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从语文教学到素质教育:“洋和尚”不懂“应试
        ★★★★
【字体:
从语文教学到素质教育:“洋和尚”不懂“应试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4


  经”广东湛江市某私立学校曾从美国聘请一位“特级教师”任课英语科,希望为积重难返的传统教学模式吹进清新的“西风”。脑子里从未有过“应试教育”这根弦的“洋和尚”果然会“念经”,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学英语的浓厚兴趣。但最近家长们却联名上书,要求校方辞退这位“误人子弟”的洋老师。
  原来,洋老师始终无法适应中国式的考试,尽管学生都爱听他的课,但他们的成绩每次却仅80分左右,引起许多家长不满。洋老师对此满腹委屈:孩子们对英语能听会说,并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力,家长们为什么要舍本逐末,死抠考试分数呢?!
  这实质是中外两种教育制度孕育出的一次观念碰撞与交锋。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晓中曾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他认为在“以人为本”和“以考(试)为本”上,中外教育各师一法。他说,在国外,老师并不打算在基础教育阶段灌输给孩子们多少高深、系统的知识,而更重在“心灵素质”上塑造他们,教会其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还有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等。这些却并非我国教育制度的“主旋律”──我国的孩子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闭上眼,都在忙着“啃书”,教育的全部使命缩减为应付一次次考试。孩子们擅于考试,却在精神上“缺钙”。
  卢晓中指出:“教育应以育人为中心功能,使每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从中选择到自身最佳成长和发展之路,而非纯粹凭考试分出三六九等,让他们中的许多人带着被淘汰的失败心理进入社会。”
  中山大学的陈教授谈到,在加拿大留学时,当地老师给他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出了道作文题:枫叶为什么变红?这是个令国内研究生也得打醒精神来应付的题目,因为毫无疑问,完成它须动用植物学、土壤学、气候学甚至环境学等“大学问”。但他女儿居然似模似样地查资料、确定研究计划、着手调查……最终拿出了她的“学术成果”。
  “其实论文质量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体验到追求知识的乐趣和掌握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论。这就是国外基础教育的一大精髓。”陈教授若有所悟。
  本报记者 张宇星 龚丹枫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