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
【字体: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已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已占有半壁江山。与此相应,高考文言文的考试形式也已由“标准化”向“主观化”过渡。看来,学生靠在课堂上学几招应试的花样拳脚,已不顶用了。文言文教学必须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让学生练就一身真本领,他们才能在考场上显出真水平。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古文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凭借“注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仍是采用“对照式”的学习方法,即边看原文,边看注解,边记忆,纯粹把大脑当成了知识容器。不少同学还将这样的学习方法保持到高中结束。其结果如何呢?如果只考书本上的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应付,如果考试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就慌了手脚。难怪在强调能力的高考考场上他们常常是望洋兴叹。多年来,我针对课文注释采用了“掩藏法”,效果很好。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注解遮盖起来,然后自读课文,碰到有注解的,不要急忙“偷看”课本注解,不妨学一学求仙学道之人的苦思冥想,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链接点。在自读中,学生如果领悟错了或者没有领悟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练。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功将潜滋暗长。学生不仅能在领悟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在领悟中发现注释上的不妥之处。如苏轼《赤壁赋》中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其中“遗世独立”,课本注为“离开人世”。有个学生指出此注不妥,会让人误解为“苏子亡故”之意;接着这位同学还引用了《辞海》的解释:“超然独立于人世之外。旧时代某些封建士大夫由于逃避现实而产生这种幻想。”他一说完,其他同学也认为《辞海》的注解更为准确。

    第二,凭借“空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指出,教材的注释说明不能太详尽,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方面,教材的编者可谓惨淡经营,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内容,教材一般不注解,留下“空白”。可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仍是多次受到吕叔湘先生批评的教法:教者“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东西那样便当,我教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他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精嚼细喂,结果教材预设的“空白”被老师填补了,编者的目的落空了。殊不知,这个“空白”不是留给老师的,而是留给学生的,教者无形当中,剥夺了学生领悟知识的权利。原来课本中的一处处空白,就像一盘盘未下完的象棋残局,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对弈来完成。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猜读法”,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领悟确认。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该句中的“合”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他们觉得应解释为“应当”比较切合语境。有位同学还引用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的“合”来进行印证。让学生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探求,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内化创造,所学的知识也就自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第三,凭借工具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学中,翻译古文解释字词,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甚至查阅《辞海》、《辞源》也找不到合适贴切的解释。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字典词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课文)字原(课文)词不会十分贴合。”这也就是方光焘、王希杰等语言学家所说的词语的“语言义”和词语的“言语义”之间的区别。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变异的情况,故任何一本辞书都不可能穷尽某一“字词”的所有义项。这样,查工具书有时也就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字词”义项中某一比较接近的义项进行合理的延伸,进行由“死”到“活”的变换。如苏轼《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关于“徘徊”的解释,课本没有注解,留下“空白”。《辞海》解释为:“来回地行走。”如果采用此注显然不通。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十五的月亮”,再进行联想、想像、分析,很快领悟到,月亮的移动非常缓慢,给人以“停滞不进”之感,实际上是在“慢慢移动”,由此可见,这里应该解释为“慢慢移动”才准确。这类现象中学教材里以及高考试卷里经常出现,学生阅读解题时,如果只在工具书或自己记忆的仓库里死搬硬套,那就等于走进了死胡同。    

3A Disk网络硬盘