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语文课型改革
        ★★★
【字体: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语文课型改革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语文课型改革,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既阐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也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行动纲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乃至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还是语文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必须符合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特点,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同时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
2、目前的教育系统基本上还是属于“遗传型”的,即把知识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语文教学也还是处于“传道受业解惑”的阶段,这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相距甚远,传统的改革思路也只是关心体制,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差费慢”的状况,特别是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没有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并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编辑、控制和传递于一身,为学习营造了资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境,极大地优化了学习环境。同时,多媒体的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协同性等主要特点可充分调动学习者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开发全脑的学习潜能,平衡人的发展,有利于克服时空的局限,模糊课堂学习与真实学习的差异,使学习者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以积极建构知识意义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活动中去。所有这些为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4、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如何把教的应用研究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帮助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讨如何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乃为当务之急。
5、我校自1998年组建以来,在上级教研所及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重点探索了运用导读点拨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根据素质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根据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导读点拨法注意了提高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在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等方面有较大的作用。然而,导读点拨法仅限于一种语文课堂结构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倡导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语文学习环境来熏陶学生,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理论假设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
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优化语文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或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1998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条件,按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制定(选择)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效果,这个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他们获得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案,必须是教和学的最优融合。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且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表现,研究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和潜能。在教育中持人本主义观点的教师旨在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有助于实现的环境。
6、现代教学技术的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信息呈现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2)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有助于促进学习的信息加工和转换;(3)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课题实验目标
(一)总目标
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深化课型改革的途径,将语文课分为精读、泛读、写作、口语、活动、研究课,实现优化组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分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
1、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意识,语文学习的兴趣。
2、首先按理想比例安排精读、泛读、写作、口语、活动、研究课程的比例,探索根据学生需要及语文素质培养的需要的合理比例。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高二年级: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2、适当调整课型结构比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文学现象,发现问题,主动探索。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及创新精神。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高三年级:
1、着重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人类人文精神。
3、注重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注重读写能力的检测与反馈。(如图)
高一
高二
高三
       
 

     
1、培养兴趣
2、激发主体意识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进行阅读
1、自学能力
2 思辩能力、创新思维
3、探求精神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1、读写能力
2、理解人类
人文精神
 
 
 
 
 
 
 

五、实验变量的控制。
(一)自变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素质教育和新教材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注重合理安排课时比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化阅读条件,通过深化课型改革,将语文课分设为精读、泛读、写作、口语、活动、研究等六类课型,探索各类课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                    
(二)因变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及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综合素质是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课。实验班适当减少课文讲读课时,增加阅读、活动课时。作业量、考试难度、评阅标准统一,保持研究环境和研究人员的相对稳定。重复实验,增强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实验中出现的随机情况及难以控制的因素作出详细记录,以便阶段评估与终结评估时加以讨论。
六、实验方法
“实验法”与经验总结法相结合,辅之以调查法、统计法,在实验中,一是采用等组实验,得出一些具体的一手资料,二是进行经验总结,使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实验内容
   本实验的基本内容是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深化语文课型改革,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具体计划实施内容如下: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1、探索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建设:现在学校硬件环境采用的多媒体中心教室的形成,无法满足众多班级的需要,建议学校尽快建立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让学生自由上网阅读;再在每个教添置多媒体教学设施,使每个教室均成为多媒体教室。
2、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开发,最适用最灵活的教学软件就是课件,即平时讲的“素材”、“片断”、“播片”等。这类软件既容易开发,又可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适用性很强。
(二)改革现行单一的语文课为精读课、泛读课、写作课、口语课、活动课和研究课,现行的语文课是篇篇精讲,耗时多,而学生的阅读面却很窄,无法满足语文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将现行语文课分为精读、泛读、写作、口语、活动、研究课,则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精读课选取教材中的典范之作为例子,重在讲授,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形成阅读能力;泛读课(阅览课)给学生以自由,可选读学生喜欢的文章,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课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口语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活动课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语文学习生活化;研究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已为广大教师的共知,肢解式的语文教学法的危害也显而易见,我们研究的正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变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建构一种全新的课型结构,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大语文教学:课内自主式的语文学习,课外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获取知识,培养语文素质,课外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如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小组、文学社、小记者团、影视讨论会等。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准备从2001年下学期在高一学生中开始实施,按均等随机原则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周期为三年,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期,时间为高一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
1、课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2、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的初步开发。
3、师资培训,使每一位实验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于教学之中。
4、学情调查,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
5、将语文课分为精读课、泛读课(阅读课)、口语课、写作课、活动课和研究课,探讨六类课的教学规律与方法。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至高二,按照实验方案,对实验班全面施行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为高三,继续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
九、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三年实验,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将达到如下要求:能轻松地读一般的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具有较强的欣赏作品的能力,能写出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内容充分,有文采,思想较为深刻的各类文章,更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了求知的本领。
2、论文。
3、总结一批成功案例。
4、开发教学用信息资源库
5、实验报告。
、课题检测与评价
(一)课题的检测
1、检测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情况
a、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情况:包括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效率。
b、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情况:学生普遍写作速度(45分钟写800字)、写作质量(学生作文发表获奖情况、考试写作水平)。
C、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情况:学生演讲、辩论、语言表演、节目主持、采访、交谈的能力
2、检测学校、教师的情况
a、教学设施的配备(经费支持、网络建设、电子阅览室和活动场馆)
b、教师的实施情况
(1)精读课、泛读课(电子与常规阅读课)、口语课、写作课、活动课和研究课课时安排的合理比例。
(2)各类课型的典型教案、典型案例、电教软件、录音录象等资料。
(3)教师的经验总结、理论探索。
检测数据的收集:
3、检测工具
a、阅读单项检测试卷及分析报告。
b、作文个案分析。
c、演讲比赛、辩论赛结果及分析报告。
d、采访、主持、谈话录音资料及个案分析。
e、期中、期末及高考情况.
4、检测方法
a、个案分析法
b、统计分析法
c、对比分析法
d、经验总结法
 
