的思想可能变成有致的,原来浅层的思想可能变成深邃的。就是因为写作,粗浅的思维深化了,零星的思维集中了,平庸的思想闪光了。


  写是思想的保存。思想的生命因为写而永恒。只想不写,思想就象东流之水,来有影,去无踪,就象水面之雪,虽然漫天飞舞,飘飘洒洒,但是落水即无。尤其是在学习中的一些感触,在交流中的一些启发,在工作的一些突悟,或者说是灵感,象点点星火,但由于这种灵感具有突发性,瞬时性,来也勿勿,去也勿勿。现象稍纵即逝,情感稍纵即逝,时间稍纵即逝,兴趣稍纵即逝,一些观点、念头稍纵即逝,如不抓住就可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因感悟少小而弃之,不因记录麻烦而废之,养成携带纸笔,随想随记的习惯,不放过一点闪念,有感即录,积少成多,既能大成,也易传承。


  “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日”。随想随笔,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熟能生巧,积少成多,融会贯通,下笔有神。由此看来,从爱好“教育随想”到“教育随笔”不失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推进课程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九、会写更会说。


  做好一个教师,从业务素质这头考虑,有一些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能说会写,是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也是广大教师着力追求的两项基本功。但是,在实践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偏向,学校和教师普遍重写轻说。学校重教师“写”这方面能力的考核,轻教师“说”这方面能力的考核。教师在不同级别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者论文获奖总会得到相应数量的奖励。一些教师一年之中单在这方面得到的奖金可能远远超过学校所发的其他奖金,以至于学校不堪重负,不得不对此项规定作调整。除了可观的奖励之外,有关方面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对论文撰写还有篇数和级别上的要求。相形之下,学校对教师“说”的能力就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奖励制度,好说歹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教师的“说”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甚至漠视。


  这样一来,显然是能“写”的教师吃香,教师也经常会以发表论文而自豪、自傲,如果是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甚至还可能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一些学校也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来证明教科研的能力与水平。相反能说会道的教师却掀不起什么波澜,得不到什么奖赏,可能是不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显性的资本的缘故。这种导向,鼓励教师以文为荣,投入大量的精力爬格子,想方设法设法发表文章。然而什么事情一旦偏向,也就有点变味。所以有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学校硬性规定,下达论文任务数,逼着教师都去埋头搞科研,闭门写论文,使得教师消极应付,不是到报纸杂志上翻找,就是到网上搜索下载,照搬照抄,改头换面,速成论文,这与1958年“大跃进”时家家砸锅卖铁去“大炼钢”有什么区别?除了产生一大堆奖项、荣誉和一大堆垃圾外,还有什么东西?这话可能有点夸张偏激,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有一点我是深知的,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的产生实属来之不易。需要经过观察思考,收集材料,动笔写作,润色修改好多个环节,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两三月。人人写文章会不会写出一大堆垃圾来,我不敢这么认定,但是有一点我敢下结论,那就是过分注重写论文的直接结果是巧于手而讷于嘴,手写的功能被强化,嘴说的功夫被弱化。然而,倘若教师没有一张伶俐的嘴巴,其情形又如何呢?


  审视一下教师工作的方式,最主要的是口授;分析一下传播知识的途径,最主要的管道是口授。有人统计过,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师主导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充满激情,充满知识魅力,富有启迪性而又准确、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显得尤其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嘴巴说话的功能事关授课的质量,应该是吃饭的本钱。遗憾的是,目前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这种吃饭的本钱并不是非常的厚实。表现为讲话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长,语焉不清,不着边际,没有幽默感,缺少感染力,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听课,没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用那种未经磨练雕凿的语言包裹出来的内容,学生并不恭维,其效果自然很难尽人意。有其师,必有其徒。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轻视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语言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谋职、合作、讨论、请示、汇报讲课、谈判、争论、吵架、以至打官司,都不例外地依赖于口语表达。


  让嘴巴硬朗起来,是对每一个企图立足于现代社会的人现实要求,更应是每一个希望的合格教师的着力追求。有人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我觉得很有道理。“通”。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还应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活”。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有趣。“准”。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精”。精练,在追求准确的同时,力求精练、洁净、明快,决不允许方言土语掺入,以保持汉语规范化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有效的汲取信息。语病、口头禅要坚决根除。否则,既给语言添了污秽,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又占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减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一定的幽默感和教学机智行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美”。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一生。“情”。富有感情色彩,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喜怒哀乐悲恐惊都应适度、合拍。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语不惊人誓不休。这里的语言指的是教师的口语。只要学校对教师说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教师对提高说的能力有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说,说真话;要大方的说,说清楚;流畅地说,合规范;得体的说,看对象;连贯地说,有中心;全面地说,抓重点。说的功夫自然会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提高,学生得益的成份也将更多。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