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体验
        ★★★★
【字体: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体验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体验活动。言语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及其关系的体验过程。体验作品是体验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作为作家精神生活结晶的体验性产物——言语作品,需要的不是被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式的条条解析和认知训练,而是在感知、想像、意会、领悟中的体验积淀。言语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和内在性的特点,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并与生命密切关联。因此,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言语体验的过程,也是他们生活和生命成长的过程。听说读写的过程是学生语感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积淀在言语中的人的生命意志的体验过程,对表现在言语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认同过程,也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言语对具体个别的心灵的同化过程。生命需要生命的对话,心灵需要心灵的碰撞,言语需要言语的体验。

    首先,言语体验具有亲历性。

所谓“亲历性”,是指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地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这是主体性的体现。同时应该是真实地参与,也就是说无论言语环境是真是假,主体的参与都是真实的,主体的体验也都是真实的。即使言语环境是假的,但在主体的心里是真的,是主体想像中“真实”的言语环境,比如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样。亲历性参与是阅读中的想像性认同。认同的心理机能,是通过想像,把自己投射到对象之中,使作者的思想情意成为阅读主体的思想感情,使作品中描述的生活成为读者想像中的真实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似乎完全被忘却了,当下的情感、心态和思想完全成了作品叙述人的情感、心态和思想。

    其次,言语体验具有个人性。

言语体验有很强的个体色彩,无论是进行体验,还是获得体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互不雷同的。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每个人都并非白纸一张,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固有体验。同时言语作品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学习者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置于言语作品中,对言语作品进行“具体化”,把言语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读者,读者的每个时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去填补作品的空白,去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的。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体验,并无对错之分。批评家李健吾阅读了卞之琳的《断章》后,认为题旨在“装饰”两字,寄寓着“无限的悲哀”,即互为装饰的悲哀。作者卞之琳指出这样理解“全错”,题旨在“相对”两字,示意人生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其实,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体验,已经烙上自己原有体验的印子。这样的阅读丰富了诗歌命意的内涵,完全与作者的体验共享共荣。

    最后,言语体验具有内在性、缄默性。

言语体验与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动相关联,其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其存在状态是缄默的,因此,言语体验常采用涵泳玩味的方式。朱熹说过:“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朱熹所说的“切己体验”,其实就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全身心全人格地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沉浸在那种氛围、那种意境中,并最终与作品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合与共通,方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处、作品的意蕴情致,生成新的体验。否则,只能说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写作特点和风格等。学习者体验到的情意是潜在学习者心中的,与学习者内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联。因此,言语体验作为结果具有内在性、缄默性。言语体验只能在言语实践中进行,离开实践,就成了言语认知、言语训练。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生成体验,积淀体验,形成语感。技能与语感都属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

语文学习主要是体验性学习。听说,是一种言语体验;读写,也是一种言语体验。言语体验不是语文学习的终端,它贯穿于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整个言语实践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都将产生逐渐显性化的长久性作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