 
 
 课题检测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定等级
A
B
C
D
E
阅读
1、阅读量(高中阶段应超过30万字)
 
 
 
 
 
2、阅读速度
(1)速读(每分钟800字以上)
 
 
 
 
 
(2)略读(每分钟800-500字)
 
 
 
 
 
(3)精读(每分钟500字)
 
 
 
 
 
3、阅读效率(通过阅读检测确定)
 
 
 
 
 
写作
1、普遍写作速度(45分钟完成800字)
 
 
 
 
 
2、写作质量
(1)发表获奖情况
 
 
 
 
 
(2)考试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
1、演讲水平
 
 
 
 
 
2、辩论能力
 
 
 
 
 
3、语言表演能力
 
 
 
 
 
4、节目主持水平
 
 
 
 
 
5、采访能力
 
 
 
 
 
6交谈能力
 
 
 
 
 
教师实施
1、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结合情况
 
 
 
 
 
2、课型比例
 
 
 
 
 
3、资料准备
 
 
 
 
 
4、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
 
 
 
 
 
5、运用方法
 
 
 
 
 
 
(二)、课题的评价
我们目前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改变及教学过程中经验总结及手段的改进能力方面
1、我们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体验,在实验过程中,某些方面需要及时反馈,我们设置了课题活动记录与评价表,及时反馈信息。
    2、对课题整体性评价
    主要是用评定方式,通过语文活动及展示学生素质,通过检测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优势,发现自身能力及素质的差异,给他们今后学习明确的导向和激励,同时结合考试,及能力展示给学生从综合评价。
一、组织机构。
顾问: 陈  文(浏阳市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陈  湘(浏阳市电教站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刘会成(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谢世裕(副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赵优良(zouxinjian@163.net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组组长:施正煌(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成      员:汪贤利(语文教学,中学高级教师)
张继极(语文教学,中学高级教师)
           屈加亮(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王文华(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杨文丞(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梁迪平(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陈  博(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黎  凛(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曾凡林(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陈江伟(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刘海红(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陈玲英(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周玲英(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邓红梅(语文教学,中学一级教师)
张  斌(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周翠平(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陶  艳(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沈  琦(语文教学,中学二级教师)
唐万民(语文教学,中学  级教师)
徐其灿(语文教学,中学  级教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