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课程改革 >> 文摘正文
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
【字体:
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1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如何用好新教材?怎样教好新篇目?科普作品教学该如何定位?这些都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当前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笔者对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科普作品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换言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科普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怎样激发兴趣呢?在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科普作品的教学中,主要抓住“趣”、“奇”两个字进行。

趣,利用科普作品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喜欢科学的兴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内容十分有趣。语言本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而本课却要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本身就很有趣,令人寻味。课文中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无比丰富的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比喻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而且有根有据,其趣味无穷。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中又兴起了一门新兴科学——物候学,这则是更加有趣。当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的《数字杂说》一文,趣味性更强。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会数数,但是,纵然是饱学之士,却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话题啊。读过《数字杂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数字原来是那么的有趣和神奇。

奇,借助科普作品中的新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中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新奇的内容可以激发他们保持和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在中国,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却另辟蹊径,从比较西方与中国的织女的传说入手,着重介绍天文学上牵牛织女星,使人们对牵牛织女的新奇之感油然而生。月球是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月亮上的足迹》真实地记述了1969721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这个人类探索太空活动的本身就是奇迹。

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否认科学教育应该是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应该适当地进行科学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科学教育?我们认为其途径有很多,其中通过科普作品的教学来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一个重要的捷径。

让学生从科普作品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力量。《卧看牵牛织女星》中说:“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也有26光年。”“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一天能走259亿20000万公里,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真了不起,这么远的星体,我们的科学家都能去研究。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月亮上的足迹》记述了人类到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去旅行,这证明了人类借助科学的力量能够征服宇宙,科学的力量真是神奇啊。

通过科普作品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知道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能够使学生知道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学的知识;《莺》会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地了解莺;《数字杂说》告诉学生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月亮上的足迹》向学生展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当然,科普作品中科学知识的教学应以课本上的为主,不宜过多的挖掘和拓展。

通过学习科普作品,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从生活中常见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现象,引出一门新兴科学——物候学,这令人大开眼界。《数字杂说》一文,从人人都熟知的数字中,发掘出“纵然是饱学之士”也未必知道的学问,这种科研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值得学习。上述两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的奥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则是向我们展示了宇宙中织女星、牵牛星和月球的奥秘,令人神往,唤人探索。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作品。中学生学会阅读科普作品,既是学好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生今后从事工作需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呢?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教导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感受科普作品的特点。不管学习任何作品,首先是自己要自读,而且一定要认真地读,这是读书人必须养成的习惯。阅读科普作品,一定要把握它的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等特征。科学性是指科普作品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要有科学的依据。文学性是指科普作品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例如布封的《莺》就是典范之作。通俗性是指科普作品,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一般要用通俗易懂的、人民大众的语言来深入浅出的讲述科学道理,少用科学述语。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具有上述三个特点,在自读时要加以感受。

2.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目前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愿意支离破碎的分解作品,这是违反阅读教学规律的。整体感知作品,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读了一篇文章,最起码要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知道它是介绍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叙述牵牛星、织女星的相关传说及天文学的知识;《莺》,描绘莺的特点;《数字杂说》,是告诉数字有关的知识;《月亮上的足迹》,是记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在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步可做的事很多,不同的文章可以确定不同的测重点,科普作品的阅读,我们认为应该放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在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大自然的语言》,就需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而《数字杂说》,则可以用原文中的“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来概括内容要点。

4.    点拨学生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这恰恰是科普作品的独特之处。揣摩科普作品的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领会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例如《莺》,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我们揣摩《莺》中那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且也深化了对莺了解,同时一种喜欢莺、热爱自然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出。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