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从“教室”到“学室”——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三变”
        ★★★
【字体:
从“教室”到“学室”——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三变”
作者:胡泉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1

从“教室”到“学室”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三变”

石阡县汤山中学  胡泉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校的“教室”转变为“学室”,它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新发展的课改意识,这不仅仅是称呼的转变。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室”体现的是“学”的主体地位,“教”要服从于“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活动已不在是教师对知识的“再现”和“重演”,而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角色就发生了必然的转变,从“教师”转变为“导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从“教室”的角度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考虑因素最多的是“教”的方式,如何都得好,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所获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情感等,这种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室”就是让学生自己投身于知识的海洋,结合自身的情况、条件、需求等因素,选择自己所渴望得到的。教师在“学室”里,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员,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等因素,给予学生进行选择,指导、鉴定、开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师生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所创设的是一个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共享、共进的教学关系。

三、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重点的转变

在“教室”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学到了多少,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在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在“学室”的环境中,教师不光是看学生所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要看是否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还得关注学生在“学室”里的活动表现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知识”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生”的关注,更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生活等因素。因此,在师生活动中,教师要信任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对他们的选择,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观念。

总之,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应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更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种转变,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转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