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说”起来
        ★★★
【字体:
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说”起来
作者:云淼儿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7

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说”起来

论文提纲

 

一 、让学生明确“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二、给学生营造“说”的环境,为学生搭建“说”的舞台    

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⒉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⒊指导“说”的技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三、与学生共同拟订“说”的计划,激励“说”的实践

 

关键词: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欲望,提高能力,激励实践,营造环境,搭建舞台,自我设疑,互相质疑,胆量、音调、语速、仪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却往往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21世纪是一个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时代,口头交流越来越多,“说”在现代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让我们的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说”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却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还有的学生羞羞答答地金口难开,只有个别学生可以有条理地大大方方地回答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害羞,二是担心出错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三是无所谓,四是担心别人说自己出风头。怎样才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同学们大胆地“说”起来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让学生明确“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实践的源泉,而“实践”又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没有兴趣,牛顿的科学定律,爱迪生的上千种发明也将无从谈起,学生如果没有“说”的兴趣,不可能大胆地有质量地“说”,提高“说”的能力就无从谈起;学生一旦焕发了“说”的热情,掌握了“说”的能力,便拥有了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

对“说”的兴趣的产生,源自学生对“说”的正确认识。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不仅是一般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可以说,说话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因而,让我们的学生大胆地“说”,可以使他们的这些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班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入学的时候要民主竞选班长,经过重重考验,同学们的目光集中在了两个男孩身上,两个男孩都非常优秀,无论从学习上还是从工作能力上来看,都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同学们民主投票,可巧的是两人的民主得票一样,最后花落谁家就要靠自己的“竞选演讲”了。结果,一个男孩以自己充满激情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夺走了班长的宝座。另一个男孩只能退居其次,事后我找了这个男孩,他也明白自己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输给自己的不善演讲。还有一些同学其实他们也想说,可又怕说错了同学笑,有时还笑别的同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说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不利于自己说话水平的提高。

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只有善于说话,勇于展示自我风采之人,才能抓住更多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学生只有逐渐认识到锻炼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说”的兴趣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二、给学生营造“说”的环境,为学生搭建“说”的舞台    

语文课堂应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场所,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我们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是沉默的课堂,曾经对学生戏称“这里的课堂静悄悄”,许多同学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说,理由是大家都不说为什么要我说?所以,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只有通过“说”的实践,学生“说”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要让学生说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有“说”的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自我设疑,互相质疑,研究讨论,尤其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一种非说不可的感觉。有了这种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去说。比如在教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到;用手堵上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到;闭上嘴,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时间长约两分钟。然后让学生谈体验,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的说我快晕了,憋得我好难受,我好象脱离了地球,真可怕!有的说我快要崩溃了,真想大哭一场,真压抑!有的说想大喊大叫发泄一下,还有的说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呢……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了盲、聋、哑的痛苦,这种感受是以前从没有过的,所以学生急着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理解整篇内容也很有帮助。

⒉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说”的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名言介绍、诗词赏析、时事论坛,甚至可以编演课本剧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都有机会“说”起来,都愿意“说”起来。

⒊指导“说”的技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说话”,每个人都会,可真要说出技术说出水平,也并不容易。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可以“说”的很好,所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问题,比如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老感觉很平淡,没有起伏,不能吸引人。要不就是语无伦次,没有条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来“说话”。演讲和辩论的技巧就更需要教师来指导了。只有学生掌握了“说”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提高“说”的能力。

三、与学生共同拟订“说”的计划,激励“说”的实践

说话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朝夕之功。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言善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按照步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在学生明确了“说”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可以拟订计划,按计划实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的内容不定,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可以作自我介绍,可以朗诵诗词,可以讲述见闻,可以推荐作品,还可以随便说说感受……目的是克服胆怯、自卑等心理,大胆地面对听众张口说。等到学生已经不存在胆怯、自卑心理时,就可以指定(或学生自定)内容,要求学生拟好讲稿,逐步脱稿演说。这时不仅要求“说”的内容明确集中,而且要求“说”的仪态、语言大方得体。教师要适时指导,也可让学生互相评论。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了,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比如在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围绕课后的小问题: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可是元方还是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过分吗?学生在课堂上就形成了辩论的气势,有的认为元方这样做很过分,因为友人毕竟是他的长辈,而且已经感到惭愧“下车引之”,而他却“入门不顾”;有的却认为友人不守信用,还“对子骂父”,元方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并不过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班内开了一次辩论会,学生的发挥很让人吃惊,才觉得以前真的是小看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专门搞一些活动,比如赛诗会,演讲比赛等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种“说话”活动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每周都安排一节说话课,让人人都登台演说,教师则应持之以恒地对学生的胆量、音调、语速、仪态等方面量化评定,可以由教师分项打分,也可以让学生民主评议,教师予以引导和鼓励。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掌握了“说”的技巧,“说”的实践就必将由被动变为主动,按照这样的计划长期坚持下去,语文课堂怎么会是“静悄悄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是“金口难开”的“谦谦君子”?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也必然会促使听、读、写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