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
【字体: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一、涵泳法

所谓“涵泳法”,正如韩少华先生在《文学读本·现代散文鉴赏常识》里所说的,就是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其实,我们所说的“涵泳法”,并不意味着如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三味书屋里的读书那样:学童们在戒尺罚跪的严逼下,“放开喉咙读一通书”,“人声鼎沸”地乱喊一通。那只能算作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我要求同学们必须根据不同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在认真诵读的同时,驰骋自己的想像,展开充分的联想,并使自己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之中。教学中,我把涵泳的重点放在诗歌和散文上。诗歌侧重在诗的形象、诗的意境、诗的语言这三方面去下功夫细细品味;散文侧重在构思和风格两方面去咀嚼。比如,在赏析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时,正是通过反复吟咏,才深切体悟到,诗人对一潭“死水”的“美”的描绘,正强烈地反射出它的“丑”,令人厌恶,使人激愤。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又如,在欣赏《寄小读者——通讯十七》和《荷塘月色》时,也正是通过对某些段落乃至全篇的朗读、吟诵,才真正把握住冰心散文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独特情调;才真正被朱自清笔下的如梦似烟的“荷塘月色”所陶醉,被先生的遣词造句的精巧所折服,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二、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清人朱彝尊在《静居志诗话》中说:“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里所说的纯粹是一种感受,但感受中结合了比较,比较就加深了感受。

我在教授《文学读本》“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诗歌鉴赏”单元时,着重从四个方面去进行比较: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诗言志。”诗歌应该表现出真情实感,但也应分清是进步的、积极向上的,还是落后的、消极颓废的。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与曹操的《龟虽寿》,表达的感情就不一样,前者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后者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些诗歌虽然表现了健康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作者的世界观各异,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仍有深浅、高下之分。如,同样都是借梅花来抒发情怀的,林逋、陆游、陈亮、卢梅坡、毛泽东的诗词却各具情调。林逋:赞美梅的高洁,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又逃避现实的心态。陆游:以梅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但仕途上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以致晚年产生了“孤芳自赏”的思想。而陈亮笔下的梅则是“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卢梅坡的《雪梅》中则是这样描绘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毛泽东笔下的梅则是积极乐观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形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抒情方式也不同。或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如,同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不一样。很显然,《赠汪伦》显得欢快,可谓直抒胸臆;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则含蓄蕴藉。《黄》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描绘出一幅“行者已远离而送者犹伫立”的画面,足见其依恋之情,非交深之友,不能有此深情。《送》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看似平常,实未经人道过,且七字中含情深婉,不用凄凉等词而意自黯然。

在讲授李白的《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吹笛》和李益《闻笛》时,又同时补充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李益的《春夜闻笛》,引导同学们进行比较:尽管是同类题材,但表现手法不一样。正如刘永济先生评价李白的两首“闻笛”诗时所说的:“两首皆闻笛生感之作,前者先有情后闻笛,后者先闻笛后有情,章法变换。先有情者,情感物也;后有情也,物动情也。”(《唐人绝句精华》)李益的两首诗亦是如此。

在引导学生比较诗的语言风格不同时,我着重介绍了一些“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边是“大江东去”,一边是“小桥流水”;一个是“关西大汉”,一个是“十七八女郎”;一个粗犷豪放,一个缠绵悱恻。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李词突出一个“愁”字,辛词则突出“愤慨”;李词仅凄苦,辛词却雄壮;李词情真畅晓、一泻无遗,辛词激情曲折、回肠荡气。

考试时,我们也可以命类似的题目:A.从情怀、立意、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一下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与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B.从诗所塑造的形象和基调两方面来比较一下臧克家的《老马》与闻捷的《水牛吟——赠李可染同志》;C.认真研读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和公刘的《我不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运用比较法,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会有切实的提高。

此外,我在讲授散文、小说时,亦采用了比较法。如将《荷塘月色》与《绿》作比;将《守财奴》与《严监生和严贡生》作比;将《祝福》里的祥林嫂与《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及《母亲》里的“母亲”作比较等。教学效果亦佳,在此不一一赘述。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