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例谈在教学中运用楹联解读课文
        ★★★★
【字体:
例谈在教学中运用楹联解读课文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从五代至今,每逢新年佳节、喜寿丧悼、友朋投赠、园林题署、厅堂点缀以及店肆开张等等,人们多以对联表情达意,特别是在古代,撰写诗文和属对是文人的一种标志,也是检验才华的重要手段。而如今,楹联渐渐不为中小学生所熟知,更不要说属对作联了,虽然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讲求对偶,学生们背诵不少,而学会运用者少之又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楹联来解读文章,既有益于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继承,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下面就以《一面》为例谈谈楹联入文解读文章的体会。

《一面》是阿累先生1936年10月在鲁迅先生逝世当月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与鲁迅先生在1932年的一次难得的会面,以及此次会面给作者的影响和鼓励,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沉痛哀悼。文章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细腻入微,鲜明可感,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对进步青年关心爱护的崇高品质。全文寄寓高远,感人至深。

为能使学生快速理解,我以郭沫若先生的一副挽联导入和解题: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

钦通三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此联是郭沫若先生1936年得闻鲁迅先生去世时所题,挽联除了对鲁迅先生的赞誉和沉痛哀悼之外,还表达了未能与鲁迅先生谋得一面的遗憾。两位文坛巨匠虽神识已久,但终“憾无一面”。相比之下,阿累要幸运得多。作为一名进步青年,“下等工人”能谋得与先生一面,并得聆其声,接受馈赠,确实会刻骨铭心。两人身份不同,文风不同,然而表达的情感却是统一的:深切的哀痛和悼念。以阿累的“一面”与郭老的“憾无一面”来对比解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程度,提高学习兴趣。

虽然作者跟鲁迅先生相见的“一面”时间很短,但作者“忙里偷闲”,3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加以描写,6次写鲁迅先生给他的印象———瘦,如电影镜头一般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加以定格。在赏析这一部分时,我将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概括的一副对联出示给学生:

寸发隶须荐《铁流》,羽衫里瘦若竹枝;

萍面铭心赠《毁灭》,足印前神似明灯。

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外貌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与精神品质的内在联系,永久地定格鲁迅先生为了民族的未来而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引导学生学习对联的常识和属对方法,激励他们努力尝试,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技巧。

作者在愕然地接过两本书的一刹那,认出了鲁迅先生,此时的感情可谓激情澎湃,虽万语千言无以表达此时的感受。看着鲁迅先生“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的身体时,作者心似油烹,却仅用了五种称谓和深深一躬来表达心声。于是,我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并试着以对联的形式概括文段内容。学生们激情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表情达意很见才情。随后,我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归纳出一副对联:

偶谋一面赠书者:曰同志,曰朋友;

常念终身引路人:尊父亲,尊师傅。

此联或许可以浓缩作者的全部感情,概括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高层次认识带给自己的深远影响。

在总结全文,概括鲁迅先生的精神实质时,我以鲁迅先生1932年10月所写的七律《自嘲》中的颈联收尾,教学效果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先生一生的言行思想无不是这一句的高度物化。《一面》虽记的是一件小事,却能通过这一件小事表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化的沉淀,它将永远引领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追求民主自由和谋求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

《一面》读完了,而同学们对楹联的浓厚兴趣却开始了。面对同学们渴求知识的面庞,我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对联的常识和属对的基本原则。我深信,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慕和追求,会使我们的祖国和生活平仄相应,声韵和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